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園在蘇州閭門外。明嘉靖時太仆徐泰時建東園于此。徐泰時是負責給嘉靖建陵寢的,被排擠返回蘇州老家。用建大工程的本事給自己修一座私家園林,綽綽有余。所以,留園雖然幾經興廢,但底子極好。
徐泰時去世后,“東園”漸廢,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園為吳縣東山劉恕所得,在“東園”故址改建,經修建于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園內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莊”。
咸豐十年(1860年),蘇州閭門外找兵災,街衢巷陌,毀圮殆盡,惟寒碧莊幸存下來。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園為常州盛康(旭人)夠得,繕修加筑。于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比昔盛時更增雄麗,因前園主姓劉而俗稱劉園,盛康乃仿隨園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園。盛康去世后,園歸其子盛宣懷,在他的經營下,留園聲名愈振,成為吳中著名園林,俞樾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與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并稱中國四大名園。
留園基本保持了晚清盛氏園林的格局,分中、東、北和西四個區,在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院四種不同景色。以中區(山水)和東區(建筑)為全園精華所在。
留園以園內建筑布置精巧、奇石眾多而知名,空間通過建筑、堆山、置石、水體等造景要素劃分,空間開合變化豐富。園中處處體現了古典園林的建筑之美、疊山立峰之美、意境之美,“處處鄰虛,方方側影”,造園藝術、景觀設計、空間藝術之美、植物配置之美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留園有免費講解。記得在進園后第一個小院中等待,一小時一場,憑身份證換耳機。在導游的帶領下經過一個狹長多變的曲廊,可以通過經過的漏窗看到另一次的水榭。然后,一個豁然開朗,來到的是五峰仙館。
后來回想起來,這是留園的造園的一個手法——欲揚先抑。造景手法中的漏景、框景、借景、對景等在留園內被純屬運用。
留園平面圖
入園后的第一個小景——古木交柯
之后,是一個狹長的走廊,在走廊的墻上有漏窗,漏窗的樣式各不相同。通過漏窗可以看到另一個院落中的水榭樓臺。
漏窗巧妙地將室外景物與室內氛圍相聯系,從漏窗望去,園外景色若隱若現,產生一種移步換景的距離美。漏窗的使用可以避免小空間的閉塞感,增加空間層次,做到小中見大。漏窗本身的花紋圖案在不同角度的光線照射下,會產生富有變化的陰影,成為點綴園景的活潑題材。
留園借用建筑空間變化以使游人心理上產生“障景”效果的。留園入口走廊這一段就是很成功的“障景”,巧妙地利用建筑空間的收放開合、光線的明暗變化、心理的由鬧到靜、漏窗透景等手法,達到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藝術效果。通過那段長廊,來到一個“豁然開朗”的空間——五峰仙館以及疊石山。
五峰仙館本身就是留園三寶之一,梁柱全部使用楠木,紗隔屏風也全部用紅木銀杏。
五峰仙館前的疊山模仿廬山五老峰的意境,上面綴有五峰,館前的踏跺,用天然石塊疊置,仿佛山之余脈。人在館中,仿佛面對廬山巖壑,不愧“五峰仙館”之名。
五峰仙館中藏有留園另外一寶——大理石天然畫“雨過天晴圖”。
石林小院僅60多平方米,但園主別具匠心地將院子隔出六個更小的院落,院院相通。其間布置湖石花木。構成一處處對景,一幅幅小品。院外有院,景中有景。給人感覺不是越隔越小,而是越隔越大,興致盎然。
林泉耆碩之館是個鴛鴦廳。從外面看只有一個屋頂,但里面卻是兩個屋面;外面看是一間房,里面是兩個廳;兩邊的功能也不一樣,有男廳、女廳之分,冬廳、夏廳之別。
林泉指山林泉石,游憩之地;碩,有名望的人。這里是指老人和名流的游憩之所。
這里是欣賞留園另一寶冠云峰最好的地方
冠云峰小院中的所有建筑都是為了冠云峰而建。
東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勝,園的東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廳、林泉耆碩之館、還我讀書處、冠云臺、冠云樓等十數處齋、軒,院內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云峰,兩旁為瑞云、岫云峰。
中部景區以水池為中心。
西區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
留園,集住宅、祠堂、家庵、園林于一身,綜合了江南造園藝術,并以建筑結構見長,善于運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文化,吸收四周景色,形成一組組層次豐富,錯落相連的,有節奏,有色彩、有對比的空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