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解讀與實戰體悟 丨 作者 / 劉文新
這是孫子兵法講武堂的第385篇原創文章
全文2016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發了《孫子兵法打勝仗的“算法”》后,有不少朋友找我交流這個話題,給了我很多啟發。之所以思考這個方向,是最近在學習《孫子兵法》關于“知”的課題,感受到情報、信息是孫子兵法各篇的“原材料”,是所有操作的基礎,離開信息,我們所有的操作實務都只是個空架子。
交流中我覺得有必要對一些補充內容做些整理,一方面補充一下“算法四要素”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學習閻勤民先生的思路,將各篇所需信息做些梳理。
1、算法四要素之間的關系
算法的四個要素,溝通中我覺得基本代表了信息處理的完整路徑,但它們之間不是并列關系,而是有先后順序上的流程和相互影響上的依賴關系(見下圖)。
從圖中可見,輸入情報或信息,這是解決問題的原材料,決策前、中、后都會收到各種未經篩選的信息,包括真實的信息,也包括虛假的信息,有宏觀的信息,也有細節上的信息,有基礎信息,也有變化的信息。
總之,“輸入”時的情報與信息是未經過處理的信息,因此,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很重要,如果有情報但沒有處理信息的能力,那要比沒有信息還可怕。
從孫子兵法各篇的情況看,每個操作實務對情報和信息的要求都不一樣,也有所側重。
一般情況,始計、作戰、謀攻需要的是彼我雙方的基礎信息,主要來源是用間和日常積累。
行軍、地形、九地、火攻屬于環境信息,是雙方共同面對的信息,需要日常偵察與監測。
軍形、兵勢、軍爭、虛實、九變是戰場操作內容,主要通過戰時偵察收集,也包括深間傳遞情報。
在信息和情報的處理上,首先要對情報進行篩選,決策目標規定了篩選的方向和范圍,接下來會進入操作流程中的各種模型(下節總結),以形成操作實務各個版塊上的成果,最終匯總輸出“虛實之機”,然后由將領做最終的決策。
2、孫子十三篇對信息的需求與模型
從信息處理模型上看,孫子十三篇所處理的信息都有不同的要求,需要有針對性地監測、偵察、匯總和預測。
可以說,孫子兵法每一篇都有針對性的情報/信息處理模型,在我的《孫子兵法戰術體系》中開發了一部分,還需要用我們發現的目光繼續探索。
我們按照十三篇的順序稍作整理,僅供參考。
始計篇,“五事七計”是戰斗力生成模式的模型,可對彼我雙方的戰斗力形成評估;四詭八權的詭道之法是廟算模型,再結合《孫臏兵法》的“四路五動”形成一個有效的計算各種可能之模型,具體可參見《經營氣勢》。
作戰篇,“取用于國”的標配裝備、資源準備,要基于作戰目標與作戰周期的準備,需要相關的裝備的類型、數量等數據;“因糧于敵”的消耗補充方式及規模需要建模,側重于關注空間風險因素的監控,強化補充方式(可能涉及經濟、金融、外交、制造等信息)、路線、交付等內容的數據值和經驗值。
謀攻篇,目標制定所依據的彼我整體形勢(十圍五攻……),側重考察雙方兵力、武器裝備效用和戰力(人與武器結合的訓練水平及戰術水平)對比信息。目標實施的策略運用(四伐組合)中所涉及的籌碼、條件、資源等信息。
軍形篇,戰略上需要掌握地緣的歷史、地理、人文等相關信息;戰術上需要掌握戰場的遠近、廣狹、高下、險易、死生地形信息,然后按照攻守的功能需求,輸入到“地生度”模型中。
兵勢篇,需要掌握彼我雙方的兵力部署和主攻方向,尤其是我方預設戰場,或突破、分割、包圍方向上的敵方動向與部署情況,對其進行實時信息監測,核心在于建立“奇正相生”的相敵模型,掌握敵人動向的奇正行動目的。
虛實篇,這篇旨在創造虛實之機,需要基于戰場形勢采取行動,重點要監測敵人的戰場動向、火力配置、后勤補給情況,重要是用好虛實偵察模型,即作之、策之、形之、角之信息收集與處理,也要結合相敵模型一起運用。
軍爭篇,戰場移動信息的收集與處理,需要掌握士兵體力、行軍速度、地形、氣候、交通、裝備、技術條件、輸送工具及規模等信息,在輸送的風控模型中選擇最佳戰場移動方式。
九變篇,對戰地、敵將、組織(側重組織之間的關系)等可變對象進行實時監控,進行信息收集。
行軍、地形、九地篇,對于戰場有關的地形、地貌、地利地勢等基礎信息收集、積累和匯總,尤其掌握敵人對戰地的占領情況,包括周圍兵力部署、距離、交通條件等情況。
火攻篇,一方面涉及火攻(或說特殊打擊對象)的信息情報全面、精確掌握,就像現在導彈精確打擊前,需要對位置等條件進行精確坐標;另一方面涉及對打擊條件的掌握,比如氣候、溫度、濕度、風速等因素的收集。
總體來講,孫子十三篇每一篇都包含了相關信息的收集與匯總,側重點有所不同,在孫子兵法原文主要體現在知彼、知己、知天、知地上,作為文化學者,可以只停留在這四個層面講《孫子兵法》,但作為操作者,無論是軍事操作者,還是企業操作,都必須基于每一篇的實操實務進行細化,建立信息、數據平臺,輸入模型,為決策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