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與傳說
——東坡肉
東坡肉 屬浙菜菜系,以豬肉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膩口。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肉形石
楊柳滿長堤,花明路不迷。畫船人未起,側枕聽鶯啼。
——(明代)張寧《蘇堤春曉》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學家。他不但對詩文、書法造詣很深,而且堪稱我國古代美食家,對烹調菜肴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長制作紅燒肉。
美食傳說
——東坡肉(杭州)
欲品燒肉念東坡,跌宕人生多坎坷。
蔓菁蘆菔烹菜羹,鼎調苦薺心氣和。
庖丁鼓刀易牙烹,肉爛湯濃慢著火。
縱情妙唱老饕賦,春醪蒸羔滃杏酪。
蘇堤恩德傳千載,赤壁懷古江天闊。
一蓑煙雨任平生,驚濤泛舟放高歌。
(baolu詩文)
追本溯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始于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完善提高,在杭州時推廣聞名全國。故此《徐州市飲食行業志》寫道:“東坡肉創制于徐州,完善于黃州,名揚于杭州。”
東坡肉的經典菜式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宋代) 蘇軾
東坡肉的創制始于徐州
回贈肉是蘇軾在徐州期間創制的紅燒肉。宋神宗熙寧十年(公元 1077年)4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8月21日黃河在潭州曹村決口,洪水圍困徐州。蘇軾以身卒之,親荷畚鍤,率領軍民抗洪筑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的男女為感謝與他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
盛情難卻推辭不掉,蘇軾收下后,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吃后,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贊,稱它為“回贈肉”。從此在徐州一帶流傳,并成為徐州傳統名菜。這在《徐州文史資料》、《徐州風物志》、《徐州古今名饌》中都有記述。
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情。
——(宋代)蘇軾《定風波》
蘇東坡在徐州留下了四道名菜,除回贈肉外還有金蟾戲珠、五關雞、醉青蝦、后人將這四道菜稱之為“東坡四珍”。如今在徐州街頭的各家飯莊,仍然可領略到東坡肉帶給您的回味無窮的滿口醇香。
蘇東坡書法作品
東坡笑說吃龍肉,舌底那知己燕津。
能省燕津真有味,會言龍肉不為珍。
——(宋代)釋惟清《偈二首》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宋代)蘇軾《前赤壁賦》
黃州東坡赤壁
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他自己開荒種地,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并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
東坡肉完善于黃州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2月1日,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蘇軾的朋友馬正卿為他請得位于黃州東坡的舊營地,于是他在此開荒種地,自號“東坡居士”。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制作紅燒肉并寫下《豬肉頌》詩: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
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黃州東坡赤壁
《蘇軾赤壁泛舟圖》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宋代)蘇軾《赤壁懷古》
蘇東坡《赤壁懷古》書法作品(碑拓)
蘇東坡《赤壁懷古》書法作品(碑拓)
“慢著火,少著水” 是蘇軾制作東坡肉的主旨,他的另一首《雨后行菜》:“誰能視火候,小灶當自理。”說明火候的關鍵。慢火煮使湯質稠濃肉爛而味美香氣撲鼻,誘人食欲大開。
經研究發現,豬肉經過慢火煮1-2小時,飽和脂肪酸銳減30%-50%,而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則成倍增加。由此可見,東坡肉不僅不肥膩降人,而且有利于人。真乃合乎養生之道的美味佳品。
黃州東坡赤壁
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
——(宋代)蘇軾《后赤壁賦》
蘇軾在徐州、黃州制作的紅燒肉,還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東坡肉揚名于杭州
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1月3日,蘇軾又來到闊別15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溢,莊稼大片被淹。由于蘇軾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又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又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
西湖十景中,蘇堤春曉被列為十景之首。蘇堤又名蘇公堤,全長2.8公里,北起棲霞嶺下,南抵南屏山麓,縱貫西湖西部,宛如一條飄逸于湖上的翠綠錦帶。長堤臥波,又有神彩俊逸的六座石拱橋拱伏跨接,人行其上,如步凌虛,移步換景。橋名也充滿詩情畫意: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據說還是蘇東坡親自命名的。
六橋橫截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
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卷蒼煙空。
昔日珠樓擁翠鈿,女墻猶在草芊芊。
東風第六橋邊柳,不見黃鸝見杜鵑。
——(宋代)蘇軾《筑堤》
據傳那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時發生的一件趣事。那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后,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筑了長堤,并建橋以暢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這條堆筑的長堤,改善了環境,既為群眾帶來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后來形成了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
當時老百姓贊頌蘇東坡為地方辦了這件好事,聽說他喜歡吃紅燒肉,到了春節都不約而同地給他送豬肉,來表示自己的心意。蘇東坡收到那么多的豬肉,覺得應該同數萬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對,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塊,用他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分送到每家每戶。他的家人在燒制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結果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贊蘇東坡送來的肉燒法別致,可口好吃。
眾口贊揚,趣聞傳開,當時向蘇東坡求師就教的人中,除了來學書法的、學寫文章的外,也有人來學燒“東坡肉”。之后杭州農歷除夕夜,民間家家戶戶都制作東坡肉。相沿成俗,用來表示對他的懷念之情。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軾《中秋月》
當時,杭州有家大菜館的老板,聽說人們都夸“東坡肉”好吃,也按照蘇東坡的方法燒制,掛牌寫上“東坡肉”出售。這道新菜一應市,那家菜館的生意很快興隆起來,門庭若市。一時間,杭州不論大小菜館都有“東坡肉”。后來經廚師們公議,把“東坡肉”定為杭州第一道名菜。
蘇東坡書法作品
東坡肉 現在是杭州一道傳統名菜。樓外樓菜館效法他的方法烹制這個菜,供應于世,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遂流傳至今。
拂幰鶯啼出谷頻,長堤夭矯跨蒼旻。
六橋天闊爭虹影,五馬飆開散曲塵。
碧水乍搖如轉盼,青山初沐競舒顰。
莫輕楊柳無情思,誰是風流白舍人?
——(明代)王世貞《泛湖度六橋堤》
東武望余杭,云海天涯兩杳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
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觴。
——蘇軾《南鄉子》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
——(宋代)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翰苑詩人去不還,長留遺跡重湖山。
一鉤殘月鶯呼夢,詩在煙光柳色間。
——(元代)尹廷高《蘇堤春曉》
春曉煙橋景翠低,香風四季染蘇堤。
紅桃綠柳迷人眼,醉舫湖天聽鳥啼。
——(現代)孫德振《蘇堤春曉》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軾《洗兒詩》
不同版本的東坡肉
(部分圖片資料來自網絡,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