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手術期高血壓會明顯增加心、腦血管事件及死亡率,如何更好管理讓患者盡可能安然度過整個圍手術期?近日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北京高血壓防治協會聯合制定了《圍術期高血壓管理專家共識》。具體要點見下:
1. 圍術期高血壓是指從確定手術治療到與本手術有關的治療基本結束期間內,患者的血壓升高幅度大于基礎血壓的30%,或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
2. 圍術期高血壓控制原則是要保證重要臟器灌注,降低心臟后負荷,維護心功能。術前可繼續服用β受體阻滯劑和鈣拮抗劑,但要停用ACEI或ARB。
血壓控制目標:≥60歲者,為<150/90 mmHg;<60歲者,或者為糖尿病或慢性腎病者,為<140/90 mmHg。此外,術中血壓波動幅度不超過基礎血壓的30%。
3. 原則上<180/110 mmHg的輕中度高血壓患者不影響手術進行,但為搶救生命,則不論血壓多高,都應急診手術;對嚴重高血壓合并威脅生命的靶器官損害,應在短時間內采取措施改善生命臟器功能。
對于進入手術室受血壓仍高于180/110 mmHg的擇期手術患者,建議推遲手術或者因患者有選期手術需要(如腫瘤患者伴有少量出血),在征得家屬同意的情況下手術。
4. 對于心臟圍術期高血壓,術前應充分鎮靜,先麻醉后再降壓,選擇以阿片類藥物為主的全身麻醉;體外循環期間維持適當灌注流量。若MAP>90 mmHg應加深麻醉或用降壓藥物。
主動脈瓣膜手術在體外循環轉流和術后易發生高血壓,可用烏拉地爾、尼卡地平、硝普鈉處理;對合并心肌肥厚的患者應維持血壓在較高水平。
二尖瓣成形術后應控制收縮壓<120 mmHg;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圍術期應維持較高的灌注壓,MAP>70 mmHg,避免降壓過程中心率(HR)增快,保持MAP(mmHg)/HR>1。不建議用硝普鈉控制血壓,以免引起冠脈竊血。
動脈導管結扎術在結扎導管時將收縮壓降至70~80 mmHg或血壓降低不超過基礎水平的40%,應注意術后高血壓反跳,及時給予鎮靜、烏拉地爾、β受體阻滯劑或鈣拮抗劑等治療。
5. 主動脈夾層圍術期高血壓,術前在積極控制血壓及降低心室收縮力,防止夾層假腔擴張、撕裂的前提下,盡可能保證組織器官灌注;充分鎮痛的同時,盡快將收縮壓控制到100~120 mmHg,心率盡量控制在50~60次/分。術后為保證組織器官的灌注應維持較高水平的血壓。
藥物治療的基本原則就是快速、平穩、聯合用藥,但對于不同類型的主動脈夾層應注意差異化和個體化治療。
6. 妊娠女性圍術期高血壓管理,應重視藥物的使用對母體和胎兒的雙重影響,降壓力求平穩,不能過快、過度,同時在控制血壓時應注意補充容量,以免影響胎兒血供。
圍術期血壓不宜高于治療前水平,且為保證胎盤血流灌注,血壓不低于130/80 mmHg。
慎用硝普鈉降壓。常用烏拉地爾、鈣拮抗劑。同時要注意降壓藥物與鎮靜藥物、解痙藥物的相互作用。
7. 顱內病變圍術期高血壓在降壓時,應保證腦灌注壓(CPP)≥60 mmHg。同時一切有利于降低顱內壓的措施,均有助于降壓。對機械通氣的患者,應維持PaCO2在30~35 mmHg,以利于降低顱內壓;避免應用可能增高顱內壓的降壓藥物,優先選用烏拉地爾。
對于自發性腦出血血壓管理目標:收縮壓在150~220 mmHg和無急性降壓治療禁忌證者,急性期收縮壓降至140 mmHg是安全的;收縮壓>220 mmHg者,連續靜脈用藥強化降壓和頻繁血壓監測是合理的。
此外,為防止過度降壓,可在入院時高血壓基礎上每日降壓15%~20%。
對于重癥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目前建議動脈瘤處理前可將收縮壓控制在140~160 mmHg。
8. 嗜鉻細胞瘤圍術期高血壓,術前應積極抗高血壓治療同時補充容量,最終目標為術前24 h內未出現血壓>160/90 mmHg;未發生血壓<80/45 mmHg及體位性低血壓;術前1周心電圖無ST段或T波改變;無頻發性室性早搏。
術前降壓藥物為α受體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切忌在未使用α受體阻滯劑時單獨使用。
術中一旦血壓超過基礎血壓1/3或達到200 mmHg時,應立即采取降壓措施,同時提示外科醫師暫停手術操作。若同時心率>100次/分,可靜脈注射β受體阻滯劑.
術中應盡量避免使用刺激交感神經系統的藥物(如麻黃堿、氯胺酮等)、抑制副交感神經系統的藥物、引起組胺釋放的藥物(如嗎啡、阿曲庫銨、氟哌利多等)。
來源: 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北京高血壓防治協會. 圍術期高血壓管理專家共識. 臨床麻醉學雜志, 2016, 32: 295-297.
轉載:請標明“中國循環雜志”
“很多疑難復雜病例,一個醫生一生也只能見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薈萃2015》就是這樣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