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改進意見
為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在立德樹人方面的重要作用,落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更好地推進全市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有效解決當前語文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彰顯不足、經典文學作品閱讀量不夠、作文教學程式化、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以及社會實踐整合不夠充分等方面的深層次問題,現就改進中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以下意見。
一、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組織教學,加強學段間銜接
第一條 小學1-2年級重點關注學生正確掌握拼音、筆順、握筆姿勢等基礎內容。3-4年級培養學生獨立識字能力,初步學會默讀、略讀,樂于與他人交流閱讀感受。5-6年級重點培養學生從文字材料中獲取和處理信息的初步能力。
第二條 初中加強詞句的理解和使用,強化學生語文閱讀和寫作的基本能力。高中突出基礎性和選擇性,全面提高讀寫能力、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二、傳承經典,把中華傳統文化經典、革命歷史題材作為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的基本素材
第三條 在教學中重視對國學經典文化的學習,重視歷史文化的熏陶,加強與革命傳統教育的結合,使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使語文教學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之一。
第四條 小學重點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可以通過講故事、閱讀連環畫等形式,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了解重大歷史事件和革命英雄人物事跡。為學生精選蒙學讀物和古詩詞等優秀國學經典,通過熟讀成誦,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
第五條 初中積極引導學生認識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通過與課內古詩文相關聯的作家、作品,增加學生國學經典的閱讀數量。為學生推薦表現中國人民為了解放事業前赴后繼、英勇斗爭的革命歷史作品,有效對學生開展革命傳統教育。
第六條 高中積極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可以采用專題學習的形式,加深學生對中華璀璨國學文化、悠久歷史文化的了解,教育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發揚傳統美德。可以基于校本課程,選擇經典國學作品以及重要革命文獻,有重點地指導學生進行研讀。
三、切實加強學科思想、經驗培養,在運用中學習語文
第七條 重視漢字書寫、書法、楹聯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學習。小學低年級通過活潑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中、高年級培養學生掌握語言應用規律,引導學生關注語言應用的實際效果。
第八條 初中要聚焦語言運用,引導學生掌握隨文學習的基本詞匯、語法知識、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實際運用效果。要重視聽說讀寫的結合,加強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應用的聯系。
第九條 高中鼓勵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反思批判的習慣,課堂上提倡以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為特征的多重對話,注重在實踐中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
四、積極拓展閱讀視野,提升閱讀能力
第十條 小學1-2年級通過講故事、游戲、誦讀、角色扮演等形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3-4年級指導學生讀懂單篇文章,理解重點內容。5-6年級注意篇章整體閱讀,品讀重點段落,基本理解作品內涵。
第十一條 初中擴大學生閱讀視野,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提倡整體閱讀、主題閱讀、比較閱讀,讀懂一般科技類和說明類文章。高中引導學生研讀文本,品味優秀作品,感受作品的思想和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能力。提倡專題閱讀、比較閱讀,讀懂社科類和評論類文章。
五、不斷豐富閱讀資源,加強方法指導
第十二條 小學1-2年級精選適宜的啟蒙讀物,采用誦讀、講述和背誦等形式進行學習。3-4年級推薦不同文體的單篇短文、優秀傳統文化讀物。5-6年級推薦并配備中、長篇文章及適宜的多體裁文學名著。小學階段每天安排一定時間組織學生獨立閱讀,著力培養閱讀習慣。
第十三條 初中每學年閱讀3部以上經典文學名著,高中每學年閱讀5部以上文學名著及其他讀物。教師要注重閱讀方式和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提升閱讀品位,增加文化積淀,豐富精神世界。
六、有效加強學生寫作能力培養
第十四條 小學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社會生活、樂于表達內心思想。1-2年級訓練學生文字表達意思清楚、通順規范。3-4年級引導學生嘗試運用積累的語言素材,注重寫作的條理性。5-6年級指導學生根據寫作目的構建文章框架,做到較為熟練準確地表達真情實感。
第十五條 初中培養學生樂于表達、善于表達,鼓勵以日記、隨筆等形式積累寫作素材。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豐富情感體驗,積極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反映生活。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適應現實生活需要的實用類文章的寫作能力。
第十六條 高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指導學生運用“微寫作”等形式反映、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鼓勵教師當面批改學生習作。提倡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的結合,實現相互促進。
七、扎實推進教與學方式轉變,倡導開放學習
第十七條 積極拓展、整合教學資源,促進語文和其他學科教學的銜接。提倡把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內容作為語文學習的依托和背景,加強學習過程的開放性、體驗性和實踐性,構建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的語文教與學方式。
第十八條 加強教學和社會實踐的聯系,將不低于10%的課時用于以語文應用為主的綜合實踐活動,發展聽說讀寫能力。鼓勵學校和資源單位合作研發校本課程,走進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實踐基地,引進高校及研究機構優質語文教學資源,多渠道補充教育教學資源。
第十九條 支持設立學生讀書俱樂部、辯論俱樂部、寫作俱樂部等各類語文社團,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跨年級、跨校常態化開展活動。鼓勵社會單位和個人參與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整合校內外資源,構建開放性語文學習模式。
第二十條 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推動各類語文主題俱樂部開展網上交流,利用網絡系統記錄俱樂部活動過程、積累活動成果。中學生活動成果記入學業評價檔案,納入綜合素質評價。
八、不斷深化學習評價方式改革
第二十一條 對每一個小學生的成長作個性化動態記錄。初中開始完整記錄學業成績,突出評價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語文綜合素養。中、高考語文試卷中增大古詩文、現代文閱讀量,增加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考查,適當增加主觀題的比例,設置“可選擇性”作文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