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
捏脊
捏脊,按摩方法名。兩手沿著脊柱的兩旁,用捏法把皮捏起來,邊提捏,邊向前推進,由尾骶部捏到枕項部,重復3-5遍。
捏脊療法
捏脊療法是連續捏拿脊柱部肌膚,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常用于治療小兒“疳積”之類病癥,所以又稱“捏積療法”,屬于小兒推拿術的一種。它具有疏通經絡、調整陰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以及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等作用。
捏脊作用
通理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等。
防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失眠及小兒疳積,感冒,發燒等癥狀。
改善腑臟功能,在健脾健胃。
能提高患兒的血紅蛋白、血漿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數,加強小腸的吸收功能。
捏脊調理脾胃
捏脊是沿著脊背督脈的循行路線,對這條路線上針對腸胃脾臟的各個穴位進行針對性捏提按摩,通常是在空腹狀態下進行,飯后最好休息2小時再進行。手法以每捏三下用力拎起肌膚為刺激最重。也有一部分人為了追求身體舒服,在進行捏脊時并不以俯臥或半俯臥的姿勢進行,但這會影響到穴位的準確和按摩效果。
捏脊參考圖示
圖3:往肩頸部方向,拇指不可離開背部
捏脊遵循三個要點
1保持俯臥或半俯臥的姿勢,以背部松弛平坦為目的。
2捏脊的部位為脊背的正中線,從尾骨部起至第七頸椎。
3每捏三次提一下肌膚,稱為捏三提一法或者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單捏不提,視病痛輕重決定。操作時,可以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腹進行推動,也可以手握空拳,尋找拇指和食指對合的舒適空間進行推移。
為加強療效,在挾提到與病情相關的背俞穴上時,可加重挾提力量,并用力向上提捏一次。《肘后備急方·治卒腹痛方》:“粘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本法有調整陰陽,通理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等作用。常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失眠及小兒疳積,感冒,發燒等癥狀。
為什么捏脊能治病
簡單地說,捏脊療法是用雙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節靠拇指的側面在寶寶背部皮膚表面循序捏拿捻動的一種中醫治病的方法。捏脊療法可以刺激人體的植物神經干和神經節,通過復雜的神經體液因素,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并整體地、雙向地調節內臟活動,從而防治多種疾病。
人體背部的正中為督脈,督脈的兩側均為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督脈和膀胱經是人體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線。通過捏脊療法,可以疏通經絡,達到調整臟腑的作用。
捏脊的穴位是指“夾脊”穴,位于腰背部,當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兩側,后正中線旁0.5寸,一側17穴,左右共34穴。
胃腸疾病,孩子脾胃薄弱,又不知道饑飽,如果吃了過多高能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甜膩食物、高蛋白食物,會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響脾胃功能,形成積滯、厭食;消化不良還可能引起腹瀉;其他感染性腹瀉會遷延變為脾胃虛弱。這些脾胃疾病都可用捏脊療法來治療。
肺系疾病,孩子反復感冒、咳嗽,西醫稱為免疫功能低下,中醫則認為是小兒衛外功能薄弱,陰陽不調。捏脊通過刺激督脈和膀胱經,能調和陰陽,健脾理肺,從而達到提高免疫力、減少呼吸系統感染的作用。
夜啼、睡眠不安,中醫有句古話:胃不和則臥不安。捏脊療法能調理脾胃,使之正常運轉。脾胃功能正常了,孩子就不會有腹脹、腹痛、胃脘飽脹的現象,自然能夠安然入睡了。
遺尿、多汗,通過捏脊來刺激人體脊柱兩側的植物神經干和神經節,起到防遺尿、止汗的作用。
1讓寶寶俯臥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
2捏脊的人站在寶寶后方,兩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
3食指半屈,用雙手食指中節靠拇指的側面,抵在孩子的尾骨處;大拇指與食指相對,向上捏起皮膚,同時向上捻動。兩手交替,沿脊柱兩側自長強穴(肛門后上3~5厘米處)向上邊推邊捏邊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頸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
4第2、3、4遍仍按前法捏脊,但每捏3下需將背部皮膚向上提一次。再重復第一遍的動作兩遍,共6遍。
5最后用兩拇指分別自上而下揉按脊柱兩側3~5次。
6一般每天捏一次、連續7~10天為一療程。療效出現較晚的寶寶可連續做兩個療程。
時段:捏脊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臨睡前進行療效較好。捏脊前要露出整個背部,力求背部平、正、肌肉放松。
溫度:捏脊時室內溫度要適中,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溫暖,手法宜輕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時間:每次捏脊時間不宜太長,以3~5分鐘為宜。
手法:①開始做時手法宜輕巧,以后逐漸加重,使小兒慢慢適應。②要捏捻,不可擰轉。③捻動推進時,要直線向前,不可歪斜。
年齡:捏脊療法適于半歲以上到7歲左右的寶寶。年齡過小的寶寶皮膚嬌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膚破損;年齡過大則因為背肌較厚,不易提起,穴位點按不到位而影響療效。
禁忌:脊拄部皮膚破損,或患有癤腫、皮膚病者,不可使用本療法。伴有高熱、心臟病或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本療法一般在空腹時進行,飯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時后。
高血壓患者捏脊時最好遵循從上到下的方法捏。
小兒捏脊“兩不宜”
感冒、腹瀉小兒不適宜捏脊
小兒捏脊療法對一些小兒慢性疾病有著良好的療效。但當小兒出現如感冒、急性腹瀉等急性疾病時,不適宜行捏脊療法,需清除病邪后才能行捏脊療法。
小兒捏脊療法主要是通過捏提等按摩手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督脈總督一身陽氣,膀胱經為臟腑背俞穴所在,通過捏脊刺激督脈和膀胱經之氣,可達到調理臟腑、增強體質的目的。該療法比較適合應用于小兒脾胃虛弱所引起的疳積、消化不良、厭食、慢性腹瀉、嘔吐、便秘,或者肺氣虛引起的慢性咳嗽、哮喘緩解期等慢性疾病。
對于健康的孩子,捏脊可使其五臟六腑功能更快地趨于完善,并可通過提升其臟腑功能和加強全身氣血運行間接達到增智的效果。此外,對于小兒的一些怪癖如特別膽小、愛哭,咬指甲,脾氣暴躁等也有明顯改善的效果。實驗室檢查也證實,捏脊可提高小兒的免疫功能。
沒有醫生指導不宜自行捏脊
由于操作簡單方便,效果良好而無副作用,越來越多年輕媽媽們愛在家里自行給孩子行捏脊療法。但小兒臟腑嬌嫩,容易損傷,需經過專科醫生辨證及培訓、指導后才可在家中給小兒捏脊,正確的操作手法尤其重要。
嬰兒必須在會翻身自行俯臥時才可以給予捏脊療法,若嬰兒太小,就強行將其行俯臥位,可能造成嬰兒不必要的扭傷,甚至在捏脊過程中出現窒息。此外,不同年齡段對手法及力度等要求不同,還有根據治療疾病和增強體質等要求的不同,小兒捏脊的手法及頻率也不一樣。如在捏脊過程中,每捏3次提一下,稱“三捏一提”;每捏5次提一下,稱“五捏一提”,也有單捏不提者。論刺激強度,“三捏一提”最強,而單捏不提則最輕。若以預防保健為主的小兒捏脊一般為每日一次,每次三至五行,可“五捏一提”,亦可單捏不提;若以治療脾胃虛弱等疾病為主則一般為每日一至二次,每次八至十行,根據病情需要可選“三捏一提”或“五捏一提”。捏脊時,最好是晨起時或晚睡時捏脊,不要在飯后一小時內捏脊,不要在小兒哭鬧或睡著時捏脊。
一種是用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對合,挾持肌膚,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動,拇指向前推動,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另一種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與屈曲的食指橈側部對合,挾持肌膚,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動,食指向前推動,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上述兩種方法可根據操作者的習慣和使用方便而選用。
兩手沿脊柱兩旁,由下而上連續地挾提肌膚,邊捏邊向前推進,自尾骶部開始,一直捏到項枕部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風府穴)。重復3~5遍后,再按揉腎俞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為一個療程。慢性疾病在一個療程后可休息1周,再進行第二個療程。
捏脊需說明幾點
1、捏脊的部位為脊背的正中線,從尾骨部起至第七頸椎。即沿著督脈的循行路線,從長強穴直至大椎穴。如頭面部癥狀明顯(目紅赤、癢澀羞明、鼻腔紅赤、牙齒松動、牙齦潰爛、面黃肌瘦、唇紅煩渴、面紅煩急、驚悸咬牙等)者,可捏至風府穴。捏拿完畢,再按腎俞穴。
2、施術時患者的體位以俯臥位或半俯臥位為宜,務使臥平、臥正,以背部平坦松弛為目的。
3、在捏脊的過程中,用力拎起肌膚,稱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稱“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稱“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單捏不提。其中,單捏不提法刺激量較輕,“捏三提一法”最強。
4、施術時可根據臟腑辨證,在相應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挾提,以加強針對性治療作用。如厭食提大腸俞、胃俞、脾俞;嘔吐提胃俞、肝俞、膈俞;腹瀉提大腸俞、脾俞、三焦俞;便秘提大腸俞、胃俞、肝俞;多汗提腎俞、照明俞、肺俞;尿頻提膀胱俞、腎俞、肺俞;煩躁提肝俞、厥陰俞、心俞;夜啼提胃俞、肝俞、厥陰俞;失眠提腎俞、脾俞、肝俞;呼吸系統病癥提腎俞、肺俞、風門等。
捏脊相關視頻:
捏脊法
http://baidu.ku6.com/watch/8291954428238606696.html?page=videoMultiNeed
推拿手法復合類——捏脊法(兒童)
http://baidu.ku6.com/watch/7946830290054936709.html?&recFrom=site&list=1&&page=videoMultiNeed
小兒推拿保健法:捏脊法
http://www.iqiyi.com/w_19rr79bzi5.html
陳姥姥小兒推拿:小兒捏脊手法指導
http://www.iqiyi.com/w_19rraujknh.html
2016-01-26澤紅于煙臺,澤紅養生保健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