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謙人格讓戰將趙云一生善始善終
常山趙子龍,作為劉備麾下的一員大將,英勇善戰,足智多謀,不被天姿國色所迷,不為良田豪宅所動,可謂是三國亂世中難得的完人。對于三國蜀漢的將領,人們一向以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來統稱,而事實上,在三國史籍中,趙云一直是編外的五虎上將,爵位始終在魏延之下。但相對于關羽敗走麥城而被執,張飛鞭笞部下而遇害,魏延堅持北伐而遭暗算,趙云的一生堪稱善始善終,這與他的自謙人格密不可分。
相較于諸葛亮的完美主義,關羽的驕矜自傲,張飛的沖動粗獷,趙云的自謙人格堪稱亂世之賢能典范。一方面,他堅定自身的信念,不貪虛名,任勞任怨,盡人臣之職;另一方面,他又保持著高度的清醒,謙虛謹慎,深諳明哲保身之道。
趙云一直保持著非常清醒的政治頭腦,不恃才傲物,不隨波逐流,而是堅定地在亂世之中尋求仁主。例如,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趙云受常山國一致推舉,率領本郡義兵投奔時封薊侯的公孫瓚。而當時的袁紹,乃是四世三公,聲名遠播,公孫瓚曾十分擔憂該州的人都會去投奔袁紹。所以,當他聽說趙云來附,便嘲笑說:“聽說冀州的人都欲依附袁紹,為何你獨與他們不同,難道是迷而知返嗎?”對此,趙云回答說:“天下大亂,未知誰是明主,民有倒懸之危,鄙州議論,要投奔仁政之所在,因此我不投袁紹而投將軍?!壁w云自此跟隨公孫瓚四處征討。劉備依附公孫瓚后,趙云被派作為劉備的隨從,更是有心依托劉備這個仁主,可以說,趙云對自己的政治目標有很清晰的認知。
趙云在待人處事謹小慎微,小心行事,從不露鋒芒。例如,赤壁之戰后,趙云跟隨劉備平定荊州江南之地,被任命為偏將軍,取代降將趙范,兼任桂陽(今湖南郴縣)太守。趙范有一名寡嫂名為樊氏,有國色之貌,趙范欲將她許配給趙云,意欲和趙云結親。但是趙云堅持不同意,并說:“我們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樣。”。當時有人勸趙云接受這名美女,趙云回答說:“趙范是被迫投降,心不可測,何況天下女子不少。”不久后,趙范果然借機逃走,趙云也就此不受到影響。而比起呂布因為美色而與主子鬧翻,趙云面對美色的不為所動真是難能可貴!
趙云待人處事低調而為,從不憑借功績爭寵,更不圖高官厚位。例如,魏延是劉備在鎮守荊州時(公元211年)才投靠他的,之后深得劉備重用,先是被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后又升任鎮北將軍,成為當時蜀國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并列的將領。而趙云罪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就投靠了劉備,并多次在戰役中有突出表現,卻爵位一直在魏延之下,長期位居翊軍將軍(管軍中雜務)之職。但趙云并沒有自己兩次救駕就要與魏延爭個高低。不光如此,建興五年北伐失敗后,趙云還被貶為鎮軍將軍。對此趙云毫無怨言,只到死后他才被追封為大將軍。
趙云還有著卓越的洞察力,從不感情用事。例如,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后,欲進攻東吳,以報孫權伐取荊州之仇,趙云上諫說:“國賊是曹操,并不是孫權,而且滅了魏國之后,吳國自然會臣服。雖然曹操斃命,但其子曹丕篡盜大位,引起公憤,應該利用此民氣,先攻占關中,占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么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該放置魏國,反而先打吳國。而且與吳國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但憤怒中的劉備不聽諫言,執意東征,并留趙云都督江州。最后劉備果然大敗而歸,落得個白帝托孤的慘局。
還如,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俘獲夏侯惇的部下夏侯蘭,而夏侯蘭是趙云的同鄉。趙云知道夏侯蘭精通律法,便向劉備推薦他為軍正,但不安排為自己的屬下,以防他人之閑言,可謂思考周密。劉備出于趙云自謙人格的看重,在出征益州前,特任命趙云掌管內事,以整頓荊州營內的不良風氣,結果趙云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后來,孫權聽說劉備西征益州后,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孫夫人回東吳,并讓她帶劉禪一起歸去。趙云得知后,立即與張飛一起帶兵在長江截住東吳船隊,并成功奪回劉禪,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趙云截江奪阿斗”的故事。在這當中,趙云行事之進退自如,廣受世人之贊譽。
趙云的自謙人格之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與他的感恩情結有很大的關系。這里的感恩情結,泛指個人心懷他人,知恩圖報的心結,它使人不居功自傲,不見利忘義,識大體,顧大局。趙云的感恩情結可以歸納為兩部分。
一則是趙云對于劉備知遇之恩的回報。劉備在依附公孫瓚期間,對趙云十分賞識,深加接納。對此,趙云銘刻在心,認定劉備是可以依托的仁德之人。后來,趙云因為兄長去世,向公孫瓚請辭歸鄉,劉備擔心趙云此去便不會再回來,便握著趙云的手難舍難分。趙云感動之余,向劉備說:“我永遠不會背叛您的恩德?!苯ò参迥辏ü?/span>200年),劉備被曹操打敗后前去依附袁紹。趙云專門趕到鄴城投奔劉備,劉備非常興奮,二人曾同床眠臥。后來,劉備密遣趙云招募兵士數百,對外宣稱是左將軍劉備部曲避人耳目,趙云自此便追隨劉備,直至建興七年(公元229年),去世,共計29年。
建安十三年(公元213年),在長坂坡戰役中,劉備被曹操圍困,情勢十分危急,劉備不得已丟下妻兒,僅帶張飛、諸葛亮、趙云等數十騎向南逃逸,這時趙云卻反而向北進入曹軍勢力之中。當時,有人看到趙云向北而去,便對劉備說,趙云必定是向北投曹操去了。劉備聞言,用手戟擲那告狀的人說:“子龍是不會棄我而去的?!辈痪弥?,趙云懷抱劉備的幼子劉禪歸來,令劉備感動萬分,一度擲劉禪與地下來表達自己對差一點失去趙云的擔憂。這一舉止更加強化了趙云對劉備的忠心。
二則是趙云對部屬的知恩圖報。趙云因民眾推舉而崛起于亂世,一直心懷軍士和民眾,懂得感恩于人。建安十四年(公元214年),劉備在平定益州后,有人主張將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給諸將。趙云反駁說:“霍去病曾說過匈奴未滅,無用家為,現在國賊不只像匈奴只有一個,所以還不到可以安定下來的時候,須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眾人返回家鄉去耕耘田地,這才是最好的決定。益州的百姓,剛剛遭遇戰禍,現在應該將田宅房產歸還給百姓,先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后可以使他們服兵役、納戶稅,這樣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壁w云的話既凸顯了自己的“以民為本”的理念,也成全了劉備的仁德之心,劉備當即采納了他的建議。
趙云領軍打仗賞罰分明,深得軍心,從不吝嗇肯定諸位將士的功勞。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北伐退兵后,諸葛亮曾問:“街亭退兵時,我軍編制皆混亂成一團,箕谷退兵,編制整齊一如出軍之時,這是何故?”鄧芝回答說:“趙將軍親自斷后,因此軍資沒有遺失,人員編制整齊?!碑敃r趙云軍中尚有多余的絹布,諸葛亮下令分給趙云部隊。趙云說:“我軍失利,怎么還能要賞賜呢?請將這些物資全部納入赤岸府庫,在十月寒冬的時候再賞賜給將士們使用?!敝T葛亮不禁對趙云大為稱贊。
總之,趙云的感恩情結使得他上得劉備、諸葛亮的器重,下獲蜀國軍民的擁戴。而在三國風流人物當中,像趙云這般武功一流、品行一流、智謀一流的“三好”將領,當只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