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為了應付答辯,畢業(yè)論文東拼西湊,以后這樣的人就該小心了。前不久,教育部《關于對學位論文作假行為的暫行處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其中規(guī)定,論文作假者,學位將被取消,3年內不得再申請學位。
政策 論文造假將被嚴懲
《辦法》中,教育部明確,學位申請者向學位授予單位申請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所提交的學位論文,出現買賣、代寫或者抄襲、剽竊等作假情形的,依照本辦法的規(guī)定處理。
其中規(guī)定,學位論文出現購買、他人代寫、或者抄襲、剽竊等作假情形的,取消其學位申請資格;已經獲得學位的,依法撤銷其學位。從處理決定之日起3年內,不得再申請學位。
同時,對指導教師也有處罰措施,將視情況獲暫停招生、取消指導資格直至解聘處理。
調查 論文查重軟件管不住“抄襲風”
“實話說,現在學生的畢業(yè)論文怎么寫的,大家都心知肚明,"天下文章一大抄"。我畢業(yè)那會兒的碩士論文也沒怎么用心,說白了,就是為了應付答辯。”談起論文抄襲,我市某高校一位剛畢業(yè)的研究生坦言,大多數同學的論文都是東拼西湊來的。“不過,抄也要講技巧的,不能讓查重軟件查出來。”
他口中的查重軟件,就是我市各個高校用來對付論文抄襲的一種軟件。在論文送審前,學校都會將碩士、博士的畢業(yè)論文傳到一個電子系統(tǒng),由系統(tǒng)完成查重工作,論文重復率超過30%,取消送審資格。論文相似度在20%到30%的,返回學院,由指導導師決定是否要送審。“但是,這只是一個柔性的標準,并沒有一個嚴格的標準規(guī)定,一旦達到多少就可以定性為抄襲作假。”一位高校教師說。
有了這個軟件,就真的能制止抄襲了嗎?記者采訪發(fā)現,對于這個“論文測謊儀”,學生中還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是論文不能抄,要看你會不會抄。”今年應屆畢業(yè)生小郭的秘訣是“改寫”,在不同資料中找內容,然后把每句話變變句式、換換說法,加一些解釋性擴充,略作增刪,最后把這些部分組織到一起,論文就大功告成了。
“雖然麻煩些,但這樣寫出的論文絕對煥然一新,軟件根本查不出來。”小郭說,“改寫法”是大部分學生愿意用的方法,少數英語比較好的還可以運用“翻譯法”,就是把英文資料拼湊在一起,翻譯成中文,再稍作修改和潤色后成文,查重軟件也“沒轍”。
擔心
“最嚴處罰”未必管用
“史上最嚴論文抄襲處罰政策”一出,絕大多數人表示支持。不少人表示,論文作假之風盛行,不僅使高校不正之風愈演愈烈,也極大地敗壞了社會公平和誠信風氣,應該嚴懲。
也有專家認為,《辦法》是部門規(guī)章,可以執(zhí)行,但位階較低,而且自由裁量空間確實太大,很多概念都很難認定和把握,比如如何為抄襲、剽竊?真實性、原創(chuàng)性多少才算?很多地方還需要進一步細化。
還有人表示,僅憑教育部門的努力很難有效遏制論文作假的泛濫。比如,論文代寫行為就很難取證,畢竟買賣雙方都會從自身利益考慮不會公開此事。
記者徐陽
聲音
我市某高校一位教授表示,防止學生論文抄襲,導師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導師不僅要在知識傳授和方法訓練上指導學生,同時,也應加強對學生的道德引導,幫助學生提高誠信素質、學術品德。他建議,應跟進一系列辦法措施。比如,進一步完善和健全人才評價標準和學術評價機制,建立一種環(huán)境,讓做學術的人,能安下心來不急不躁地做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