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看“兩牙”
11,塞維利亞老城
吉格羅朵先生游“兩牙”歸來說,他發現凡歐洲城市可游可賞的地方,多是它的老城部分。
這話有見解,可謂一語中的。
這說明了歐人對歷史傳統的保護、對老城舊鎮的保護是何等周到完好。城市要發展、要擴張,完全可以在老城邊再建新城。全不必爛糊三鮮,拆舊建新,以新換舊,破舊立新的。
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即房屋、土地及其附屬設施的私有、以及私有財產的不可侵犯、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
我們到達塞維利亞,看罷了自費的“西班牙廣場”,大巴行駛沒有多少路就進入了老城區。
塞維利亞城市分布于瓜達爾基維爾河左岸,距河口12公里,是一個內陸河港城市,港內漲潮時可通海輪,當年的哥倫布就在這里啟錨出發,一舉改變了世界。
航海和對外貿易自古發達,因此塞維利亞是一座因水而興起、又因水而靈秀的城市。
塞維利亞建城于公元前43年,其后先后被羅馬人、西哥特人占領。
公元712年阿拉伯人侵入。11世紀,摩爾人的一個部落在此建立獨立王國,這里是這個王國的首都。現存大部分古代建筑都是該時期的遺物。
1248年,卡斯蒂亞國王費爾南多三世在"光復戰爭"中奪取該城,趕走了摩爾人,從此塞城逐漸繁榮起來。
宗教信仰是人類生存競爭的原動力嗎!唯我佛與世無爭!
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后,塞維利亞曾設有"印度群島(即美洲)交易之家",壟斷著西班牙海外貿易,這是塞城的鼎盛時期。"交易之家"于1717年遷至加地斯后,18世紀以來塞城曾一度衰落。
19世紀末,在現代工業發展浪潮的推動下,它再次出現生機。1928年,瓜達爾基維爾河經過疏整,塞維利亞市又恢復海外貿易。1992年在塞城曾舉辦過國際博覽會。今天,它是西班牙南部經濟、貿易、旅游和文化重鎮。
我們步行至瓜達爾基維爾河畔,滾滾流水日夜不息,逝者如斯,似乎在翻動著塞維利亞的歷史卷頁,河邊矗立的黃金塔是輝煌的航海史的見證,這里曾經是那些滿載著黃金白銀從海外領地歸來的終點。
黃金塔是因以金色瓷磚貼面而得名,現在瓷磚已經掉落,故不知昔日之金光如何閃爍。
塔身為等邊12面體,每個面代表一個方位。
黃金塔建于1221年阿拉伯摩爾人統治時代,是完全的阿拉伯建筑風格。當時它就是一座軍事瞭望塔,以監視進出河港的船只。
走入老城的大街,繁華的街市和雄偉的教堂,我意識中竟會覺得與維也納的老城很相似。仰面可見其尖的大教堂據說是基督教世界第三大宗教場所和建筑(前二位是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倫敦的圣保羅大教堂。另一說是梵蒂岡和意大利的米蘭),哥倫布的靈柩就埋葬在其中。
1184年,阿拉伯摩爾人的穆瓦希德王朝開始修建“大清真寺”,至1198年完成。
1248年基督教“光復戰爭”,趕走了摩爾人,就將清真寺改作“天主教堂”使用,至1381年,基督徒們已經不甘心異教場所的改用,于是拆除了清真寺,在原址上重建了這座“希拉爾達大教堂”,規模宏大而工程浩繁。
1987年大教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名錄。
這大教堂進入須要買票,而且還排著隊。仰頭端詳這偉大建筑的精細雕琢,看到立面的宗教塑像有許多已經缺損,奇怪為什么不將它們補完整呢!
后來轉折到大街的一個側門,見許多人正在進入,并不購票,也就跟隨入內,正暗自高興,但后來發現這么宏大的殿宇其實只是大教堂的一小禮堂而已,并不能遍覽全部。
瓜達爾基維爾河邊的黃金塔,純粹的阿拉伯建筑風格。
通往大航海
一路行來的塞維利亞街景
基督世界第三的大教堂
老城中的城堡王宮
大教堂
這是教堂正門,在此排隊購票。
后來進入側門,是個免票的禮堂。
老城的大街
鳥瞰大教堂全貌的圖片
塞維利亞街景
馬車可以上街,與轎車并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