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策劃:秋季養生
不宜睡涼席、不宜大量吃瓜果、早晚不宜穿短褲短裙……
中秋后哪些習慣要改一改
編者的話:秋天,是從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間經過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個節氣,并以中秋(農歷八月十五日)作為氣候轉化的分界,而今年正好是中秋與白露重合。
雖然中秋已過,但還有可能出現高溫悶熱天氣,很多人還會很貪涼,比如晚上依舊睡涼席,大量吃瓜果和冷飲,無論早晚都穿著短褲短裙。
專家表示,立秋之后,早晚溫度已經有所下降(特別是夜間),如果還一味貪涼,很容易使身體背上“夏債”,貪涼受寒后在身體中會形成潛在的危害,到了天氣徹底涼爽后就會爆發出來,如各種骨關節疾病、腹痛腹瀉、容易感冒等等。
雖然此時天氣還是比較熱,但畢竟已經進入秋季,自然的大環境和人體的小環境都發生了細微的變化,一些夏天的習慣就必須要改一改了,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季節更替的變化,避免疾病的發生。本期主題策劃,我們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為您說說中秋過后,哪些夏天的習慣需要改一改了。
衣:
早晚不宜穿著短褲短裙
有諺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边@句諺語提醒大家:白露節氣一過,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體;寒露節氣一過,就應注意足部保暖。
“白露”之后氣候冷暖多變,特別是一早一晚,更添幾分涼意。如果這個時候再赤膊露體,穿著短褲短裙,就容易受涼誘發傷風感冒或導致舊病復發。對于女性來說,不要穿過于暴露的衣服,露背裝、露臍裝都已不合時宜了。體質虛弱、患有胃病或慢性肺部疾患的人更要做到早晚添衣,睡覺莫貪涼。民間還有“二八月亂穿衣”說法,說明秋季氣溫不穩定,要隨溫度變化增減衣服。一般著裝以感到涼爽,不覺寒冷為宜。
另外,“春捂秋凍”是一條經典的養生保健要訣。其原理是:天氣變涼,人的毛孔要閉合起來防著涼,如果過早就把厚衣服穿上了,毛孔就會因為受熱而開放,突然降溫帶來的寒氣就容易透過毛孔傷人,因此不建議過早添加衣物。
但是,秋凍要凍得合理。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驟然變冷時,適當添加衣物還是必要的,特別是老年人,應適時增減衣服,衣服宜選用輕柔、松軟、保暖性好的材料。此外,糖尿病患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哮喘患者和關節炎患者及體弱老幼者都不適合“秋凍”。
食:
少吃瓜果和蔥姜蒜
夏令大量吃瓜果雖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能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再大量吃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腹瀉、便溏等癥狀就會隨之發生。因此,入秋之后應少吃瓜果生冷之物,脾胃虛寒者尤應注意。
同時,秋季空氣干燥,皮膚開始出現緊繃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秋燥。我們常會聽到秋季要“潤燥生津”、“滋陰”等,其實指的是保養肺部。因為秋天的干燥以及秋風等極易損傷嬌嫩的肺部,尤其是一些肺本來就不好的人,如患有慢性支氣管炎的人,一些夏天經常吃的食物,此時就要忌口了。
秋燥時節,人們要少吃或不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蔥、蒜及酒等,特別是生姜。這些食物屬熱性,又在烹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肺火。當然,將少量的蔥、姜、辣椒等作為調味品,問題并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此外,添加很多材料的火鍋和燒烤也不能多吃,否則也容易上火。
秋季適合進補,但進補時要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證病人不宜用補藥。虛證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會適得其反。另外還要注意適量進補,忌以藥代食,提倡食補。秋季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可選擇烏骨雞、豬肺、龜肉、銀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這些食物與中藥配伍,則功效更佳。
秋季空氣干燥,把進補的食物制成湯水食用比較適宜,如選擇新鮮的白菜、蘿卜、蓮藕等加入魚、肉等做成湯,如花生雞爪湯、蓮藕牛肉湯、菠菜豬肝湯、蘿卜排骨湯等。還可食用一些有利尿解熱作用的寒涼類水果,如蘋果、雪梨、柑橘、荸薺、葡萄等,可補充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秋季氣候干燥,口渴感強,但不宜多飲含氣體的飲料,可選用胖大海加冰糖或白菊花加蜂蜜用水浸泡,頻頻飲服,既可補充體內水分,又可起到保健治療的作用。老年人選擇藥物入湯較為適宜,如百合蓮米湯、蓮米銀耳湯、山藥蓮米湯、貝母雪梨湯、洋參蓮米湯等,藥補時應做成清汁薄湯,以免膩胃滯脾。同時還需要注意藥性的差異,因人而異,如紅參偏溫、白參偏涼,使用時不可一概而論。只要審慎處之,于健康大有裨益。
?。?/b>
中秋過后不宜再睡涼席
近期,各大醫院的中醫門診里多了一些前來就醫的頸椎病患者。他們中有不少人是因為夜晚貪睡涼席,同時又長時間使用空調、電扇,使頸椎受涼而導致發病。
醫院腸道門診中腹瀉的病人也有所增多。在詢問得病原因時,醫生發現,其中不少人有光著上身睡涼席的習慣。他們都認為,雖然最近氣溫不是很高,但仍然覺得不涼快,赤膊睡涼席能獲得最大的涼快感受。
專家表示,對于健康人群來說,如果過于貪涼,長時間吹空調、風扇,或是在比較涼的夜間睡涼席,也可能導致局部酸痛、腹瀉等問題。而關節炎、頸椎病、肩周炎、椎間盤突出等疾病患者,則很容易因受涼而舊病復發。
白露節氣過后,晝夜溫差增大明顯,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地進行調整,要注意早睡早起。秋季中風發病率較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后期。對于老年人來說,秋季適當早起,可降低血栓形成的幾率,這對于預防中風的發生有一定的作用。
晚上睡覺時應關好窗,腹部蓋薄被,以防脾胃受涼。白天只要室溫不是太高,就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通。
行:
秋季養生需要動起來
秋季是氣候由熱轉涼的時候,人體肌膚處于疏泄與致密交替之際。此時,陰氣初生而未盛、陽氣始減而未衰,故氣溫開始逐漸下降,人體陽氣也開始收斂。此時若能適當接受一些冷空氣的刺激,不但有利于肌膚之致密,而且還能增強人體的應激和耐寒能力。因此,可以有意讓身體“凍一凍”,使機體的防御機能得到鍛煉。當然,凍并非是完全被動地去接受“凍”,建議大家要變被動為主動,主動去“凍”,同時又主動地去防“凍”。如何做呢?具體來說就是“在動中凍,在凍中動”,這樣既能很好地把握凍的度,更為重要的是可以順應秋季“收養”的需要。下面介紹兩個適宜于秋天的鍛煉方法。
方法一:冷水浴
所謂冷水浴,就是用10℃~20℃的冷水洗澡,秋季的自然水溫多是在這一范圍內,大家可以根據個人的體質等進行適度的調節。
需要注意的是,洗冷水浴必須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所謂的循序漸進在這里有四個基本的意思,一是人體對寒冷和冷水的適應要隨天氣逐漸向前推進;再者就是洗浴的部位要“由局部到全身”;其三就是水溫要“由高漸低”;其四就是洗浴的時間要“由短漸長”。必須說明的是,冷水浴并非對每個人都適合,有些人的皮膚對冷水敏感,遇到冷水就會產生過敏癥狀,這類特異體質的人就不能進行冷水浴。此外,患有嚴重高血壓、冠心病、風濕病、空洞性肺結核、坐骨神經痛者以及高熱病人都不可進行冷水浴。
方法二:慢跑
慢跑也是一項較為理想的秋凍運動。在慢跑的過程中最好讓周身微微發熱,在尚未出汗的時候就緩緩停止運動。
秋季的養生項目還有很多,如爬山、打球、練氣功等,具體選擇何種鍛煉項目應視自己的年齡、體質、愛好等而定,不宜盲從。但無論你選擇何種運動,都要注意一個“凍”字,不宜“動”得大汗淋漓。因為秋天人體的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的階段,所以運動量不可太大,以防止出汗過多而耗損陽氣。
本報綜合報道
原文見《家庭保健報》2014年9月11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