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經自無名指的關沖穴開始,沿手臂陽面往上經肩繞耳到外眼角的絲竹空止,共有23個穴位。三焦經的循行時間為21-23點,當一個人在晚上9點-11點間,總是感覺到不舒服,要考慮是三焦經不暢的原因。
三焦經上的五俞穴,井穴關沖,滎穴液門,俞穴中渚,經穴支溝,合穴天井,分屬金水木火土性,另外三焦經原穴為陽池,絡穴為外關,郄穴是會宗。
關沖穴——昏迷、小兒瀉泄、腹瀉、咽喉痛
關沖穴在無名指尺側指甲緣0.1寸的地方,關沖穴作為井穴,主要就是用于昏迷這些急癥,就是放血用的,也有人用關沖穴治療小兒瀉泄,尤其是五歲以下的不明原因的腹瀉,可以用關沖穴點刺出血,一次就可痊愈,時間長的,再做一兩次。
放血治腹泄,這是什么原理呢? 解釋為三焦主調水液運行通道,下焦異常則會影響二便之水液正常,取關沖金性井穴,以金生正之水,補調下焦水之亂,為培本扶正治邪之意。
使用關沖治療急性咽病咽痛,效果跟使用少商和商陽一樣奇效,有時用少商和商陽效果不好的,用關沖也很好,關沖穴屬金,咽喉痛為之犯金,刺血關沖,有瀉火培金,生津去火的功效。
液門穴——肝膽之火的頭痛
在第4與第5指掌骨間縫紋端,微握拳取穴。是三焦經的滎穴,屬水,常用來治療因肝膽之火盛引起的少陽頭痛,春天陽氣生發,肝膽之氣旺盛,很多人會發生偏頭痛和顛頂頭痛,用針刺液門的方法可以泄肝膽之火,緩解所造成的頭痛。
中渚穴——手腕痛,肩周炎,肩頸痛,腰痛
握拳取穴,四五指掌關節后面的凹陷處,就是中渚穴。中渚穴是三焦經上的俞穴,五行屬于木,木氣通肝,肝主筋,所以中渚為三焦經上常用的關節筋骨痛癥,比如三焦經線上的手腕痛,肩周炎,腰痛,肩頸痛等。人的肩頸部位痛,如果是在三焦經循行線上,針刺中渚一針見效。
陽池穴——糖尿病
陽池穴,先將手背往上翹,在手腕上會出現幾道皺褶,在靠近手背那一側的皺褶上按壓,在中心處會找到一個壓著酸酸痛痛的點,這個點就是陽池穴的所在。陽池穴下針可以直接透到對面的大陵穴,是用來治療糖尿病的一個常用手法,陽池穴對應腳上的解溪,比如陽池穴痛,可以取對側的解溪穴來治療,解溪穴痛也可以取對側陽池穴來治,這是對稱療法的常用取穴方法,也常取奇效。
外關——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腰扭傷,落枕,肩周炎、腰椎痛
外關穴,在腕背橫紋上兩寸。和腕內外的內關穴相對應,針灸里常有外關透內關的手法。是三焦經上的絡穴,絡心包經,同時外關也是八脈交會穴之一,交于陽維脈,陽維脈異常常會引起胸肋背肋痛,取外關和足臨泣相配對使用。
外關配臨泣,可以治療所有眼外眥,頭側,面頰,胸背肋,帶脈痛癥。外關常具體應用在急性的腰扭傷,落枕,肩周炎,所以針灸治療腰扭傷有好多穴位可以選擇,人中,后溪,主要治療腰椎痛,腰側兩邊痛常用手三里,手上的腰痛點,外關,中渚,委中,申脈。
支溝穴——便秘
外關上一寸為支溝穴,定位取法為:腕背橫紋上3寸,橈骨與尺骨之間取穴,支溝穴又叫飛虎穴,也常用來治療肋間神經痛。支溝配照海,治療便秘,不管寒還是熱,比如寒秘,就用艾灸天樞關元的方法也可以再配大腸俞,上巨虛。熱癥就用針,寒癥就用灸。還有一種因為脾氣虛引起的便秘,加大橫和腹結,效果更好。通常小孩便秘,如果不是很嚴重,就做繞臍順時針摩腹,按摩從上巨虛到下巨虛,及魚際按摩就可以了。
會宗穴——耳聾耳鳴
從支溝橫行一寸左右為會宗穴,會宗穴在骨頭邊上取穴,會宗是三焦經的郄穴,也是距腕橫紋三寸。用得最多就是治療突發性的耳聾耳鳴,配合耳門聽宮聽會等使用。
三陽絡、四瀆穴、天井穴、清冷淵、消濼穴
支溝穴上一寸,為三陽絡穴,偏頭痛,用三陽絡治療,一針見效,用三陽絡穴刮痧使用,緩解頭痛效果是比較好的。三陽絡上去兩寸是四瀆穴,從肘尖往下量為五寸,在兩骨間取穴,利用四瀆穴治療小孩青春期長得太快導致的肌肉酸痛。
肘尖部有一個穴叫天井穴,天井穴取肘取穴。當我們曲肘后在肘尖后面約一寸左右可以摸到一個凹陷,按按酸酸的,就是天井穴。天井穴是三焦經的合穴,屬土,會于網球肘的治療,配合曲池使用。
天井再往上一寸就是清冷淵,用清冷淵治療胳膊冷痛的感覺,尤其是在三焦經上的上臂冷痛,用艾灸清冷淵,效果不錯。當然按住 那個穴位揉按也可以,一次按三五分鐘,每天按幾次,慢慢的胳膊上的那種冷痛感覺會明顯好轉。
清冷淵往上的穴位稱為消濼穴,消濼穴也常是配合肩髎,肩髃,等穴治療肩臂痛用,用得不多,往上是臑會穴,,找這個穴要先找到肩髎穴。從肩髎穴往下三寸,在三角肌的后下緣有一個凹陷,叫臑會穴,那個大腸經上的臂臑穴則是在三角肌下端的止點處。
臑會穴、肩髎、天髎
肩髃穴在手平舉時肩峰正前方的那個凹陷處,而肩貞穴在肩后腋紋頭上一寸,肩髎穴在肩髃和肩貞中間,當上臂平舉時,肩關節后面那個凹陷。有一個治療肩周炎等肩部關節病的三個穴,叫肩三針,就是肩髃,肩髎及肩貞,專治肩部關節病。
臑會穴常常配合三突即天突,扶突,水突治療甲狀腺的問題,以及頸部,腋下的淋巴節腫大等癥。肩髎后的三焦經往肩后方走,經過天髎穴。天髎穴就在肩胛骨的上角處 從上面的肩井往曲垣方向下摸,在肩胛骨上角處有一個凹陷,按按酸疼的,就是天髎穴。這個穴位一般比較少單獨下針,但會從肩井透針到天髎穴,治療肩頸的疼痛癥狀。
天牖——耳鳴耳聾
這個穴位的取法是,平頜角往后,有塊大肌肉,叫胸鎖乳突肌,這在這塊肌肉后緣取穴,這個穴位用得最多的就是治療耳鳴耳聾及外傷后的頭項痛,還有一個特別治療的癥就是肘部撕裂傷引起的疼痛,在治療耳鳴耳聾的時候,要讓針感上達于耳根部,可以用一寸針進8分左右,針尖略向耳部,得氣后讓針感上傳。象治那種肘關節部的肌肉撕裂傷后余痛,在治療用天牖穴的時候針一天,灸一天,針的時候針尖略往下方向。
翳風
翳風穴就在耳垂下凹陷處,按著酸痛的。翳風穴使用多在于因風引起的病癥,尤其是穴位局部的各種風癥,如風火牙痛,面癱,偏頭痛,及流行性腮腺炎。用翳風穴治療牙痛,特別是因齒根膜炎引起的牙痛一般一次可愈,比如齲齒引起的牙痛也是效果非常好。
翳風穴可用2寸針進到1寸半以上,針感可傳到牙痛點,這樣效果最好。那種流行性的腮腺炎,用翳風穴治,一般一次可去7成以上癥狀,兩到三次可治愈。另外,翳風穴也作為昏迷急救的一個大穴之一,在使用人中,合谷,涌泉,百會的同時還可以加用翳風穴,效果也是很好的。因為三焦經的循行是繞骨后走的,就是在耳朵后面與發際之間的空隙處循行,找穴位就在這個區域找。
瘈脈,顱息
翳風往后上走約一寸半的地方有個穴叫瘈脈,這個穴位不常用,包括其上面的顱息穴,但這塊地方常用來進行刺血挑刺治療一些耳部及腦部的熱癥,比如高血壓,耳痛,耳鳴,甚至腦膜炎引起的發熱,抽搐等,在耳朵后面瘈脈和顱息一帶尋找有青筋出來的地方刺血治療。
角孫
角孫穴就在耳朵最高處貼著的地方,用手在耳尖處的頭骨上摸到一個小洞,基本上發際的位置。這個穴位是手少陽與足少陽及手陽明的交會穴,可以清三焦之熱,清肝膽之火,常用來治療急性的眼結膜炎和流行性腮腺炎,不過這個治療往往不是用針,而是用吹灸的方法或說點灸的方法來做。
具體操作方法就是:手持火柴劃燃后立即吹熄,趁火柴頭剩余火熱迅速對準角孫穴點一下,略停1-2秒鐘,吹氣一口。如此反復操作3-5下,在點到穴位的時候可以聽到啪的一聲響。一次就能有明顯效果,兩三次就能痊愈。
耳門穴,耳和髎
耳門穴就在耳屏上緣處,張口時能摸到一個凹陷,耳門往下五分為聽宮,聽宮往下五分為聽會,都是用來治療耳病的;有些人整個耳殼痛,碰都碰不得,就可以用這個耳門穴刺血,隔天一次,可以瀉泄止痛的效果。
耳門斜往上,可以摸到顴骨上端有一個凹陷,也可以說從耳門往斜上約五分的地方,等于跨過一條筋后有一個凹陷,如果手輕放著不動能感覺到有個脈在跳動,就是耳和髎穴。
絲竹空
三焦經最后一個穴位為絲竹空穴,眼眉頭外側緣,在眼眶上摸到一個小凹陷處。絲竹空主要用刺血法治療實癥熱癥,比如眼紅熱痛,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如果用其它穴位效果不明顯,在這個穴位上用平刺或刺血的方式,大多數一次即愈。左痛取右,右痛取左,眼紅熱痛的直接取患處的眼睛旁穴位使用,也配合攢竹,太陽,耳尖,或魚腰穴使用。一般絲竹空的針刺手法為針尖朝魚腰方向平刺進行5-8分,用泄法強刺激。
整個三焦經,從無名指關沖穴,沿手臂外側中線往上,過肩經耳后到眼外側眉梢處的絲竹空穴,主要治療的是一些痛癥,實癥,常用的有中渚,外關,支溝,翳風,耳門及絲竹空穴。三焦經是元氣輸送的通道,往內絡心包,往外接足少陽膽經,膽又屬木主筋,所以一些筋傷的痛癥在少陽經上取穴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再者外關通陽維脈,可以統管胸肋表層的絡脈,所以其主經循行路線雖然不長,但治療的疾病范圍卻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