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叫“大石湖”?因為此湖位于醫(yī)巫閭山山腳下,每年七、八月份進入雨季常有山洪暴發(fā),迅捷的山洪沖裹著大大小小的石塊順坡而下,聚到溝底,稱作“山嘯”,到了旱季,水落石出,滿溝野石,形成平灘,高低錯落,白花花一片,有如凝固的白色浪花,這一奇特景觀被山里人稱為“石湖”。
大石湖上高懸著一條瀑布,落差高達七八十米,此瀑布名為“飛龍瀑”,據(jù)說道教大師張三豐曾在此瀑下修身養(yǎng)性,練功習武。
飛龍瀑下的湖潭據(jù)稱深不見底。當?shù)亓鱾鬟@樣一個民間傳說:東海龍王敖廣的龜丞相進言:“大王,我龍宮年久失修,頗失莊重,今當大興土木,重振威儀。 ”龍王頷首稱是,問道:“木材從哪里來呢? ”龜丞相答曰:“無慮山的麻櫟樹,木質堅硬,極適于建筑。 ”龍王又問:“無慮山與我東海相距萬里之遙,如何使得? ”龜丞相又答:“無慮山有座大石湖與我東海相通,雖有萬里之遙,猶如近在咫尺。 ”此后,凡是落入大石湖的樹木無一再漂浮上來,據(jù)說都被龜丞相弄去修龍宮了。直到今天,當?shù)氐睦习傩者€堅信大石湖是通海眼的,要不此湖為何永不枯竭呢?
上世紀70年代,當?shù)亓謭鼋M織一批人到石湖頂上砍伐樹木,為了省些力氣,伐木工提議將樹木丟到大石湖里去,讓樹木順水流到山下。帶隊負責人采納了這個建議,將幾十根檁木推進山溪中,順著飛龍瀑落入大石湖中。誰知,當伐木工下山到湖邊收取木頭時,卻只見水面上漂浮著幾根摔碎的檁木,其余的樹木則消失得無影無蹤。若干年后,有人為了營救落到懸湖里的小孩,順著50多米長的繩梯下到大石湖底,才看到那些當年落入湖底的樹木,樹木長期被水浸泡,早已腐爛不堪。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經(jīng)實地測試,飛龍瀑下的大石湖并不深,不過,湖水卻冰涼刺骨,即便在烈日炎炎的盛夏,湖水也涼得很。原義縣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許治中說,以前有狍子、獾子一類的動物被瀑布從山上沖下來,摔死在大石湖中,山外正是令人汗流浹背的三伏天,但摔死在湖中的動物尸體卻絲毫不爛,冰涼的湖水起到了防腐的作用。一些游客夏天來大石湖玩,自帶啤酒,將啤酒放入湖水中冰鎮(zhèn),一會兒工夫,便成了“冰啤酒”,喝一口,能喝出哈氣來,酒入暖腸,冷熱交融,通體透爽,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飛龍瀑落差高,靠近瀑布頂端還有個凹陷的大石坑,里面有幾米深。曾經(jīng)有游人在飛龍瀑上玩,一不小心被湍急的溪水卷走,滑進飛龍瀑,眼見性命不保,電光石火間,下滑的身體突然被石坑卡住,此人睜眼一瞧,外邊是轟鳴的瀑布,里面是光線熹微的深坑,自己就這樣驚險萬端地被卷進一不為外人所知的“水簾洞”。后來,營救人員將他從洞中用繩索拽出,電視臺還在事后做了補拍,讓專業(yè)人員扮演這位落水游客,將營救過程做了全景拍攝。為防意外,有關部門還在石坑上方一帶安裝了防護鐵鏈。
飛龍瀑落差雖高,卻不是它所在的瀑布群的全部。在飛龍瀑上,閭山高峰遙遙在望,還有至少兩疊瀑布高懸其上,飛龍瀑是最后一個瀑布,水量最大、沖擊力最強,豐水期時,數(shù)里之外就能聽到飛龍瀑激流回蕩的破空之聲。而在冬季,這飛龍瀑就凍凝成一條巨大的冰掛,在冰掛的基座,團起幾朵乳白色的晶瑩冰花。
大石湖由天然山泉水匯聚而成,水質極好。夏季,大石湖里蝌蚪成群,走到湖邊,一股由湖心涌起的幽幽涼氣瞬間通流全身,說不出的滋潤舒坦。
這湖中之水流進山下的瓦子峪水庫,也叫老龍口水庫,水庫里放養(yǎng)的鰱鳙、青魚、鯉魚、鳊魚、鯽魚等淡水魚類被大石湖湖水滋養(yǎng),自然是膘肥肉美。
瓦子峪燜魚是義縣美食一絕。將從水庫中打撈出來的魚去鱗、清洗內臟,立刻下鍋,然后將生姜、蔥絲等調料夾在處理好的河魚體內,用水庫的水慢慢煮燉,燜魚出鍋后飄出一股“鮮香”!有人嗅覺味覺敏感,這種令人難以抗拒的鮮香一入鼻,口水一下就流了出來。尤其是第一筷子魚,很難準確形容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鮮美。魚肉剛放入口中,似乎就“化”了,化為一股香、一縷氣,熱乎乎地滑溜到腹中……天光云影、鮮魚飄香,遠望閭山佳妙山水,耳聽飛瀑激蕩清音,不免心神俱醉,垂釣者身處仙境,世俗煩慮頓滅,田園歸隱之意暗生。
主任記者 張松張三豐的修煉之地——義縣大石湖“飛龍瀑”。 特約記者 何堯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