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圖為老師與小學生在種樹
植樹造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相傳大禹是最早重視封山育林的人,“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這條禁令開植樹造林風氣之先河。西周時國家鼓勵臣民植樹,“不樹者,無槨”,意即不種樹的人死后不許棺葬。《禮記》有言:“孟春之月,盛德在木”,中國人從古到今歷來重視植樹造林,自古及今,歷朝歷代,蔚為傳統。
我有個朋友,早年七寶農學院求學,專業就是種樹,這個學校如今是交通大學的一部分了。最近一些年,國家強調生態環境,他的專業很是紅火,就是將農村的樹木移植到城里,我是外行,一次我對他說,“人挪活,樹挪死。”這話沒錯,但大樹古樹都移到城里了,鄉村里咋辦?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鄉下再種啊!不過,我還是很懷疑,百年樹木啊!現在快速推進城鎮化,農村的青壯勞動力大都進城打工,多少還能掙個活錢,如今連像點樣子的樹也被挖走了,推土機轟鳴,將鄉村一下子掏空了,沒有了樹木,山野就失去了靈氣,也是作孽啊!樹木不僅是生命,有些樹就是一個地方的象征,就是一部地方志、一部鄉村歷史,甚至一棵樹就是一個村子,或一個山嶺,中國的地名有許多都和樹木連在一起的,譬如:青松嶺、銀杏谷、柳樹莊、槐樹屯……就這么用鐵锨給毀了?
大樹、古樹賣到城里,經營販賣的綠化公司固然掙到了錢,城市綠化率提升了,但也有很多樹不能適應城市環境,有的就成為“斷頭樹”,它們的命運也像它們的名字一樣兇險不祥,在馬路邊站上一到兩年的崗,死了就換,被拔掉再栽上新的“斷頭樹”,這種事情的后果,我都不敢再想下去了……
忽然想到,1958年的“大躍進”,瘋狂地砍樹煉鋼鐵;如今在城市急劇的膨脹中,樹的命運依然堪憂。
植樹的傳統在中國古已有之,植樹節始于何時,無從查考,清代定于每年農歷二三月間的清明節為植樹節。近世以來,國民政府以孫中山逝世紀念日為植樹節,公共機關及學校學生均實行種樹。實際上,1915年,民國政府就頒布法令,定清明節為植樹節。如1921年4月5日清明節時,時任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的陳炯明,特地前往嶺南大學參加植樹節的植樹活動,熱鬧一時。
新中國成立后,對植樹造林未能常抓不懈,在大躍進年代,大煉鋼鐵年代,我國森林遭到人為的嚴重破壞,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水、旱、蟲、風沙災害不斷發生,有鑒于此,1979年2月23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根據國務院提議,并聽取了當時林業部部長羅玉川所作關于提請審議我國植樹節的說明后,通過了決議,將每年3月12日即我國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逝世紀念日,定為我國植樹節。
3月12日為中國的植樹節。通過植樹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們對森林功用的認識,促進國土綠化,達到愛林護林和擴大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造福子孫后代的目的,讓我們的地球多一些綠色。
好,本期圖典從百年植樹節中提取幾個鏡頭,與大家分享。
晚清學者、藏書家、帝王師梁鼎芬(1869-1918)崇陵植樹留影
1921年燕京大學師生植樹節合影
1923年廣州國民政府成員植樹的照片
1928年北伐完成后國民政府的植樹節
1930年代初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學生種植樹苗
聶榮臻元帥1942年在河北唐縣植樹留影
1950年代 山西省大同陽高縣大泉山原來是座禿山,草木不生,在領頭人王進才的帶領下,植樹造林,建造梯田,使過去的荒溝變成了良田
1958年4月,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縣東盛鄉黎明社第四中學的學生頂著楊樹苗準備去植樹
2019年3月12日于滬上五角場凝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