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論語》成語集錦

《論語》成語集錦

[成語]巧言令色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       

[注釋]

① 令色:諂媚的臉色。令,本指美好,如稱人之父母曰令尊、令堂;稱人之子女曰令郎、令嬡。這里有討好之意。

[今譯]

孔子說:“滿口說著讓人喜歡的話,滿臉裝著使人喜歡的面色,仁德就很少了。”

[成語]三省吾身

[原文]

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③?”

[注釋]

① 曾(zēng)子:姓曾,名參(shēng),字子輿。曾皙之子。孔子弟子。

② 省(xǐng):檢查反省自己。

③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學(xué)問。

[今譯]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情有不盡心力的嗎?同朋友交往,有不誠實的嗎?老師傳授的知識溫習(xí)了嗎

[成語]言而有信

[原文]

子夏曰①:“賢賢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

[注釋]

①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② 賢賢:第一個“賢”是動詞,表示推重,尊崇;第二個“賢”是名詞,賢德。  易:輕視,不看重。

③ 致:奉獻。

[今譯]

子夏說:“一個人選擇妻子要看重其賢德,不看重其色相;侍奉父母能盡心盡力;服事君上能獻出生命;和朋友結(jié)交,說話誠實守信。這種人,雖然說沒學(xué)習(xí)過,我一定說他學(xué)習(xí)過了。”

[成語]慎終追遠(yuǎn)

[原文]

曾子曰:“慎終追遠(yuǎn)①,民德歸厚矣。”

[注釋]

① 終:壽終,指父母去世。

[今譯]

曾子說:“慎重地對待父母喪葬之事,不斷地追念祖先,這樣做,百姓的德行就會自然歸于仁厚了。”

[成語]溫良恭儉讓

[原文]

子禽問于子貢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②,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③?”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④!”

[注釋]

①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孔子弟子。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子弟子。

② 夫子:孔子弟子對孔子的尊稱。邦:諸侯國。

③ 抑:表示選擇,相當(dāng)于“是……還是”中的“還是”。與之:給他。

④其諸:或者,大概。

[今譯]

子禽向子貢問道:“先生每到一個國家,必能了解到那個國家的政事,是請求人告訴他的呢?還是人家自愿告訴他的呢?”子貢說:“先生是以溫和、良善、恭敬、檢點、謙遜的態(tài)度得來的。他老人家獲得信息的方法總是和別人不一樣吧!”

[成語]和為貴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①,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②;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③,亦不可行也。”

[注釋]

① 禮:即周禮。周代的儀禮制度。

② 先王:指文王武王等古代的賢王。

③ 節(jié):節(jié)制,約束。

[今譯]

有子說:“禮的運用,貴在能和,先王的治國之道里,這一點是很好的;無論大事小事都是依照它做的。但是也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道一味的和氣,不用禮來節(jié)制,也就行不通了。”

[成語]一言以蔽之

[原文]

子曰:“《詩》三百①,一言以蔽之②,曰:‘思無邪③’。”

[注釋]

①《詩經(jīng)》中收詩305篇,說《詩》三百,是舉其約數(shù)。

②蔽:概括。

③思無邪:原出自《詩經(jīng).魯頌.駉》篇。孔子借用這句話來評論《詩經(jīng)》。

[今譯]

孔子說:“《詩經(jīng)》三百篇,可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思想純正’。”

[成語]三十而立(而立之年),四十不惑(不惑之年)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②,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注釋]

① 有:同“又”,“十有五”,即十又五,十五歲。

② 天命:孔子的“天命”包含什么,我們現(xiàn)在不能確切地知道,大致應(yīng)當(dāng)包括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人的命運,人的道德責(zé)任,為人的準(zhǔn)則,人格等豐富的含義。

[今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就有志去學(xué)習(xí);到三十歲,能夠堅定自立;到四十歲,對于事理都能夠明白,不再有迷惑不解的;到五十歲,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六十歲,對于所聽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貫通,心中不再有違逆不順之感;到七十歲,我即使隨心所欲,也不會越出法度。” 

[成語] 溫故知新

[原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今譯]

孔子說:“能夠通過溫習(xí)舊知識,進而悟出新知識,就可以做老師了。”

[成語]見義勇為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①,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注釋]

①鬼:這里指死去的祖先。

[今譯]

孔子說:“不是自己應(yīng)當(dāng)祭祀的鬼神,卻去祭祀他,這是諂媚;遇到應(yīng)當(dāng)做的事情,卻不去做,這是沒有勇氣。”                                  

[成語]是可忍,孰不可忍

[原文]

孔子謂季氏①,“八佾舞于庭②,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③?”

[注釋]

①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此處或說指季平子,或說指季桓子。

②八佾:“佾(yì)”,行,列。指古代奏樂舞蹈的行列。一佾,是八個人的行列;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個人。按周禮規(guī)定,天子的樂舞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按季氏的官職,只有用四佾的資格,但他竟敢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八佾的規(guī)格,在孔子看來這是不可饒恕的越軌行為。

③忍:容忍。“孰”,疑問代詞,什么。

[今譯]

孔子談到季孫氏,說:“他竟敢用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六十四人的舞蹈行列,在他的家廟庭中奏樂舞蹈,這件事如果我們能容忍,還有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成語]盡善盡美

[原文]

子謂《韶》①,“盡美矣,又盡善也②。”謂《武》③,“盡美矣,未盡善也。”

[注釋]

① 《韶》(sháo):傳說上古虞舜時的一組樂舞,也叫“大韶”。虞舜是通過禪讓得到帝位的,所以孔子認(rèn)為這是“盡善”。

② 美:指樂舞的藝術(shù)形式,音調(diào)聲容之美。善:指樂舞的思想內(nèi)容,體現(xiàn)的道德價值

③ 《武》:周武王時的樂曲,也叫“大武”。武王的帝位是通過暴力推翻紂王而來,雖順應(yīng)天意民心,但畢竟經(jīng)過征戰(zhàn),所以孔子說“未盡善”,即還不是最高境界。

[今譯]

孔子說舜樂《韶》:“美到極致了,也善到極致了。”說武王樂《武》:“美到極致了,但還不能說善到極致了。”         

[成語]無欲則剛

[原文]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qū)υ唬?#8220;申棖①。”子曰:“棖也欲②,焉得剛?”

[注釋]

① 申棖(chéng):姓申,名棖,字周,孔子弟子。

②欲:欲望。

[今譯]

孔子說:“我沒見過真正剛強的人。”有人回答:“申棖。”孔子說:“申棖啊,他有太多的欲望,怎么能剛強?”

[成語]不念舊惡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①,怨是用希②。”

[注釋]

① 伯夷、叔齊:是殷朝末年一個小國的國君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兄叫伯夷,弟叫叔齊。孤竹君死后,伯夷、叔齊兄弟二人互相讓位,誰都不肯做國君。周武王興兵伐紂時,他們曾攔車馬進行勸阻。周滅殷后,他們恥食周粟,隱居在首陽山,采薇(一種野菜)為食,終于餓死。

② 是用:即“用是”,因此。 希:同“稀”,少。

[今譯]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過去的仇怨,怨恨因此就少了。”

[成語]文質(zhì)彬彬

[原文]

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①,文勝質(zhì)則史②。文質(zhì)彬彬③,然后君子。”

[注釋]

① 質(zhì):質(zhì)地,內(nèi)在的品質(zhì)、才能等。  文:文采,外在的裝飾,禮節(jié)的修飾和約束。

② 史:掌文書的史官。長期掌文書,則不免過于注重修飾文辭,而誠信不足。這里是指象“史”那樣過分重視修飾。

③ 彬彬:文質(zhì)兼?zhèn)淙诤颓‘?dāng)。

[今譯]

孔子說:“內(nèi)在的品質(zhì)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nèi)在的品質(zhì),就會浮夸虛偽。文采與品質(zhì)配合恰當(dāng),然后才能成為君子。”

[成語]敬而遠(yuǎn)之;先難后獲

[原文]

樊遲問知,子曰:“務(wù)民之義①,敬鬼神而遠(yuǎn)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注釋]

① 務(wù):從事于,致力于,專力于。如我們常說的“務(wù)農(nóng)”,即從事于農(nóng)業(yè)的意思。

[今譯]

樊遲問怎樣才是智慧,孔子說:“專心致力于引導(dǎo)人民走向‘義’,尊敬鬼神,而又遠(yuǎn)離它(不迷信鬼神),可以說是智慧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德的人,首先付出艱苦的努力,然后收獲成果,可以說是仁了。”

[成語]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①,信而好古②,竊比于我老彭③。”

[注釋]

① 述:傳述,闡述。  作:創(chuàng)造,獨創(chuàng)。

② 信:一般譯為“相信”,疑不確,我譯為“誠信”,即以“誠信”的態(tài)度對待古代文獻,客觀公正,秉筆實錄,不因個人的好惡而增刪。

③ 竊:私下,私自。  老彭:指彭祖,“老彭”前加“我”,表示孔子對“老彭”的尊敬與親切,如同說“我的老彭”。一說,“老彭”指老子和彭祖兩個人。

[今譯]

孔子說:“傳述而不創(chuàng)作,誠信而喜愛古代文獻,我把自己比作我的老彭。”

[成語]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

[原文]

子曰:“默而識之①,學(xué)而不厭②,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釋]

① 識(zhì):牢記,記住。

② 厭:通“饜”。本義是飽食。引申為滿足,厭煩。

[今譯]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見所聞所學(xué)的知識,學(xué)習(xí)而永不滿足,教導(dǎo)別人而不知倦怠,(這三方面)對我算什么困難呢?”

[成語]舉一反三

[原文]

子曰:“不憤不啟①,不悱不發(fā)②。舉一隅不以三隅反③,則不復(fù)也。”

[注釋]

① 憤: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樣子。

② 悱(fěi):急于表達而說不出的樣子。

③ 隅(yú):角落,角。舉一反三,比喻從已知的一點,去推知更多的知識。

[今譯]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領(lǐng)會不了的時候,不去開導(dǎo)他;不到他內(nèi)心有所表達而又不會表述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告訴他一個方位,他不能因此推知另外三個方位,便不去教他了。”

[成語]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

[原文]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①,子路不對②。子曰:“女奚不曰③: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④。”

[注釋]

① 葉(shè)公:姓沈,名諸梁,字子高,楚國大夫。他的封邑在葉城(今河南省葉縣南三十里有古葉城),故稱葉公。

② 不對:不回答。“對”,是應(yīng)答之意。

③ 奚:何,為什么。

④ 云爾:如此而已,罷了。

[今譯]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什么樣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說:“你為什么不說:他的為人啊:用功讀書時,便忘記吃飯;興奮快樂時,便忘記憂愁,不知道衰老快要來了。如此而已。”

[成語]三人行,必有我?guī)?/span>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8221;

[今譯]

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為我?guī)煼ǖ娜恕_x擇其中比我強的人而跟他學(xué)習(xí);其中比我差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有類似的毛病)加以改正。”

[成語]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①。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②,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yuǎn)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③,斯遠(yuǎn)鄙倍矣④。籩豆之事⑤,則有司存⑥。”

[注釋]

① 孟敬子:姓仲孫,名捷,魯國大夫。問:看望,探視。

② 也:句中語氣助詞,舒緩語氣。

③ 動,正:都是動詞,根據(jù)上下文,我們分別譯為嚴(yán)肅(動用),端正(動用)。出辭氣,指言辭得體,口氣和順,古代漢語動詞用法很活,應(yīng)根據(jù)上下文來全面理解。

④ 鄙倍:“鄙”,粗野。“倍”,同“背”,悖,指背離,悖情。

⑤ 籩豆之事:籩(biān):古代一種竹制的禮器。豆:古代一種盛食物盛肉的器皿,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禮中的用具。籩豆之事,就是指祭祀或禮儀方面的具體事務(wù)。

⑥ 有司:有關(guān)人員,專職人員。 存:在。

[今譯]

曾子病了,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說:“鳥快死的時候,鳴聲是悲哀的;人要死的時候,說出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所重視的道德有三方面:嚴(yán)肅容貌,就可以遠(yuǎn)離粗暴無禮了;端正臉色,就易于被人信任了;說話注意言詞和口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悖理了。至于禮儀的程序和操作,自有有關(guān)人員去辦。”

[成語]功虧一簣

[原文]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①,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②。”

[注釋]

① 簣(kuì):裝土用的竹筐子。

② 往:繼續(xù)去做的意思。

[今譯]

孔子說:“比如用土來堆一座山,只要一筐土便能堆成,可是停止了,那是我自己停止的。比如在平地上(堆土成山),雖然才倒下一筐土,可是繼續(xù)堆土,那是我自己堅持往前的。”

[成語]后生可畏

[原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今譯]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知道將來的人不如現(xiàn)在的人呢?(但如果到了)四十歲、五十歲還默默無聞,那也就不值得敬服了。”

[成語]過猶不及

[原文]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①?”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②?”子曰:“過猶不及。”

[注釋]

①師:即子張。才高意廣,做事常過分。 商:即子夏。拘謹(jǐn)保守,做事常不及。 孰:誰。

②愈:勝過,更好些,強一些。 與:同“歟”。語氣助詞,表疑問。

[今譯]

子貢問:“顓孫師和卜商誰好一些?”孔子說:“師呢過了,商呢不夠。”(子貢)說:“那么是師(比較)好一些嗎?”孔子說:“過了和不夠,是一樣不好的。”

[成語] 成人之美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今譯]

孔子說:“君子助成別人的好事,不幫著別人做成壞事。小人與此相反。”

[成語] 欲速則不達

[原文]

子夏為莒父宰①,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注釋]

①莒父(jǔfù):魯國城邑名,在今山東省莒縣境內(nèi)。

[今譯]

子夏做了莒父的地方長官,問怎樣為政。孔子說:“不要求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求速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成語]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原文]

子路問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之知②,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③,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④,亦可以為成人矣。”

[注釋]

①成人:完人;德才兼?zhèn)涞娜恕!  ?/span>

②臧武仲:魯國大夫。是一個善于預(yù)見又能取舍的明智的人。

③卞莊子:魯國大夫。據(jù)說他曾一人搏虎,很勇敢。

④久要:久處于窮困。“要(yāo)”,通“約”。窮困。平生:平日。

[今譯]

子路問怎樣才是個完人。孔子說:“象臧武仲那樣明智,孟公綽那樣不貪,卞莊子那樣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來文飾,也就可以成為完人了。”(又說):“可現(xiàn)在做一個完人何必一定這樣呢?(只要他)見到財利時能想到道義,遇到國家危難而愿付出生命,久處窮困也不忘平日的諾言,也就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

[成語] 怨天尤人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①!”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②?”子曰:“不怨天,不尤人③,下學(xué)而上達④。知我者其天乎!”

[注釋]

①莫我知:即“莫知我”的倒裝。沒有人知道、了解我。

②何為:為何。

③尤:責(zé)怪,歸咎。

④下學(xué):學(xué)人事,了解研究社會。上達:把握天命。

[今譯]

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為什么會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不埋怨天,不歸咎人,下學(xué)人事上達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成語]  君子固窮

[原文]

在陳絕糧,從者病①,莫能興②。子路慍見曰③:“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④,小人窮,斯濫矣⑤。”

[注釋]

①病:苦,困。這里指餓壞了。

②興:起來,起身。

③慍(yùn運):惱怒,怨恨。見:即“現(xiàn)”。

④固:本來。

⑤濫:像水一樣泛濫而沒有方向,沒有約束

[今譯]

孔子在陳國斷絕了糧食,隨從的弟子們都餓壞了,爬不起床。子路臉上堆滿了怨怒,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厄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本來就常常是在困厄之中(且心安理得的),小人困厄了就不約束自己而胡作非為了。”

[成語] 志士仁人(仁人志士);殺身成仁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①,有殺身以成仁②。”

[注釋]

①求生:在危急關(guān)頭求活命。

②殺身:在危急關(guān)頭自我犧牲,為仁義而死。

[今譯]

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為求得保住生命而損害仁的,只有為成就仁而獻出生命的。”

[成語] 因人廢言(不因人廢言)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今譯]

孔子說:“君子不根據(jù)人的言論提拔人才,又不因某人是壞人而廢棄他(有價值)的言論。”

[成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譯]

子貢問道:“有一句話而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成語] 殺雞焉用牛刀

[原文]

子之武城①,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②,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xué)道則愛人,小人學(xué)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③。”

[注釋]

①武城:魯國的一個小城邑。 言偃(子游):孔子學(xué)生,此時任武城行政長官。

②莞(wǎn)爾:微笑的樣子。

③戲:戲言,開個玩笑。

[今譯]

孔子到了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莞爾一笑,說:“殺雞哪里用得著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說:“過去我言偃聽老師說:‘君子學(xué)了道,就能惠愛百姓;老百姓學(xué)了道,就容易聽使喚了。’”孔子說:“各位,言偃的話對啊。我剛才的話是開個玩笑罷了。”

[成語]道聽途說

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今譯]

孔子說:“從路上聽到?jīng)]根據(jù)的傳聞(不加分辨地)就又在路上隨意傳播了出去,這是道德應(yīng)當(dāng)拋棄的壞毛病。”

[成語]患得患失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②。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③。”

    [注釋]

① 鄙夫:卑劣、庸俗的人。

② 患得之:即“患不能得之”。

③ 無所不至:沒什么不干的,無所不為,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今譯]

孔子說:“與卑鄙的人怎么可以在一起事奉君主呢?他沒得到職位時,生怕得不到。已經(jīng)得到后,又生怕失掉。假如(一個人)老怕失掉職位,那就無論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論語詩化150首(32——33)“不患無位”和“君子喻于義”
詩化論語150首(16-17)
八佾篇第三
《易傳》白話解
上善若水
顏氏家訓(xùn)?教子第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同县| 枣庄市| 大埔县| 合作市| 稷山县| 神农架林区| 兴隆县| 沂源县| 宁都县| 长垣县| 原阳县| 张家界市| 离岛区| 岢岚县| 涞源县| 和平区| 巴林右旗| 虎林市| 东海县| 苏尼特右旗| 宜兰县| 通道| 府谷县| 桃园市| 义马市| 绍兴县| 宝坻区| 防城港市| 枣阳市| 闸北区| 临洮县| 贵港市| 灌云县| 六枝特区| 邹城市| 福清市| 新巴尔虎右旗| 曲麻莱县| 旺苍县| 盐城市| 安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