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一折,水袖起落,扇開合,鑼鼓響又默,戲幕起,戲幕落,終是客。
《抗金兵》
京劇是國粹,水墨是國畫,當京劇和水墨畫相遇,用水墨詮釋京劇的千回百轉,用丹青暈染戲曲的起承轉合筆墨揮毫間,盡顯東方傳統之美。
《杏元和番》
只見宣紙猶如方寸戲臺,主角們水袖柔婉,唱腔曼妙,你方唱罷我登場,我們幾乎能聽見主角們在一眾叫好聲中,咿咿呀呀唱著悲歡離合,聽懂那些藏在戲服妝面背后的凄美故事。
《射雕》
但讓很多人想不到的是,水墨畫里的熱鬧,竟然出自一個聽力殘疾不能說話的女畫家之手。
《碧波仙子》
她是穆小玫,1957年出生于書香世家,幼年因病失聰,聽不見,也不會說話,幾十年來外界的喧囂對于她都是空白,但卻擋不住她對生活的熱愛與對藝術的追求。
受家庭的影響,她自幼便喜歡畫畫,8歲便進入北京市少年宮學畫,在接觸中國傳統藝術的同時,也逐漸愛上京劇戲曲。
《珍珠塔》
從十幾歲開始,她就能把看過的京劇中的人物用筆畫出來,而這一畫,就是一生的熱愛。
《李慧娘》
20歲時,她進入榮寶齋當編輯,一家馳名中外的經營文房四寶的老字號店鋪,深厚文化傳統氛圍和大量的經典作品,讓她越發癡迷于傳統藝術。
《楊門女將》
在榮寶齋將近20年的藝術生涯打拼中,甘守寂寞,每日勤學研究,不斷汲取學習,融合百家之所長,不斷精進畫藝。
《梁山伯與祝英臺》
她潛心研究京劇人物造型,人物個性,了解角色的歷史背景,經過時光的打磨,她的繪畫技巧越發嫻熟,雖然她聽不到聲音,卻用自己獨有的藝術語言表達內心的情感,筆觸越發流暢,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蘇三起解》
她筆下的楊貴妃,身姿曼妙,雍容華貴,其驚才絕艷。
正如李白詩中所寫: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貴妃醉酒》
她筆下的穆桂英,英姿颯爽,氣沖霄漢,掛帥三軍,巾幗不讓須眉。
《穆桂英掛帥》
她筆下的白娘子,美麗優雅,嬌媚溫婉。
千年修的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白蛇傳》
她筆下的俠義名伎李香君,秦淮八艷,風姿綽約。
為國為愛血濺桃花扇,可謂身入六朝風月場,一見侯郎兩傾心。
《桃花扇》
她筆下怒沉百寶箱的杜十娘,才貌雙絕,敢愛敢恨的風塵女子。
《杜十娘》
還有萬里尋夫的秦香蓮,
《秦香蓮》
這一系列水墨戲劇人物作品,線條遒勁,造型夸張優美,人物神態細膩。
一招一式,暗和舞臺上的扮演節奏。
《野豬林》
一個個古典戲曲人物,在穆小玫的筆下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既有中國畫的筆墨寫意情趣,又不失韻味,仿佛活過來一般。
人物或吟唱或詠嘆,形神具備,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全都精妙構思,巧妙地融合進水墨畫里,讓人見畫如見戲,看似無音卻有音。
都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莫嘲風月戲,莫笑人荒唐。
《牡丹亭》
穆小玫年僅29歲就任北京市殘疾人書畫會理事、副秘書長。
33歲畢業于長春大學國畫系,她的作品被國內外戲劇愛好者和書畫愛好者收藏,在業界飽受贊譽。
《四郎探母》
就連中國藝術史上聲名赫赫的雕塑大師劉開渠,國畫大師王雪濤、范曾、程大利等等都曾對穆小玫精諶的畫藝贊嘆不已,稱贊她的作品是中國人物畫在傳統意義上創新成功的典范,是中國戲劇人物畫的新派人物。
《西廂記》
除了擅長畫國畫,天資聰穎悟性極高的她還涉足插圖、連環畫、編織工藝品領域,她的個人傳記收錄在《中國殘疾名人》、《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
《宇宙鋒》
穆小玫還曾多次隨中殘聯代表團訪問日本、捷克和我國的香港、臺灣地區,并舉辦個人畫展,將中國傳統藝術帶到世界多個國家,讓世界各國人民看到獨屬于東方的藝術之美。
《鳳還巢》
雖然穆小玫是個殘疾人,卻依然用力地擁抱生活,不抱怨,不喊苦,因為她知道這是生活教給她另一種看世界的方法,
所以別去抱怨生活的苦,因為那是去看世界的路,愿你所有的努力都不被辜負,愿你所有歡喜都源于真心。生活值得,萬物可期。
(文內圖片均為穆小玫老師作品,版權歸其所有,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