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趙州——
鐵鍋燉
2016年國慶長假期間,石家莊電視臺推出一檔特別節目《鄉村美食探秘》。記者聯系到我,希望介紹一道地方美食,必須是鮮為人知的鄉村美食,大眾太過熟悉的如趙州咸驢肉、石塔燒餅等不予考慮,條件十分苛刻,思來想去,我推薦了“西域風情”的鐵鍋燉。這是一款融合了東北燉菜與當地大鍋菜做法的創意菜,它將或葷或素十余種食材雜七雜八混搭于一鍋,在秘制湯汁里文火慢燉。食客們圍著農家灶坐定,灶膛里紅彤彤的果木柴火,將一口黑黝黝大鐵鍋燒得咕嘟咕嘟香氣四溢,這久違的場景,裹挾著一股親切的鄉土氣息充盈在每個人的心間。
帥氣陽光的李少飛今年33歲,是一家連鎖快餐廳的行政出品總監,也是“西域風情”鐵鍋燉的主廚。別看他歲數不大,但已經在餐飲業的江湖里闖蕩了15年之久。18歲那年,他行走在石家莊、北京、無錫、上海等不同城市,在各大酒店學藝或事廚,他不光鐵鍋燉做得地道,蒜香脫皮鱸魚、極品佛跳墻、秘制砂鍋雞、北方魚頭泡餅也很拿手。
李少飛供職的“西域風情”,原本主營燒烤。隨著秋草變黃,天氣轉涼,他便琢磨著適應季節的變化“另起新灶”。于是推出了在心底埋藏了很久的一道菜鐵鍋燉。這道菜不必做得太精細,太奢侈,要的是自然和樸素,這也是他一直苦苦尋求的味道。
鐵鍋,是過去趙縣農村家家戶戶做飯的家伙什。而鐵鍋燉也是農村家庭中最普通的菜肴。農家在鐵鍋里什么都可以燉,小雞燉蘑菇、茄子燉鯰魚、豬肉燉粉條、蘿卜燉羊肉、雜魚燉豆腐,燉大骨、燉排骨,燉各種你能想到的鄉間野味。當然還包括鐵鍋燜面、鐵鍋熬粥等等。可見,在農家就沒有鐵鍋對付不了的吃頭兒。
李少飛清晰地記得他小時候,每次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往家跑,因為姥姥正在家里做鐵鍋燉。當年,姥姥拉著風箱,燒著劈柴,鐵鍋里頭燉著雞,貼著餅子,遠遠地就聞到香味兒。他跑進家門,第一句話就是問姥姥,飯做好了嗎?姥姥說不行呢,再等會兒,等會兒。猴急的他就圍著姥姥轉圈兒。趁姥姥轉身的工夫,趕緊掀開鍋蓋偷一塊雞肉吃或者吃個餅子,感覺特別香,那種感覺回憶起來特別美好。姥姥帶給他鐵鍋燉的味道是刻骨銘心的,至今不能忘懷。李少飛的姥姥已經不在了,而農家的炊具也變成了液化氣灶和電磁爐,小時候的味道離他越來越遠。他的鐵鍋燉,就是要做出家的味道,燉出兒時的記憶。
為了做出原汁原味的鐵鍋燉,李少飛可沒少下功夫。餐桌中央那口大鐵鍋,便從農村老家中收來的,他說,這種老鐵鍋飽嘗了人間煙火,只有這樣的鐵鍋老灶燉出來的東西才對味兒。
原始的炊具、新鮮的食材是做出自然與美好口味的第一步。每天不等太陽露出臉來,李少飛就要和伙計們開車來到自強路蔬菜市場趕早市,采購當天做鐵鍋燉需要的笨雞、鮮魚、大骨、排骨以及紅薯、土豆、豆角、白菜、菠菜、生菜等所需主料。原來,李少飛的鐵鍋燉,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燉一兩種食材。經過反復的實驗和改良,他的鐵鍋燉可以放入鮮魚、大棒骨、排骨、老母雞等多樣食物。食物的多樣性讓鐵鍋燉的口感更加豐富,營養搭配也愈發合理,這種花樣翻新滿足了食客不同口味的需求。
農家鐵鍋燉出好味道的關鍵就是熬制底料,所有的食材都需要底料燉出味道來。當旺火將清亮亮食油燒熱后,李少飛快速從廚桌上擺放的佐料中選出花椒、八角、香葉、蔥段、姜片、大醬、料酒等等炒香,“刺啦”一聲兌入高湯,濃香的味道便從湯汁里竄出,瞬間飄滿整個院落。接著,李少飛逐一將處理好的大棒骨、排骨、雞塊和鮮魚傾入口感鮮香、微辣的底料中。入鍋的鮮魚既非整條亦非魚段,而是用直刀法改刀,做成盤龍狀,美觀且便于入味。
有經驗的大廚講究無雞不鮮。入口即化的東坡肉即是用雞湯來提鮮的。由于鐵鍋里燉入了老母雞,大廚所用的高湯便無須再使用雞湯,但雞肉那鮮美的味道早融入了各種食材中。在鐵鍋燉中,蔬菜的選擇不必太過講究,時令蔬菜均可,但憑食客的口味。這次,李少飛選用了新鮮的大白菜、綠油油的豆角、水靈靈的菠菜、紅亮亮的紅薯、白生生的土豆以及粉條等。蔬菜的加入,讓鐵鍋燉看上去色彩更加豐富,同時還可以消除肉類本身的油膩感,使營養搭配更加合理,達到了色香味俱佳的效果。
來自趙縣梨區的果木柴禾,盡管不起眼,但是,鐵鍋燉由生變熟它絕對立下了汗馬功勞。果木柴禾主要是梨木,梨木燃燒起來不軟不硬,無異味,無疑是鐵鍋燉的絕配。當灶膛里的火旺旺地燃燒起來后,各種食材便在秘制的湯料里咕嘟個不停,交織著各種好滋味香氣直往鼻孔里鉆,美食的誘惑會讓人垂涎欲滴,欲罷不能,恨不能連湯帶菜,一股腦吞進肚子里。
當鐵鍋燒得足夠熱時,有另外的廚師走近餐桌,將發酵的玉米面摶成雞蛋大小的團團,啪啪啪貼到大鐵鍋內,瞬間,印滿指印的餅子在鍋內圍滿一圈。幾十分鐘后,鐵鍋燉所有食材被燉得爛爛乎乎時,外焦里嫩的餅子也被鏟下鍋,黃橙橙的餅子就著可口的燉菜,絕了。
還記得夏日的黃昏,我和親朋好友們歡聚一堂,在“西域風情”吃燒烤、喝啤酒,繚繞的羊肉香里有馬頭琴悠揚的聲音蕩過,真覺得那是最好享受。還沒數清吃過幾次燒烤,貼秋膘日子便到了,鐵鍋燉就又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