我是文大俠的第19篇文章 《通往衰敗之路》精讀筆記
喬納森.奧爾德雷德,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研究員、經濟系主任。他長期從事經濟學心理基礎的相關研究,尤其是這些理論怎樣塑造了現代生活。
關于本書
經濟學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中,把人類引向了腐化墮落,經濟學給現代社會頒發了一張“作惡許可證”。
核心內容
1、哈耶克和他的朝圣山學社,讓我們相信“市場至上”,社會唯有依靠人的自私本能,通過兩不相欠的市場交易,才能有效運轉;
2、博弈論讓我們相信,人與人之間任何無條件的信任、合作以及利他精神,都是一種非理性;
3、法律經濟學把經濟學中的效率引入法律,改變了我們關于公平和正義的理解;
4、“經濟學帝國主義”和激勵理論,改變了我們對于人自身的看法,認為人本質上是一種非理性的、缺乏自控能力的生物,只會對金錢刺激做出條件反射。
前言
首先聲明,這本書僅僅是作者奧爾德雷德的一家之言,并不是公認的定論,它的價值在于啟發我們對于經濟學這門學問的思考。
我們知道,人是復雜的動物:有時候自私自利、斤斤計較,有時候又無私奉獻、慷慨仁慈;有時候深謀遠慮、反復權衡,有時候又僅憑激情、理想和直覺來行動;既有物質上的享樂欲望,又有精神上的道德追求。正是因為人類行為的復雜性,所以,在經濟學出現之前,“理性”是一個有著豐富維度的概念。
但是,經濟學不一樣。對于“理性”,經濟學給出了一個斬釘截鐵的定義,就是“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凡是符合“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就是理性的,否則就是不理性的。換句話說,經濟學在很大程度上是把“理性”直接等于“自私”。在本書作者看來,經濟學的這個假設,把豐富的、多元的人類行為,坍縮成“自私”這一個維度,這是對人性的極大誤解。
作者認為,這就是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人類社會正在發生的事情。隨著經濟學思維統治世界,“經濟人”假設成了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人們越來越把“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當成了唯一理性的、值得贊許的行為,而把堅守傳統、道德和價值觀統統歸為“非理性”,是愚昧落后的行為。所以作者說,經濟學在不知不覺中,把人類引向了腐化墮落,經濟學給現代社會頒發了一張“作惡許可證”。
第一部分
經濟學是被多股流派所影響的,包括:哈耶克為代表的奧地利學派、以馮.諾依曼和約翰.納什為代表的博弈論、以科斯和波斯納為代表的法律經濟學派以及行為經濟學理論等等。
人們誤解了亞當.斯密提出的“人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他關注個人利益,是要把人從中世紀封建神學的壓迫中解放出來,為此,亞當.斯密還專門出版過《道德情操論》,專門討論倫理道德。
現代經濟學家故意忽略了亞當.斯密對道德的思考,而把他的觀點簡化成一種無時無刻不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這是對亞當.斯密的嚴重誤讀。這種誤讀,是以哈耶克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和馮.諾依曼出版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為代表。
哈耶克的野心是要求建立市場對人類社會統治權。他強調,人類所有的動機都是經濟動機,經濟和市場就是人類生活的全部內容,人類生活中的所有問題都可以通過市場來解決。非經濟動機,在人類生活中則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
哈耶克的追隨者丹尼斯.羅伯遜對“經濟學家最節約什么?”,給出的答案是“愛”。這里的“愛”,其實是泛指一切非經濟動機,比如善良、團結、慷慨、奉獻等利他性的美德。這些美德是人類社會的稀缺資源,不要隨便亂用,必須小心翼翼地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人類社會的日常運轉,要盡可能地依賴人的自私本能,靠市場交易來達成。
他的這個觀點,還獲得了經濟學諾獎得主肯尼斯.阿羅、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的支持。
可作者指出,人類的利他主義并不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而更像是肌肉組織越練越強,而不練就會萎縮。經濟學家打著“節約愛”的旗號,反而消滅了“愛”。
哈耶克成為經濟學派的領袖后,組織成立了“朝圣山學社”,它里面的成員包括:弗里德曼、斯蒂格勒、科斯、布坎南、貝克爾等一大幫經濟學諾獎得主。它的任務就是“不應該過多地關注眼前的實際問題,而應該關注那些必須重新占據主導地位的信仰”。哈耶克的根本目標,是要改變人們的常識,在經濟生活中去道德化,而對市場建立起一種類似于宗教的信仰。
本書作者認為,現代經濟學對人類理性的狹隘看法,很大程度上就是由這幫人塑造的。到了1970年代,朝圣山學社的思想逐漸被視為一種“正統”和“常識”,并直接促成了英美兩國在1980年代的經濟政策轉向。
第二部分
1944年,又發生了一件經濟學上的大事,馮.諾依曼出版了《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他想要通過博弈論,把經濟學變成一門真正的科學。《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一開篇就指出,博弈論對經濟學的影響,就像“牛頓發現重力”對物理學的影響一樣大。
他的學生納什又補充了這個模型的不足,并提出新的博弈論,他們兩個一起把博弈論這門純數學的冷門理論,變成了一個熱門的經濟學分支,并對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它讓經濟學第一次可以用極其復雜的數學公式來表達,從而使經濟學更像一門科學了;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它定義了人與人之間的理性互動關系,就是“不信任”。
他們認為,人類唯一的理性互動方式,就是彼此不信任,所有的博弈策略都是基于這個假設來展開的。雖然,后來還發展出來了長期重復博弈,認為人們會為了長遠利益而選擇暫時合作,但是,這時候的合作并不是基于無條件的信任,而是赤裸裸的利益。
作者說,從實際應用上看,博弈論沒辦法解釋現實生活,因為平庸的、真實的人類,不會在決策中時時刻刻精于計算,所以,總是讓博弈論的預測失效,它與人類真實生活格格不入。但是,另一方面,博弈論又極大地改變了我們,重新定義了人類理性。在博弈論強大的邏輯下,任何無條件的信任、合作以及利他精神,都被認為是一種非理性,被排除在博弈論的嚴肅思考之外。
第三部分
改變現代社會常識的第三個重要人物叫做羅納德.科斯。他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市場交易是有成本的,比如尋找交易方的成本、討價還價的成本、達成交易后事后監督的成本等等。而企業之所以會出現,就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通過內部管理來替代市場交易。
如果市場的交易成本為零,那么有利益沖突的雙方可以通過私下達成交易,來達成資源的最優配置,不需要政府插手。法律的最終目的,不是去判決所謂的社會公正,而是充分動用市場交易手段找出成本最低的解決爭端的方法,讓全體公民的財富實現最大化。
科斯說服芝加哥經濟學派后,他們開始大力推廣科斯理論。科斯理論的定義是:不管法律如何分配權利,只要交易各方能夠自由地討價還價,最后達成的交易結果一定是社會效率最大化的。但是,忽略了“交易成本為零”的重要假設前提。在現實世界中的交易成本不可能為零,所以,“科斯定理”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成立的。
即使是這樣,“科斯定理”流傳開來,被聯邦上訴法院的大法官理查德.波斯納發揚光大。他作為法律專家,重新定義了“公正”的概念,他認為,社會財富的最大化就是公正。所謂的公平和正義,只是一種感性表達,并沒有客觀標準,而社會財富最大化是純粹客觀的,它比人的主觀判斷更科學、更公正。
科斯和波斯納共同開創了“法律經濟學”分支,把經濟學中的效率思維引入了法律,并永久性地改變了現代社會關于公平和正義的理解。
第四部分
這本批判經濟學改造社會常識的浩大工程,最后一步由芝加哥經濟學派和行為經濟學派共同完成。
加里.貝克爾認為,經濟學遠遠不止研究經濟或者社會等宏觀領域,而是對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擁有話語權,大到找什么工作、要不要創業、和誰結婚、生不生二胎;小到日常的衣食住行、興趣愛好,可以全部采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來做決策。他甚至還提出了著名的“婚姻公式”,通過成本---收益原則來計算你什么時候該結婚、什么時候該離婚。人類的所有動機,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轉化成經濟動機來考量。這種經濟學向人類生活全面滲透的趨勢,被形象地稱為“經濟不帝國主義”。
經濟學的另一派---行為經濟學認為,真實的人類并不會像“經濟人”那樣做事情,不會仔細去權衡利弊,而是經常被經驗、直覺、沖動和慣性所驅使。當理論和現實不相符時,經濟學家并不認為是他們對人類“理性”的定義錯了,而是反過來證明了,普通人本身就是“非理性的”,需要具備理性思維的經濟學家的激勵和“助推”,才能做出正確的、符合他們自身利益的選擇。
《魔鬼經濟學》的作者史蒂芬.列維特,就明確指出:經濟學本質上就是研究激勵措施,一切都可以用金錢來衡量。
人們抗議說,如果一切事情都要以金錢來推動,那不就意味著,金錢可以超越道德、規范、品性、人格等等,成為主宰人的行為的根本力量,那人的尊嚴何在?我們又從什么意義上說,人是自由的?
結語
人是會自我實現的動物,如果你偏信某些經濟學的理論,并按照經濟學的教條來刻板行事,那么,你就真的有可能變成這樣的人。這本書就是給我們發出一個警告:如果放任經濟學思維入侵原本屬于倫理、道德和價值觀的領域,讓經濟學的算計替代了人類復雜而多元的思考,那么,人類的墮落就是不可避免的。
管理學大師詹姆斯.馬奇說過:如果我們只在不被辜負的時候去信任,只在有所回報的時候去愛,只在學有所用的時候去學習,那么我們就放棄了為人的本質特征。
需要聽得到《通往衰敗之路》完整音頻,私信我,發你鏈接。
歡迎來撩,注明來意:
【私人微信】newzyb
【公眾號】我是文大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