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是丁酉年正月十三,我非常榮幸地榮膺國家民間文藝山花獎評委,出席第十三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和優秀民間藝術表演獎(民間鼓舞鼓樂)的評選活動,并與2017廣東省第六屆花燈文化節聯袂舉行。在花燈節現場,廣東洪梅花燈節所展示的花燈品種繁多,有添丁燈、長壽燈、棱角燈、龍頭燈、魚燈等,甚至連最新的高鐵通車也被制作成了燈,數萬盞形態各異、造型獨特的花燈作品。我深深地被眼前的花燈美景所震撼。
洪梅被稱為“中國花燈之鄉”,這里有濃厚的民俗風情。“添燈”的習俗相傳清代便已形成,分為“開燈”和“結燈”兩部分,“開燈”意指男孩出生后的第一個正月初一,家長要為他在廟里掛一個燈籠祈福。而“結燈”,則是要在新年正月十四和十五交子的那晚將花燈升天。如今“添燈”的習俗已經演變成全民參與的節慶活動。
洪梅花燈由來已久,是東莞市現存最具嶺南傳統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其中,“開燈習俗”已入選東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2010年開始,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三至十五我鎮都會舉辦以“點亮花燈,傳遞幸福”為主題的洪梅花燈節。2015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經考察論證,決定命名洪梅鎮為“中國花燈之鄉”。洪梅繼2012年獲得“廣東省花燈之鄉”后,又增添了一塊靚麗的“國字號”金字招牌。如今洪梅花燈節已成為深受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節慶文化活動。
元宵之盛莫過于“燈”,所以又名“燈節”。是日家家戶戶、各店各鋪懸燈門前,寺廟、園林、廣場等公共處所,更是大張燈彩。日落后萬燈齊放,連片連城,紅光耀天。燈彩造型五花八門,有各色花燈,各種植物燈、動物燈、人物燈、故事燈等,屆時,男女老少成群結隊出外觀燈。亭臺樓閣遍飾燈彩,內外通明,蔚為壯觀。燈節所帶來的人氣很旺,來此的觀眾摩肩接踵,個個笑逐顏開。所謂“十里珠簾都不卷,看燈人看看燈人”,便是那種獨特的意境。燈節之盛況一直要延至夜深,待燈闌興盡,眾人始慢慢步回家。
在東莞洪梅花燈節上,令我懷念起廣東省民俗學會會長,也是嶺南文化研究的著名學者蕭亭先生,蕭亭先生是我的長輩,他是一個重情重義、敢于擔當的廣東客家人,蕭亭先生作為大家,提攜后進、獎掖新人的親和力與長者風范對我的人生有極大的影響。1990年,先生盛情邀請我到廣州,奉我為上賓,與中山大學及廣州一批從事民俗研究的學者交流,先生一身正氣,可親可敬,儒雅而睿智,又書卷氣十足,承蒙先生錯愛,多次寫文章贊揚我的一些淺薄見識。蕭亭先生是大埔客家人,《客家名人錄》扉頁寫著:“蕭老是位博學多才而又儒雅風趣可親可敬的良師益友,與交往五臟六腑皆澄清透亮,人生快事也。蕭老亦為客家人,故搜此書權作秀樂人情。”誠斯言哉。2003年,先生在楊瑞英阿姨陪同下,耄耋之年還來上海,專門到寒舍做客,對我這個后輩還是關懷備至。2011年蕭亭先生辭世,噩耗傳來,令我倍感痛心,嗚呼!遙望南天,天有不測,失去良師尊長!痛哉!哀哉!惜哉!這些年來,我常憶先生言談風度,斯人宛在,音容依舊。
我想起了北宋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假若蕭亭先生還在,今年元夕前我們一起去洪梅花燈節觀燈,那該多好!
2017年2月11日元宵節于滬上五角場凝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