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也許沒有一個地方像小吳哥那樣,使人長時間陷入一種彷徨、茫然和不知所措的思索中。
這個神話般的寺廟,以宏大的規模、完美的對稱、均衡的比例呈現在世人的眼前。它殿宇四周一列列的廊,整齊有序,明暗分明;方方正正的柱子一面受光,一面陰暗,如同攝影中的黑白的反差對比,經典恒久。廊里壁上的巨石浮雕,刻出了印度兩大史詩的圖像故事,優美又充滿活潑生命力,是人類的奇跡。很快讓人意識到:小吳哥的廊并不是過道,似乎更是讓我們駐足流連的影院。我一步一步緩緩挪動,追隨著故事情節的延續和發展,辨識著各個人物的動作和形態;定奪著神與魔的善與惡,疑惑著他們的是與非。人世間永遠在爭斗對抗,天神的世界也一樣爭戰不休。
小吳哥的回廊,就像是一條漫長的時光隧道,用精美的浮雕講述了神話傳說、宗教藝術、戰爭場面、世俗禮儀、帝王統治、平民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內容,讓古代高棉早期文明史便栩栩如生地清晰起來。
這里是參觀小吳哥的重中之重。我在回廊里停留的時間最長,卻仍然沒有讀完浮雕長卷的大概。因為單是欣賞這些浮雕,即便用上一天恐怕也是不夠的。我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拍攝,盡量多地留住珍貴的畫面,回來再對照查找的資料——對號入座。
入口
第一回廊
外 廊
內廊浮雕
西面的兩道長廊浮雕,各有100米左右長度,朝南的一端雕刻著整部《摩呵婆羅多》的史詩故事。主要是描述兩大家族的漫長戰爭故事,如敘事詩。這些浮雕刻畫得比較深刻,能看出人體肌肉的立體感。人物在戰爭中的夸張動作,很顯然來自東南亞民間傳統的戲劇、舞蹈,并非真實生活的動作。
《摩呵婆羅多》在整個受印度教影響的東南亞,從神話文學演變成宗教儀式樂舞,轉變成戲劇舞蹈的敘事表演,對民間產生很大影響。現實生活中一般人的眼神、手勢,也從此有了美學依據。雕塑家自然依照這些經驗完成了墻壁上的雕塑。
這史詩般的雕塑是偉大的,是神話文學的美術繪本。米開朗基羅五百年前把基督教《圣經·創世紀》繪在西斯汀教堂屋頂天蓬上,吳哥寺則在八百年前以巨石浮雕刻出了印度史詩的圖像故事。
戰爭是慘烈的。有軍士被箭射死,父母同僚圍繞尸體,哀傷悲悼。有的士兵棄械投降,有的力戰而亡。大象和軍隊構成復雜交錯的畫面,看似復雜,卻處理得有條不紊。
這些優美又充滿活潑生命力的浮雕,真是人類的奇跡。
西面北端的是以整部《羅摩衍那》史詩為主題的浮雕。表現的故事是羅摩的妻子喜妲被十個頭的惡魔拉伐那擄去,諸神趕來大戰于藍卡。 有趣的是猴王率領的猴群,在混戰中表現有趣生動的猴子的表情動作。猴王哈奴曼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西游記》孫悟空的造型來源,這段浮雕的圖像已深深影響到了中國的美術、戲劇歷史。 吳哥寺回廊的浮雕交錯著神話故事與人間歷史,對印度教的信徒而言,人與天的故事似乎并沒有差別。人間永遠在爭斗對抗,天神的世界也一樣爭戰不休。
站在猴神哈奴曼身上彎弓射箭的人,便是英雄羅摩。
東面墻壁上出現印度教最重要的創世紀神話浮雕“攪動乳海”,它是吳哥寺里最著名的淺浮雕。這個故事一再出現吳哥王朝的建筑上,成為橋欄,也刻在門楣上,是游覽吳哥最熟悉的圖像。 這里刻下的是毗濕奴化身神龜以順利攪拌乳海。毗濕奴是宇宙之神,同時也是世界的保護神,他代表一切美好的象征。(毗濕奴、梵天、濕婆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
這一段浮雕以非常圖案式的秩序表現神與魔,雙方拉動巨蛇,攪動乳海。 傳說眾神為了得到長生不老的仙藥,他們請巨龜沉在海底做底座,搬來了大山放在龜背上作攪拌棒,用蛇神婆蘇吉充當繩索,92個天神和88個阿修羅魔鬼(左邊)結成聯盟,分別抓住巨蛇頭尾,在大海里掀起波瀾。經過一千年攪拌,海水化成乳。
乳海就是生命之海。上方跳躍出浪花生成的飛天女神,為這些神與魔打氣。 梵天(創造之神)、濕婆(毀滅之神,又起死回生)、哈奴曼神猴和拉克什米(蛇神)都出現了。攪動乳海過程中產生了49種圣物。
頭飾為圓錐狀的神祇——善神。
整幅構圖形成一長條拔河般的陣勢。左邊是88位有魔力的阿修羅,右邊是92位善神,向兩邊拉扯巨蛇。海中翻騰著魚類等海中生物,所有的生命都開始了。在數十公尺的浮雕中,創世紀神話掀開了乳海浪花。 中間是惡神阿修羅。
只是這個故事的結尾就有點荒唐了。當長生不老藥最終煉成的時候,阿修羅試圖哄搶,毗濕奴為了制止這種混亂的場景,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女人,迷惑住了阿修羅。阿修羅為美女所迷惑,停止了爭奪,并把藥給了這個女人。頃刻間,美女和長生不老藥都不見了。阿修羅陷入了一片混亂,而以毗濕奴為首的天神們則早已遠走高飛。
蛇神婆蘇吉,49圣物中的飛天仙女和象王在柬埔寨的建筑在隨處可見。
全場超過700米的大型浮雕,各路神仙,包括戰爭中被激怒的戰馬、神態各異的士兵、被束縛的痛苦的奴隸等,每一個形象都栩栩如生。
仙女形象,體態豐韻,線條優美,無論頭部發型,還是身上配飾,以及下身的裙裾,都是細膩精巧,如織錦刺繡一般。
刻在石柱上的飛天女神,好像一一蘇醒了,手中拈著花朵,或手提裙裾,姍姍走來。
仙女的夸張動作和華彩服飾,顯然是出自宗教儀式的表演,也是雕刻家審美的彰顯。
廊外有許多游走的猴子, 我想,吳哥消失在叢林的四百年間,它們的群體大約一直守望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