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國歷史之十八:三國篇二
和運超
只有真正了解當時荊州的地理,才能真正接近赤壁之戰的真相。
今天的人們都知道,三國是著名的亂世,要想獲得生存和發展首要考慮的是軍事手段。而要論軍事手段,落魄皇叔劉備確實極其一般,浪蕩半生都是寄人籬下,要混到四十多歲以后才因緣際會占得荊州一席之地,而之前他雖兩次坐擁徐州,劉備光憑自己的能力都無法守住。
除了曹操在酒酣耳熱之余推舉他有“英雄”之名外(是不是一時興起的酒話也難說),不少人會把劉備看作一個人物,主要還是基于東漢時代的社會風氣。前一篇說過,劉備與公孫瓚曾經是名士盧植的學生。盧植是東漢末年最頂級的儒學大師之一,師從太尉陳球、大儒馬融,還是大儒鄭玄、名士管寧、華歆的同門師兄。他文武兼備,先后擔任九江、廬江太守,平定南蠻作亂。還曾與馬日磾、蔡邕一起在東觀校勘書籍,參與續寫《漢記》。而家境慘淡的劉備并不愛學習(不算純粹的儒生,多少有點劉邦、劉秀那種豪俠草莽氣質,才會流傳與關張趙等部下情同兄弟的說法),他拜在盧植門下完全是方便踏入仕途。功利心很重的劉備年輕時理想一再破滅,要靠師兄公孫瓚的照顧才能勉強立足。所以,當劉備得知大名士孔融請他相助對付黃巾軍會驚喜不已:“孔北海亦知世間有劉備耶!”須知他不過是平原相而已,近似于太守的地位(漢代太守是實權派,民間尊稱“使君”,可見許多漢代樂府詩,如著名的《陌上桑》中經典名句“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但全國那么多地方太守,區區平原相又算什么呢。
如果再看劉備起兵的細節,更可以還原三國時代軍閥集團形成的真相,同時可與孫策崛起的情形互為參照。今天人們都知道劉備空有一個漢室后裔頭銜,就連這一點也還有不少人懷疑真假。因為東漢末年,多數像劉備這樣的皇家后裔已經和平民沒什么分別,否則不會淪落到靠販賣草鞋草席為生。換句話說,一樣需要靠實干來謀出身。劉備父親劉弘早亡,祖父劉雄曾舉為孝廉,但只是一個郡縣地方官,沒有留給子孫好的環境。相比當年落魄的光武帝劉秀家族,簡直還慘上十倍。也許正是窮則思變,不幸之中好歹也有萬幸,劉備憑借這一點皇家背景在涿郡(今屬河北省保定市所轄涿州市)地方上結交了豪紳地主張飛(究竟是不是小說寫的屠戶很值得懷疑,作為涿郡豪強,做屠戶也許只是張三哥的各項家族產業之一),他很有些田產,還有許多家丁。張飛相貌堂堂,在赤壁之戰前,魯肅到當陽找劉備的時候就說,我江東有美周郎,不想冀州也有此等美姿顏者。張飛家鄉是涿郡,而關羽是河東人,和冀州完全無關,而趙云雖然也儀表不凡,但是常山人,東漢為常山郡國。那么,除去劉備也蜀涿郡之外,魯肅所稱贊的其實就只有張飛了。張飛還有文化修養,善書法,善畫仕女(盡管這些藝術特長的真實性還有爭議),還禮敬名士(從他與龐統、劉巴的交往,還有義釋嚴顏等舉動能反映出來),綜合這些特點,魯肅才能拿來與三國第一等人物周瑜相提并論。因此,張飛在《三國演義》中的事跡雖有一定根據,但許多細節還代表了他的另外一面。
小說的第一回寫到中山(中山為古國,漢代為郡國,向來有大量胡人雜居,漢武帝的兄弟劉勝封為中山靖王,也就是劉備追溯的始祖,今河北省保定市定縣)販馬商人蘇雙、張世平資助劉備錢糧馬匹,因此才組織起一支隊伍,這就是后世各類軍閥出現的關鍵。劉備本身窮困潦倒,雖有救扶漢室的忠心,實際卻無能為力,只有靠結交的張飛和一些商賈的資助,打出他作為漢室后裔的旗號,招兵買馬才能形成力量。后面到徐州,他進一步聯姻糜竺、糜芳,因他們兄弟倆是富甲一方的大財主。后來入川,劉備又結親地方豪強吳懿。這種關系都是政治聯姻,同劉秀聯姻郭圣通家族相似。他的漢室后裔頭銜頂多換來一點江湖名聲,可能獲得一些人的好感(如關羽張飛趙云黃忠這些還算忠于漢室的草莽英豪,他們大多深受漢代儒家忠孝仁義思想的影響),要想成就大事根本不夠本錢。
東漢傳統的軍隊到漢末已經基本瓦解。朝廷官軍多年來潰不成軍(不論中央禁軍還是郡縣郡國兵),甚至可以說已經沒有像樣的軍隊,否則何進怎會糊涂到去找董卓帶西涼兵馬進京?少帝劉辨、獻帝劉協怎么能輕易就被董卓、曹操控制?不論劉備、曹操,他們在家鄉招募的只是鄉勇,不能稱為漢朝官軍,連郡國兵都不算,靠著這些幾千鄉勇打擊黃巾軍獲勝,賺取功名后再被朝廷收編。到平原縣、徐州小沛、新野等地繼續招募人馬,則同樣不是朝廷的郡國兵,實際成為劉備的私兵部曲,所以旗號的根本性質是打“劉備”。這一點,袁紹、袁術、曹操、劉表、劉焉、孫堅、馬騰幾乎全都一樣,而陶謙、孔融、王朗等稍微舊派一些的原東漢地方太守才勉強算過去僅存的郡國兵馬,但對于新崛起的軍閥,他們幾乎都沒有招架之力。
雖然大家都是如此,但每一次劉備都組織匆忙,沒經過認真訓練,軍隊戰斗力很弱。另外劉備也不善于治兵,前期每每戰敗,不能簡單歸于他沒有地盤。盡管寄人籬下,卻不能說沒有發展的機會。像孫策幾乎被袁術吞掉了,但還是可以尋求機遇脫穎而出,劉備卻無此表現,客觀的說就是他的能力不足,導致半生輾轉流離,浪費了大把光陰。
不妨再仔細分說,第一次劉備救援孔融,以他的條件和實力軍事上是失敗了,但不能說劉備完全沒有收獲,好歹也為初出茅廬的劉皇叔贏得仁義的美名。再次強調,絕不能忽視東漢末年朝野上下的儒家思想氛圍,因為大多數士大夫和社會名流對忠孝仁義的人確實會高看兩眼的。不論劉備當時再怎么倒霉,這一番舉動是收獲口碑的,上天是會眷顧他的。那么,第二次就獲得了陶謙的徐州,劉備逐漸混入了漢末群雄的上流圈子,袁紹、曹操、劉表才能認識這個腳下毫無立身之地的劉備。因為這幾大軍閥全是出身世家子弟,他們不可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習氣,正是這背后的因素,才是一無所長的劉備可以崛起的關鍵。
都知道,劉備入主徐州,沒多久就被猛將兄呂布給欺負了。前一篇斷斷續續說過呂布的成功和失敗,若相比劉備的窘迫,呂布其實也近乎被攆得到處跑的一支流浪軍(手下實際人馬也不足萬人)。但不同于劉備的是,呂布本身是一個猛將,身邊文有陳宮,武有張遼、高順,還曾經打敗過曹操,也能隨時把劉備擠出徐州,還能同大軍閥袁術拉鋸,整體實力明顯比劉備高出一大截。
為什么劉備還會接納狼子野心的呂布呢?顯然不能說劉備太笨,自己引狼入室。而是他知道力量太弱,存了一絲結交英豪的俠義心腸,希望雙方聯合壯大實力。呂布與曹操爭奪兗州失敗來投,恰恰呂布很愿意同劉備拉關系,《三國志·呂布傳》引《英雄記》:“我和閣下都是北疆邊境的人。我當時見關東軍起兵,想要誅殺董卓。但我殺了董卓東出,關東諸將卻沒有一個接納我,都想要殺了我。”請劉備坐在帳中床上,令妻妾向劉備行禮,酌酒飲食,稱劉備為賢弟。劉備表面以為然,但心里卻很不開心(如史書形容喜怒不形于色)。其實呂布年長劉備兩歲,稱呼為弟按說并不算什么無禮,想來呂布也為了表達得到劉備收留的親切好感,偏偏劉備身為徐州之主,認為呂布來投,真有些“要當自家人”的意思,“酌酒飲食”一副粗魯模樣。顯然,劉備有作為中原人對邊疆羌胡化漢人習性“不合”的潛在因素。
呂布確實表現不厚道,趁劉備阻擊袁術時,一方面被袁術拉攏;另一方面,張飛和曹豹起沖突,徐州被呂布霸占,劉備則被攆去小沛駐扎。對于其中誰是誰非,歷來說法不一。《后漢書》說劉備當時因丟了徐州失魂落魄,被袁術打敗后打算離開。但軍中斷糧,又放心不下徐州(主要是家眷),就向呂布投降。而呂布也察覺被袁術利用,同樣還希望算上劉備的力量穩固地盤。所以派車馬迎劉備回來,駐扎小沛,還表奏劉備為豫州刺史,而自領徐州牧。這一段時間,兩家相安無事,甚至還有“轅門射戟”調解糾紛的佳話,按說呂布對劉備并不算很糟。后來呂布的失敗確實是自己的責任,貪圖小利而反復無常,從沒有原則大義,雖然躋身群豪,但恐怕他無心爭奪天下,空有狼子野心和驍勇實力,最終敗在自己的目光短淺。
如呂布答應了袁術的聯姻,已經把女兒送走。轉過臉聽說曹操愿意修好,給他加官進爵,就立刻反悔,把女兒又搶回來。發現自己中了陳珪、陳登父子的詭計,正大發雷霆之際,又被陳登一番巧妙說辭蒙混過去(也顯示出呂布來自邊疆,完全是一個粗豪直率的人)。對袁術聯合楊奉的討伐,雖然一時勝出,但屢屢消耗精力。臧霸在北面滋擾,雖然一度和解,但呂布也沒有做長久的考慮。大將高順常常規勸說:“將軍做事,不肯慎重考慮,時常出現失誤,說話做事總是有差錯。失誤的事情難道可以一再發生嗎?”呂布了解高順的忠誠,但終究沒有放在心上。當劉備在小沛暗中招募了萬余人馬,呂布就十分忌諱,出兵攻打,導致劉備依附曹操。曹操封劉備為豫州牧,并送軍糧和部隊,讓他回來收攏舊部,呂布又一次將劉備推給曹操,為自己最后在下邳身死埋下導火線。
若評價呂布的為人,民國著名的歷史演義小說家蔡東藩就說:“若呂布為反復小人,始依備,繼襲備,后復和備,始終誤一貧字,安望有成?但觀其保護備家,不屑淫掠,至射戟一事,更為劉備排難,此亦未始非豪俠所為。后之朝親暮仇者,且不布若,可勝慨哉!而呂布之勇,足以敵曹操,而智謀之不逮操也遠甚!操之圖布也久矣!督師東來,目無呂布;但布若能用陳宮之計,內外呼應,犄角相援,則操亦未必有成;就使挫失,布在城外,亦可遠走,何至為操所擒乎?乃始則被惑于婦人,繼則見嫌于部將,虎為人縛,搖尾乞憐,嗟何及哉!”
如果從深層分析,呂布是邊疆的羌胡化漢人草莽,與中原士大夫和豪強家族軍閥很有些格格不入。因他的邊疆背景,加入了董卓的西涼軍團,其實頗受重視,還與各路英豪對陣。沒多久他又殺董卓,結果被李傕郭汜等西涼軍團排斥,被迫成了一股流浪勢力,所以袁術、袁紹等中原軍閥視他反復無常,都不接納呂布。但其實他為人并不差,在軍中頗得人心。如小說都寫的很明白,部下大將高順等誓死不降,陳宮也是慷慨赴死。曹操兵圍下邳時,“布與麾下登白門樓。兵圍之急,布令左右取其首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見《資治通鑒》卷六十二)。“左右不忍”四個字也可以看出,呂布與將士確實蠻融洽的。最后我們都知道,因劉備的一句話把呂布推上了死路。《三國志·呂布傳》引《獻帝春秋》:“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劉備為何主張殺呂布呢?這同皇叔一貫的仁義美名可是大大違背。想來呂布奪徐州,劉備是一直記恨在心;二是他非常擔憂呂布當真為曹操所用,他絕不愿看到曹操更加強大,對自己以后形成更大威脅。
筆者以為,以陳壽為主的史書評價呂布反復無常,主要是基于中原士人排斥邊疆羌胡地區的東漢王朝保守立場。客觀地說,呂布一生并無大的過惡,更從未有過曹操那樣的屠城坑卒的殘暴行為。漢末三國亂世,群雄割據爭奪天下,互相之間只有利益,沒有什么誠信。見利忘義、反復無常的事情實在多如牛毛,也正是漢室儒家傳統綱常崩潰的表現。所以,儒家名士與豪強軍閥本身既是一對矛盾,可又有客觀社會現實造成的千絲萬縷聯系,他們需要依靠新軍閥來重振秩序,真正不愿與現實同流合污的儒家士子要么死得很慘,要么歸隱山林。那些所謂漢末三國豪雄,又豈呂布一個是反復無常的小人呢?像劉備、孫權、張繡、馬超、公孫淵哪一個不曾朝三暮四、反復無常?效力過一個以上主公的謀臣武將更是成百上千!而呂布為人的根本問題,就是缺乏全盤謀劃,沒有目標戰略,最后落得身敗名裂的可悲下場。
呂布失敗身死,曹操還是從中得到一個得力大將張遼。經過董承的衣帶詔事件和官渡大戰,劉備好容易擺脫曹操,從袁紹那里轉投劉表。經過多次失敗,劉備接受了不少教訓,能力確實有所提升(已經年過四十),終于有了證明自己的第一戰,在博望坡打敗曹操手下最親密也最器重的大將夏侯惇。博望,就是漢武帝時出使西域的探險家張騫封地(今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西南博望鎮)。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劉表待劉備以上賓之禮駐扎新野。由于劉備又一次瘋狂招兵買馬,招攬豪杰,引起劉表猜疑,命他北上抗曹(意圖消耗其兵力),夏侯惇、于禁、李典率軍抵擋。劉備設下伏兵,李典勸夏侯惇提防有詐,果然在博望坡被劉備打敗,幸好李典及時趕來,而劉備因軍力過少而退軍。跟著劉備向劉表提出趁曹操進攻烏桓時偷襲許都,劉表沒有采納。
荊州,從三國到兩晉南北朝一直是核心戰區。當天下分裂,荊州就處于中間沖突地帶,戰略價值不容置疑。東漢末年,荊州的儒生士大夫云集,主要就因為劉表年輕時為著名黨人,具有相當的號召力。《漢末名士錄》說:表與汝南陳翔字仲麟、范滂字孟博、魯國孔昱字世元、勃海苑康字仲真、山陽檀敷字文友、張儉字符節、南陽岑晊字公孝為八友。《后漢書》說劉表與同郡張儉等號為“八顧”,又指與張儉、岑晊、陳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等稱為“八及”。不管怎樣排座次,年輕時的劉表就無可爭議的躋身天下知名度最高的名士行列。黃巾起義爆發,天下解除黨禁,大將軍何進對劉表頗為看重,提拔為北軍中候。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掌權,荊州刺史王叡為孫堅所殺,董卓就派劉表繼任。當時江南宗賊(所謂宗賊,是因中原戰亂以家族、宗族關系建立的保衛鄉里的家族勢力群體,有時也夾有南方的山越部落,可見唐長孺先生《孫吳建國及漢末江南的宗部與山越》的研究)橫行,袁術等也占據州郡,劉表無法直接上任,匿名獨身赴荊州與蒯良、蒯越、蔡瑁等共謀大略,蒯氏、蔡氏都是當地著名豪強家族,后來劉表就聯姻蔡氏,依托他們穩住荊州的統治。
漢末亂世,不要說曹操、劉備、劉表這樣想要干一番事業的人物需要攏絡地方豪強,包括諸葛亮一家這樣投奔荊州悄悄隱居安身立命的外來戶也不得不傍身名門大族。諸葛亮岳父黃承彥的妻子與劉表后妻是親姐妹,都是名士蔡諷的女兒。所以,劉表的親信蔡瑁算起來是諸葛亮的舅父。通過小說描繪,人們都知道諸葛亮與龐德公、龐統一家關系很好,除了學識志向相近外,也還有一層姻親關系。諸葛亮的二姐嫁給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而大姐則嫁給了蒯良的大兒子蒯祺。此外,他岳父黃承彥本身也是沔南名士,荊州一帶的黃家同樣是大家族。如劉表有大將黃祖,是東漢名臣黃香后人,黃香兒子是對抗梁冀的黃瓊,而黃瓊的一個女兒嫁給了后來割據益州的劉焉(一說黃氏是劉焉母親,但黃氏是黃琬的姑母,即便年紀上可以相仿,如荀彧與荀攸輩份就是叔侄,但侄兒荀攸還比叔叔荀彧略大兩歲。但同時劉焉與黃琬的年紀也應該相差不會很大。黃琬死于192年,活了51歲,劉焉死于194年,歲數不知,以劉焉是痛惜兩個兒子在京師被殺而發病死,且當時他已有孫子,大概在60歲上下是靠譜的,推斷就算黃氏是劉焉之母,也不大可能是生母,只是后母)。黃瓊的孫子就是與董卓周旋的太尉黃琬,死于李傕郭汜之亂(也許就因黃琬之死,與黃氏有親戚關系的劉焉兒子劉范、劉誕暗中聯合西涼馬騰準備平定李傕郭汜,結果敗露被殺)。不過,黃承彥號稱沔南名士,與黃香、黃祖一脈的江夏安陸并不相同。其實,黃承彥的真實身份一直很神秘,小說寫的也比較浪漫,正史中唯一提到黃承彥的僅有裴松之引的《襄陽耆舊記》,而且就幾句話:“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丑女,黃頭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丑女’”。另一條是:“漢末,諸蔡最盛,蔡諷姊適太尉張溫,長女為黃承彥妻,小女為劉景升后婦,瑁之姊也”。除此以外,別無其他蹤跡。不少人都覺得黃承彥應該與黃祖有些淵源,否則以文人名士著稱的劉表不會無故器重一介武人黃祖。其他如水鏡先生司馬徽、徐庶、崔州平、孟公威、馬良、馬謖、蔣琬、鄧芝、費祎等等四方名士云集,恐怕除了潁川郡,荊州人才的含金量之高在漢末三國再沒有其他地方可以相比。
因劉表到荊州是權臣董卓安排,所以群豪討伐董卓,劉表沒有湊熱鬧,反而他占據荊州還引起袁術、孫堅的嫉恨,尤其孫堅與劉表成了死敵。以孫堅之勇猛,竟被文士劉表射殺,導致袁術不敢輕易打荊州的主意,此后,劉表向長沙、零陵、桂陽等荊南地界拓展,勢力最大時還參與過交趾(今越南北部)的爭奪。雖然劉表沒能阻止豪族士燮一家(士燮為蒼梧人,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蒼梧縣,漢代屬于交州,其祖先據說是躲避王莽之亂到南方定居)在交趾立足,不過蒼梧太守吳巨是劉表推薦的。劉表死后,魯肅來打探劉備的動向,劉備就謊稱要去投奔蒼梧太守吳巨,也證明其為荊州派系,同劉備多少有過一些往來。
今天三國古戰場景點還是認為赤壁之戰是一次大規模水上戰役,距離史實很有偏差。
之前曹操一直沒能染指荊州,當穩定北方后,南征自然成了首要任務。劉表入主荊州十多年,對收容北方離亂人群,恢復生計,開展教學等都有不錯的成績。不過和袁紹類似,接班人問題釀成了危機。起初他對長子劉琦鐘愛,但受后妻蔡氏影響,次子劉琮讓他難以取舍,劉琮長大娶了蔡氏侄女,親上加親,出于荊州未來的穩固,不得不重視蔡瑁、張允(他是蔡家外甥)等人的支持,對劉琦漸漸疏遠。劉琦聽從諸葛亮的建議,接替黃祖出任江夏太守,以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開始南征,劉表剛巧背疽發作身亡,享年六十七歲。荊州群臣擁立劉琮為繼承人,大多愿意降曹,劉琮便向曹操上表請降,結束了劉氏父子在荊州的十九年統治。這時劉備仍然沒有一塊牢固的地盤(曹軍南下新野首當其沖),殘余兵力也不多,初出茅廬的諸葛亮(究竟是劉備三顧茅廬還是因徐庶勸說主動出山,史上有不同說法,如《魏略》和《九州春秋》,雖然多數人傾向于前者,但劉備在荊州已駐扎六七年,一直都在廣攬人才,直到最后才找諸葛亮,確實有些蹊蹺。也許諸葛亮有名士風采,為人比較高傲。以隱居來抬高身價的人物史不絕書,前有光武帝同學嚴光,魏晉有號稱竹林七賢,唐朝更流傳下“終南捷徑”的成語。起初聽到臥龍名號時,可能劉備不大愿意放下面子去拜訪年紀輕輕的諸葛亮。直到危機明顯,探到曹軍南下的消息,劉備終于決定拜會諸葛亮。而徐庶則是在新野敗退后,因母親被俘虜才中途離開去曹營)體現了謀劃“隆中對”的膽氣與睿智,同時,江東魯肅也表現出遠見卓識,主動來聯合劉備。若以實際情況看,所謂“孫劉合力破曹”跟劉備投靠江東沒多大分別。原本劉琮投降,劉備算是與江夏的劉琦合伙,即便如此兵力也才兩萬左右,要想擺脫覆滅只有借助江東孫家的力量。從當時大局看,蔡瑁張允的水軍和文聘等荊州武將投靠曹操,進一步壯大了曹軍實力,自然有要一鼓作氣掃平江東的意圖。
千百年來,因諸葛亮和魯肅“英雄所見略同”促成了抗曹大計,孫權以周瑜主持聯合劉備的殘余兵力,完成了中國歷史上一出最著名的赤壁之戰。
前一篇提過,周瑜與孫策才是三國時代真正的結義兄弟。孫策活著時器重周瑜自然沒得說,還分別娶了大喬和小喬這對姐妹花,歷來說是太尉橋玄之女,這是野史。首先喬家姐妹是廬江皖人(今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而橋玄是梁國睢陽人(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唐朝安史之亂時許遠、張巡血戰睢陽相當出名)。清代盧弼的《三國志集解》指出:“又按本傳橋公二女為攻皖時所得,據《寰宇記》,橋公為舒州懷寧人,即漢之廬江郡皖人。《后漢書·橋玄傳》玄為梁國睢陽人,兩不相涉。果為玄女則阿瞞方受知于玄,銅雀春深早已如愿相償,伯符、公瑾不得專此國色矣。”再按《三國志》記載,孫策、周瑜分別納大、小喬是攻破皖城之后,是199年的事。而喬玄在183年已去世,死時已七十五歲,從年齡來看也不可能會是大、小喬之父,而且橋玄在史書中只有兒子。
都知道,江東基本是孫策帶兵打下來的,孫策死后的幾年里,周瑜多處在鎮守各地的位置上,實際作戰機會并不多。孫策臨終交代大事時強調了對周瑜的倚重,所謂“外事不決問周瑜”這話孫權應該是記得的,但正因周瑜此前的資歷有限,一時半會,孫權也沒有想到要把周瑜推到江東第一統帥的高位。
赤壁大戰前兩年(206年),周瑜曾與孫瑜討伐麻、保二屯(屯是地方鄉勇,也就是宗賊),斬其首領,俘虜萬余人。江夏太守黃祖遣部將鄧龍率數千人進攻柴桑,周瑜也曾反擊俘虜鄧龍,但不算多大戰績。孫權對抗曹一事遲遲不易決斷,一來他坐上主公的位子沒幾年,有太多父兄老臣指手畫腳,“孫吳的建國之路”在三國史中是一大課題,可見田余慶先生著名的專文。而后,正憑借周瑜的“雄烈”之姿(公瑾雄烈是孫權的親口評價,宋朝蘇大學士的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也評價周瑜“雄姿英發”,絕非虛言),孫權“斬桌腳”抗曹,命周瑜出任大都督,老將程普為副當時心里不服,也明顯出于周瑜實戰經驗太少。可程普和周瑜接觸以后改變了看法,被周瑜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周瑜出身豪強,祖上有兩人當過東漢太尉,也有名士風采,再次證明魏晉時代人格魅力的巨大影響力)。
曹操南下荊州的實際兵力以保守算大約有十五六萬。之前掃滅袁紹兒子時,組建了精銳騎兵虎豹騎,所有軍士都百里挑一,有夸張的說法,虎豹騎的普通軍士放在其他部隊都能夠充任校尉、將領,堪稱中央禁軍的中軍骨干。為掃平南方,曹操大約出動步兵十萬(含相當數量新訓練的北方水軍,原步兵精銳青州兵估計最多占一半),騎兵五六萬,加上荊州投降有七八萬(近七成為水軍)。而周瑜所帶兵力為精銳三萬(此時江東部隊的戰斗力為三國時代第一,水陸兩戰都能勝任,從孫堅、孫策到周瑜全善于練兵是不可忽視的決勝要素,后文還會提到),聯合劉備有約二萬,但真正屬于劉備的只有幾千人,另外一萬多是劉琦在江夏的水軍,沒有參加主要戰斗。史詩般壯麗的赤壁之戰,長久以來由于小說精彩絕倫的藝術塑造以及部分史書的渲染,有許多真相需要深入探究。
例如,劉備從新野敗退帶走了許多百姓(長坂坡一役就是曹操的虎豹騎追擊所敗,盡管小說中趙云在曹軍中來去自如,神勇無比,但不能否認本質上是劉備在敗退。長坂坡古戰場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所轄當陽市中心城區偏西南),他的真實用意是什么?小說大力渲染劉備的仁義至今還能感染不少讀者。可作為決定生死存亡的大戰,劉備為亂世豪杰,實力相差如此懸殊,帶著眾多百姓慢吞吞轉移,大大削弱行進速度,任誰都能想到這太有悖常理。若真如小說那樣描繪,就確實像魯迅先生所言劉備的仁慈近乎虛偽,這種感覺實在太不真實,歷史上的劉備顯然也不會是小說中的近乎理想化的仁義君主模樣。
如果還原真實的劉備,需要仔細分析他的客觀處境。長坂坡敗退后,魯肅以吊喪名義前來試探,劉備說想去投奔遠在蒼梧的吳巨,表明劉備對這番撤退行動有過謀劃(須牢記諸葛亮早有聯合江東抗曹的打算)。如今新野丟了,劉備的仁義舉動其實正為與江東談判充當資本——若沒有新野百姓,他就真變成“投靠”孫權(與以往幾次投奔豪雄完全一樣),劉備拼死保護新野民眾,固然是有仁義的表現,但最為實際的是象征他還是一股獨立的、殘存的“荊州勢力”,這或許才是真正用意。
其次,曹操對水戰究竟有無準備?袁紹、烏桓解決之后,曹操已經考慮日后南征需要面臨水戰的問題,史書記載他在玄武池訓練水軍,荊州投降又得到比較厲害的水軍數萬人,還在樊城進行水陸合作訓練。曹操的水軍不如江東,即便他十分自信,應該多少也有所防范,也就是說,素來精通兵法的曹操真的會糊涂到打算用自己的短板——水軍去攻滅孫權嗎?
還有,當時流傳瘟疫或者水土不服有多大影響?“北人水土不服”的問題還牽扯一種更加離奇的構想——曹操計劃用步騎大軍在水面上同江東打水戰!這更加有悖常理,即便真有這么天真的想法,首先也該明白曹操早有訓練不少的水軍(對于水面顛簸應該可以基本克服,至少不會夸張到大批北人水土不服),再者,荊州投降的水軍已經比孫劉聯軍多,還會出現那么多人因不習江面水性而犯病,顯然是說不過去的,也絕對不是事實。
第四,赤壁之戰的火攻到底有多大作用?這是三國史中一個隱藏非常深的問題,號稱三國時代三大戰役竟然全都是神奇的“火攻”,尤其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太過精彩。固然都有事實基礎,但《三國演義》把戰役場景藝術化和夸張化了。真正綜合各方記載還原戰役過程,就會發現還有不少其他真相。如眾所周知的一個重要細節:赤壁戰役發生在建安十三年隆冬,大多數時候都刮西北風,東南風非常少,因此才誕生了小說“借東風”的段落,巧合在于赤壁這次火攻確有其事,而筆者覺得這里存在的問題是,歷史上的孫劉聯軍真的會把如此重要的戰役成敗關鍵,寄托在冬季里十分罕見、不可捉摸的東南風上面嗎?顯然同千百年來《孫子兵法》所教導“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的軍事常理相違背。
我們其實都知道,小說是為了刻畫諸葛亮這一人物,“借東風”的神奇是制造緊張刺激的戲劇性懸念和沖突。真正的戰爭,作為一方統帥或首領絕不會憑借什么“天意巧合”來魯莽決定數萬將士和數十萬百姓的命運。那么,赤壁大戰中火攻的真實用意是什么?真打算憑借一把火燒退曹操十幾二十幾萬大軍嗎?應該不是這樣,至少不能完全依賴這樣的奇跡!綜合各種研究所得,筆者覺得,周瑜與黃蓋的火攻行動在于阻止曹操大軍渡江,所以是針對連鎖戰船放火,同時使大軍陷入混亂和恐慌,以便曹軍被迫撤退時進行全面出擊,這就是赤壁之戰的致勝戰略(戰略一詞在古代就是兵法計謀,就算西方的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也與欺騙和欺詐含義相同)。參照史書評價,赤壁之戰當之無愧凸顯周瑜“雄烈”的個性,敢以三萬江東精銳主動迎戰非常杰出的曹操和乘勝而來的二十多萬水陸大軍,如果沒有曠世不凡的膽識與勇略,完全是尋常人根本不敢奢望和難以相信的神話!
赤壁之戰的第一階段,周瑜在三江口以水軍阻擊曹軍獲得小勝。原本周瑜駐軍于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獲得孫權受命以后帶兵逆流而上前往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在三江口與曹操水軍遭遇(也就是今天漢口、漢陽與武昌間的長江交匯處,是為三江口),曹操的水軍是從襄陽、樊城順漢水而來,結果不敵江東水軍,曹操覺得很難用水軍打敗周瑜(這合乎曹操多疑的個性),下令大軍退撤到江北烏林一線(今湖北省荊州市所轄洪湖市境內的長江北岸烏林磯,與赤壁隔江,但以今天的位置觀察,兩地頗有距離,大約距160里,且當時沒有赤壁的稱呼,據說因烏林之戰的大火才有了赤壁之名)。然后開始連鎖戰船,這并不是曹操被龐統忽悠,實際他考慮的應該是伺機大舉突破過江發揮北方精銳步騎優勢破敵,這才是交戰雙方真正的戰略意圖(盡管屬于事后推測,但想來曹操肯冒險接納黃蓋來降也多半是為了盡快渡江,需要熟悉江東地面情況的內應)。以烏林的實際位置看,除了水軍和陸軍都能駐扎,同時應該就是為了便于過江,撕開孫劉聯軍的突破口。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三國時代究竟有無可能實施大規模的水上戰役?雖然各有水軍,但感覺水戰尚不能發揮決定性作用。古代戰爭基本都是攻城略地,漢代的樓船水軍也從屬陸軍,戰船大多用來渡河渡江渡海。南方雖常有水戰也是輔助性,即便江東確有水戰優勢,但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陸戰方面的能力(參考后面周瑜爭奪南郡江陵,呂蒙奪取荊州以及陸遜的夷陵猇亭戰役。就算是小說里,再沒有像赤壁之戰那么渲染水軍的作用)。事實上對周瑜也一樣,當火攻擾亂了戰船營寨后,曹操再次臨機決斷,迅速挪開戰場(不排除這就是周瑜以火攻來逼迫曹軍實施退卻,然后趁機出擊將曹軍擊敗,除了周瑜,三國時代再無人敢這樣挫敗不可一世的曹操),順帶放火燒毀不少戰船物資,可能是不打算留給江東和劉備,計劃到江北開闊地再用步騎兵決戰周瑜。但大軍突然后撤可是兵家大忌,加上火攻的消極影響,這里需再次注意,放火一半是周瑜黃蓋的進攻,另一半是曹操自己下令,所以火勢很大,曹軍陣營正因火勢太猛而失控(如100多年后還有一個經典案例淝水之戰,前秦軍隊同樣因突然后撤調整陣形失控導致敗退,淝水之戰的主要戰略同樣為了要渡江發揮北方步騎優勢,與赤壁曹軍的動機幾乎一樣)。周瑜方面早有準備,這就是第二階段烏林之戰,周瑜完全是陸戰拼殺取勝,江東軍隊突擊曹軍同樣占上風,劉備的軍隊也從側翼發揮助攻,曹操終于不敢硬拼,徹底潰退,這才是赤壁之戰的整個經過。
今天大多數人往往被《三國演義》史詩般的藝術創造所迷惑,相信赤壁之戰是一次壯觀的水上火攻大戰,但文學和歷史絕不能等同,甚至小說里,從諸葛亮出山到赤壁之戰再到周瑜之死,恰恰是虛構內容最多的段落。為什么小說會這樣來寫?可能和羅貫中的經歷有聯系,他生活的時代確實已經發生過元初的崖山水戰和明初的鄱陽湖大戰,確有經典水戰案例作為依據。盡管歷史上從春秋時期就不斷有水軍和水戰,但十幾二十萬人參加的大型水戰,感覺還難以符合三國時代的條件。
對赤壁之戰,陳壽和裴松之等各家著述各有側重,顯得比較矛盾,這本就是三國歷史的主要難點之一。如引用最多的《江表傳》立場在東吳,有對周瑜美化的問題,但作戰經過還是清楚詳細的,周瑜確實文武雙全,水戰陸戰都堪稱一等一的英雄,年紀輕輕的周瑜(當時就三十二三歲)能夠憑借區區三五萬人大破曹操十幾二十萬大軍,進而奪取南郡江陵,以不到兩年時間完成占據荊州要沖,做好攻取西川的準備在整個東吳政權來說,除孫策以外,只有周瑜一人是胸懷天下的進攻型統帥,幾乎無往不勝。
由于周瑜在小說中被扭曲,連帶后人要認識真正的三國歷史也顯得極為困難。
可在陳壽的立場,畢竟對劉備和蜀漢懷有特殊感情,所以《三國志》淡化了劉備的窘迫,點出了所謂“孫劉”聯盟,出于種種隱晦與沖突導致留下了一段“借荊州”的歷史懸案,關于赤壁之戰前后的許多情況都需要仔細分析才能接近原貌。劉備一方在赤壁之戰中確實是次要的助攻,但最終得利最多,加上人們對劉備一方普遍好感最多,赤壁一戰定三分的結局也感覺比較滿意。
當然不需懷疑,諸葛亮為了實現跨有荊益二州的宏圖,促成聯合孫權的遠見卓識是無可爭議的。他只身前往江東也做了充分準備和付出巨大心血。作戰開始后,畢竟諸葛亮不是帶兵將領,但他對整個戰役顯然是極為關心,這一戰將決定能否奪取荊州作為劉備事業的根基,生死攸關。因此,赤壁之戰等于是把荊州進行了一次瓜分。劉備奪取長沙、武陵、零陵和桂陽是靠自己的影響力,主要是利用劉琦在江夏的兵力(劉琦死后就由關羽統領,赤壁之戰時僅作呼應,江夏位于今武漢市江夏區,在赤壁主戰場以南,為劉備能夠迅速奪取荊南四郡占據地利優勢)。劉琮投降后,北面襄陽、樊城、南陽歸了曹操,逆流而上的孫權后來占據江夏,剩下中部的南郡江陵(南郡為荊州州治所在,劉琮降時已歸曹操占據,也就是江陵城。而今湖北省荊州市主要是依托歷史上的江陵古城和古荊州發展而來,但現在荊州市的主城其實為原沙市,三國時名為江津港,所以這里一度名叫荊沙市。而古荊州在今荊州區,其實就是歷史上的江陵縣城,而今天的江陵縣又被遷到幾十公里外的郝穴鎮重新劃立。現今荊州市地名和實際位置的混亂堪稱新中國成立以來行政區劃方面的奇葩一絕,實在讓人無語)一度成為三方爭奪的焦點,又是周瑜用了一年時間勇奪江陵,全程是陸戰,再次證明周瑜及江東軍隊的戰斗力。
即便可以看成孫劉兩家為了奪取荊州而暫時聯合,但赤壁作戰確實江東出力為多,事后在手的只有江夏一郡(周瑜從曹操手中力戰得到了江陵南郡如何落入劉備手中,這是三國的一大歷史謎團),可以想見孫權心中的不滿。但客觀形勢卻是劉備占據地利,他之前尚有一面旗號是為劉琦而保住荊州,面子上還具有說服力(劉琦死于赤壁戰后的209年,所以關羽統領江夏軍后迅速奪取荊南四郡)。為了穩住結盟,孫權提名劉備當荊州牧,周瑜也同意分地盤給劉備,為此建立了公安縣(原名油江口,位于江陵南部的長江南岸,在曹操占據江陵時,劉備單方面把南郡名義上的治所又改到公安)。由于赤壁戰場在荊州,劉備又是助攻,趁曹操敗退之機迅速擴大地盤,哪里肯因孫權周瑜的虛情假意而輕易讓利?劉備打出要進一步向西川進軍的旗號,可這一想法早在周瑜赤壁大勝的威勢下在積極謀劃中,所以,歷史上是周瑜與劉備在未來的戰略構想方面產生了尖銳的利益沖突(誰先爭奪西川),并非是小說渲染的周瑜同諸葛亮因才華優劣而有各種較勁,甚至還不完全是瓜分荊州的問題。
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眾”為由要去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見孫權,要求都督荊州。所謂“都督荊州”就是要進駐江陵,占據南郡。孫權方面有兩種意見,一種是以周瑜、呂范為首的反對派。在周瑜眼里,劉備已經嚴重威脅自己的戰略部署,他認為劉備的威脅要大于曹操,“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能虎之將,必非久屈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筑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見《三國志·周瑜傳》)這也就是《三國演義》“美人計”的由來(今鎮江市北固山仍有著名的甘露寺,甘露寺招親的故事出于后人編撰,該寺是否為東吳甘露年間所建就很值得懷疑,即便真是,甘露(265—266)也是東吳景帝孫休的年號,是赤壁大戰近50年以后的事)。周瑜主張最好殺掉劉備,即使不殺也要軟禁。另一種是以魯肅為代表的贊同派,他說:“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三國志·魯肅傳》裴注引《漢晉春秋》)。周瑜還對孫權闡述了未來的戰略構想:“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但孫權為了慎重,或者可以較為直白地說壓制周瑜的擴張意圖(完全是孫權為人喜好權術的表現),同意魯肅安撫劉備維系聯盟。但周瑜仍然堅持西取巴蜀,劉備心慌不已,借口“備與璋托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愿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披發歸于山林。”(見《三國志·周瑜傳》),不讓孫瑜帶兵經過,在公安布置兵力,隨時準備開戰。經過一番波折,周瑜力戰曹仁奪取江陵,而劉備和孫權之間仿佛做了一個交易(也就是孫權既同意周瑜、甘寧展開奪取西川的計劃,又放回劉備去占據南郡阻撓周瑜西進,耍了一手兩面派),劉備最終得到了南郡(江陵),一共到手五郡,孫權僅得到原劉琦所在江夏。但關于劉備如何得到南郡以及周瑜的死,一直是三國史中最曖昧費解的部分,小說也因為史實不清不楚而大加虛構,其實不能拿來作參考。
周瑜是在即將奪取西川中途突然身亡,就算歸咎于江陵之戰受過箭傷,他的死還是不大正常。之前孫策中箭是遭遇許貢的刺客,真相已經有些含糊不清,如今周瑜的死也是如此。他的傷是差不多在過一年后又復發,而且短短幾天就要了一個30多歲的壯年統帥性命,還是有些蹊蹺(史書形容周瑜身材高大英俊,儀表堂堂,感覺應該和呂布、馬超類似,絕非現在三國影視劇中那種中等身材,刻意凸顯儒雅氣質的模樣)。孫策當年確實中了毒箭,而周瑜是小說里才說是中毒箭,真相如何已經不可考證。
如果夸大推理成分,可以列出一些疑點。都知道周瑜孫策的結義兄弟,他們積極開疆拓土的理念與孫權不大一樣。孫權善于用人,固然有很多長處,但本質上他的心機相當重,遠不如孫策周瑜豪邁坦率。這從赤壁戰前遲疑不決已經有所體現,絕不是年輕(十九二十左右)有顧忌那么單純。其實孫權明知在軍事方面不如孫策,心理包袱很重,也就想得就很多。作為江東帶頭大哥,他也想要戰場爭雄,力求沖破老爸孫堅和哥哥孫策的陰影,結果軍事才能恐怕比劉皇叔還要糟糕。劉備畢竟歷練沙場多年,自博望坡以后到占據西川奪得漢中,還是頗有建樹,也就在最后的夷陵猇亭敗給了杰出統帥陸遜。論帶兵作戰,小霸王孫策身先士卒,橫掃江東,短短數年就拿下六郡,為東吳霸業打下基礎;而周瑜,不說赤壁一戰名垂青史,即便奪取江陵身中流箭仍“輿案行軍營,激揚吏士”,終于擊退曹仁。至于孫權,雖然對抗曹操有過勝績,但他一生都被困在合肥之戰中,也仿佛注定無法擺脫老爸與哥哥的陰影。第一次被周泰、凌統冒死救出,導致士氣大挫,耽誤戰局。第二次更是狼狽逃竄,令張遼橫掃千軍,威震逍遙津。當時孫權出動十萬大軍圍困區區八九百人,張遼不但毫無懼色,居然還殺得孫權望風而逃,險些把他擒獲!簡直是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多年以后還有兩次合肥之戰,孫權依然沒有任何長進。所以,劉備好歹都是攻城掠地的扎實戰績,而孫權這方面一無是處。只是在防守江東方面頗有經驗,由于一輩子在開疆拓土方面毫無建樹,心理素質各方面都顯得比較陰暗,很多時候孫權都靠玩弄權術來駕馭復雜的江東局勢。即便在野心方面,也完全不同于父兄(孫堅孫策或許還有一些忠心漢室的可能性),他完全是以割據自立來樹立威信。類似曹操和曹丕的不同,曹操是征伐功業出眾,威望很高,而曹丕作為繼承人自知無法在軍事上勝過父親,就只有跨出篡位的一步來抬高地位,借此轉變攏絡和控制朝臣,包括壓制曹植等兄弟,孫權也近乎于此。
當時的周瑜威震天下,意氣風發,與江北爭雄再次獲勝,逆流而上準備奪取西川。孫權并非不愿意開疆拓土,但更害怕周瑜難以控制,這是史書刻意淡化的。但綜合孫權的為人,可以發現一些蛛絲馬跡。例如孫權待哥哥孫策的后人著實不怎樣,待周瑜的后人更加糟糕。周瑜兒子周胤因罪名奪爵流放(周瑜的長子周循早夭),功勛卓著的陸遜一方面是孫策的女婿,原本在江東諸將里地位一般;一方面陸家為江東大族,本身頗受排擠。孫權起初可能就是故意不提拔陸遜(能娶孫策的女兒為妻是后來孫權發現陸遜確有才干而親自安排的),但問題在于陸遜立下夷陵大功后,聲望一度堪比周瑜。孫權滿以為陸遜的為人謙遜,能夠控制,就讓他擔任丞相要職繼續恩寵。既然身為丞相,陸遜擔憂東吳繼承人問題應該是職責所系,結果遭到孫權猜忌,最后含恨而終。
還有,來自劉表陣營的勇將甘寧一直力挺周瑜西進戰略。在赤壁戰前擊破黃祖的時候,甘寧就有進軍巴蜀的建議(他本就是巴郡臨江人,今屬于重慶市忠縣,年輕時為地方惡霸和來往江面上的盜賊,祖上據說是秦國名臣甘茂、甘羅,是否屬實就不可考證了):“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盧弼的《三國志集解》批注:“此即公瑾關蜀之策,宜其識拔推薦也。”但甘寧在周瑜死后不受重用,盡管濡須之戰、合肥之戰多次立功,還曾拼死保衛孫權,僅是好言夸獎,如說兩句:“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之類的話。因甘寧出身盜匪,性格魯莽,不拘小節,與江東臣子時有沖突,雖然像凌統、孫皎之類最后雙方都和解,但還是郁郁而終,其子甘瓌“以罪徙會稽,無幾死”,竟和周瑜之子周胤一樣下場,更悲劇的是戰功赫赫的甘寧生前未封侯,死后都沒有被追封。潘眉在讀《甘寧傳》時感嘆:“甘寧之勇烈功績,與魏典韋相上下,韋不封侯,寧亦不封侯,酬功之典,均為未副也。……若甘寧則身未封侯,而其子于未得罪前亦不加追錄,則所以待寧者,不亦薄乎!”
再有孫瑜是孫堅表弟孫靜之子,前面提過,他和周瑜早在建安十一年便合作討麻、保二屯。他對取巴蜀的戰略非常積極,甚至周瑜死后仍率水軍進駐夏口,只是此時劉備已經坐大,沒有機會越過劉備去取西川,被孫權召回。幾年后病故,也年僅三十九歲而已。
如果這些江東人才統統歸咎于時運不濟,單看周胤被流放的情形,其實也能感到當年周瑜之死或許不簡單。諸葛瑾、步騭等老臣上書請求赦免周胤的罪過,但他們沒有提周胤具體什么罪,倒花了一大半的篇幅重申周瑜的功績:“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于烏林(注意仍重申戰役地點是烏林),走曹仁于郢都(楚國故都就是三國時江陵),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夫折沖捍難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貴重,故漢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書,重以盟詛,藏于宗廟,傳于無窮,欲使功臣之后,世世相踵,非徒子孫,乃關苗裔,報德明功,勤勤懇懇,如此之至,欲以勸戒后人,用命之臣,死而無悔也。”實在讓人費解,似乎周胤被貶別有玄機。孫權一開始沒有同意,大將朱然、全綜(朱然是老臣朱治的養子,朱家與全家都是東吳豪強大族)等將領也上表請求,才勉強同意。不過赦書下達前夕,周胤已經神秘地病死于徙所廬陵,陳壽寫道:“權乃許之,會胤病死。”一個“會”字怎不令后人浮想聯翩?
陳壽寫《三國志》除了受限于史料簡略,不少研究者還提出他有時間顛倒,次序顛倒的問題。像寫張的時候說張好,寫李的時候又說李好,表面上這符合“正史”傳統。如《魯肅傳》,把孫權抗曹出兵的事歸功給魯肅,不僅沒有提到諸葛亮,甚至也未提周瑜。在《諸葛亮傳》,又把孫權抗曹之事全部歸功給諸葛亮,這種寫法恰恰導致三國歷史顯出許多的矛盾,尤其在赤壁之戰這樣的大事件最為明顯,就像設置了層層障礙,讓后世研究者感到為難。
經過赤壁之戰,劉備終于時來運轉,不僅占有大半荊州為基地,同時人才方面也逐漸到達頂峰,除了臥龍諸葛亮之外,鳳雛龐統也投到劉備麾下。不管是小說還是正史,都明白無誤,才智超群的荊州名士龐統原來正是在周瑜的帳下效力。
如果說諸葛亮隱居隆中靜觀天下大勢,是屬于待機而動。同樣厲害的龐統卻已經看出,恐怕當時唯有周瑜是能夠成就大業的頂級英雄,所以龐統早早出山前去相助。由于《三國演義》對周瑜的才干和為人改動太大,刻意淡化了龐統與周瑜之間的交情。《三國志》雖然對龐統在周瑜身邊的作用也提及不多,但周瑜死后,恰恰由龐統護送遺體到吳都出喪的,可見兩人關系非同一般。史書說龐統是周瑜帳下功曹,以《后漢書》的定義:“有功曹史,主選署功勞。”算是周瑜招募的私人官員,掌管考查下屬功績、記錄功勞的職務。如果將周瑜積極奪取西川的態度和后來龐統向劉備建議取西川的計劃參照,顯然,龐統任周瑜功曹期間,兩人多半會談論軍事,當然就會包括取西川,只不過到底是龐統向周瑜建議,還是周瑜的思想影響了龐統,就不得而知了。
《三國志·龐統傳》引《江表傳》有一段很微妙的對話:“先主與統從容宴語,問曰:‘卿為周公瑾功曹,孤到吳,聞此人密有白事,勸仲謀相留,有之乎?在君為君,卿其無隱。’統對曰:‘有之。’備嘆息曰:‘孤時危急,當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時孔明諫孤莫行,其意獨篤,亦慮此也。孤以仲謀所防在北,當賴孤為援,故決意不疑。此誠出於險涂,非萬全之計也。’”劉備問龐統,周瑜是否有勸過孫權扣留自己,還刻意加上一句“在君為君,卿其無隱”。就是提醒龐統現在是我劉備的人了,要實話實說。顯然劉備也知道過去周瑜、龐統的交情非同一般,擔心龐統不肯說實話。好在龐統為天下名士,坦率豪爽,用實際行動證明對劉備之忠誠,當龐統來到劉備身邊后,地位很快凌駕于諸葛亮之上,成為劉備在軍事方面最倚重的軍師。
若論才智或者聲望,臥龍鳳雛應該相差無幾,只不過由于諸葛亮深入人心的歷史地位和《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多數人或許不能夠輕易明白,為什么當時劉備好像更看重龐統。然而,歷史的軌跡是自有道理,如果看清周瑜和龐統之間的關系,就能夠了解劉備的態度合情合理。因為周瑜與龐統早有過攻取西川的謀劃,這正符合劉備長久以來的盤算。當龐統獻出比較成熟的方案,自然得到劉備的認同和倚重,進入西川順理成章是把龐統帶在身邊。另一方面,諸葛亮的才干確實更擅長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可比蕭何,恰恰龐統更像劉備身邊的張良),荊州作為后方重地,自然是諸葛亮與關羽的合理搭配。
東漢末年,西川益州的軍閥主要是劉焉、劉璋父子,其實他們也來自荊州。劉焉為魯恭王之后,章帝年間魯王一系被分封到竟陵(屬江夏郡,今湖北省天門市)。劉焉年輕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也是一個典型儒生,一路做到南陽太守。中平年間天下大亂,他奏請朝廷設立州牧來管理一方,而他想出任交州牧,遠離中原紛亂。事有湊巧,他聽侍中董扶說益州有天子之氣,又改請益州牧,于是朝廷派劉焉往益州逮捕原來的刺史郗儉,整飭吏治(郗儉貪贓枉法,聚斂財物)。可因道路不通暫留在荊州。郤儉已被黃巾頭領馬相殺死,馬相又被益州從事賈龍(益州豪強)擊敗。賈龍迎接劉焉入益州,治所定在綿竹。劉焉任賈龍為校尉,收容逃散的人,實行寬容政策,內心別有圖謀。
在巴蜀已經扎根約半個世紀的“五斗米道”到第三代傳人張魯,他母親很漂亮,懂得道法,會保養之術,看上去很年輕。與劉焉關系還不錯,劉焉就任張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前往攻打漢中太守蘇固。張魯得勢后卻殺死張修,截斷交通,斬殺漢使,劉張兩家由此結怨。劉焉也以米賊作亂阻隔交通為由,中斷與朝廷的聯絡,益州從此處于割據狀態。當討伐董卓時,劉焉拒不出兵,保州自守。由于賈龍曾與董卓一起討伐過西羌(如后漢篇說過,西羌部族歷來生活于今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區,甚至今天的羌族都如此),犍為太守任岐在司徒趙謙的游說下聯合賈龍起兵反對劉焉,趙謙率軍準備攻打益州,結果賈龍等被劉焉殺死,于是撤軍。中原大亂后,南陽、三輔一帶有數萬流民進入益州,劉焉悉數收編為“東州兵”。這支軍力曾引起不少民患,但也成為劉璋繼任后所依靠的益州主要軍力。東州兵、青州兵和徐州兵是三國最主要的幾支地方豪強兵力,如前一節提到青州兵時說過,他們是父死子繼,代代相傳,單獨編戶,成為世襲軍戶,不屬于民籍。如像東州兵的來源本就是逃亡人口,因此,整個三國時代的人口顯得大量減少,成為歷史上的一個低谷。
興平元年(194年),劉焉在朝的長子劉范和次子劉誕與征西將軍馬騰策劃進攻長安,但事情敗露,馬騰退還涼州。劉范、劉誕相繼被處死,議郎龐羲(此人為劉焉世交,他的女兒后來嫁給劉璋的長子劉循)護送劉焉的家眷入蜀免受牽連。起初劉焉入蜀只帶去了第三子劉瑁,小兒子劉璋原本同兩個哥哥都在長安,幸運的是,劉璋奉命去宣召劉焉入朝,被劉焉給留下了,沒有參與到哥哥們的行動中。
關于劉焉的妻室其實有疑點,史書不明究竟黃瓊的女兒、黃琬的姑母是其母還是其妻(至少不見于官方史書《三國志·劉二牧傳》),那么劉焉的四個兒子是誰所出也就大多是謎。除了有記載的小兒子劉璋母親是費氏外,其他三子的母親都沒說明。而費氏也是來自荊州名門大族江夏鄳縣(音蒙,今河南省羅山縣西南),后來其族子費觀就娶了劉璋的女兒,也算親上加親,鞏固劉璋的勢力。同時,劉備與諸葛亮后來十分器重的費祎也是其宗族,費祎很小就成為孤兒,投靠族叔費伯仁,就是費觀的哥哥。
劉焉進西川時只帶了老三劉瑁,是否這一子是正妻所生,意味著是嫡子?因為大將吳懿的父親吳匡與劉焉交好(吳匡為大將軍何進所提拔)。吳懿隨劉焉一家入蜀,蜀中道術流行,有善于面相的人都說吳懿的妹妹日后會成為極高貴的人,劉焉剛好就讓第三子劉瑁娶了吳懿的妹妹(但劉瑁大約在赤壁之戰后不久就得病死了),而史書也言明劉焉當時割據之心已露,別有所圖。
不久綿竹突發大火,城府官署被燒,四周民房也受害,劉焉就遷州治到成都(成都自歷史上出現以后,幾千年來在各個時期從未變更過名字,作為有重要作用的大城市,這在全國30多省會首府包括其他重大城市中,成都可以說是一個極為罕見的特例)。因為傷心死去的兩個兒子,又擔憂災禍,不久便發背瘡而死。這時,小兒子劉璋得到趙韙、龐羲等眾多人以仁厚為名擁立為主。而老三劉瑁性格頗為粗豪,同吳懿等武將關系較密切,也許劉瑁是被劉璋和眾大臣排擠,所以后來早死。劉璋為了鞏固地位,樹立威望,以張魯不順從為由,盡殺張魯母及其家室,又遣龐羲等攻張魯,但多次為張魯所破。張魯的部曲多在巴地(天師道盛行的山區),激起甘寧等原巴郡部將反抗,就逃入荊州投奔劉表,劉璋以親信龐羲為巴郡太守。張魯襲取巴郡,于是割據于漢中,以天師道教化人民,建立了一個短暫的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
中原赤壁大戰后,天下形勢日益明顯,益州和漢中兩處就成為曹操和劉備勢必力爭的地盤。若曹操得到,統一天下的大業指日可待;若劉備得到,跨有荊益的目標實現,也就具備爭雄天下的資本了。當然,對于劉備顯然更加重要,所以,他也更加急切,表現也更為積極。何況,入川是蜀中重要謀士張松和法正的謀劃,得到劉璋認同主動請他去的呢,仿佛就是上天賜予的千載良機,也是對半生落魄倒霉的劉備一次久違的垂青啊。
2016年4月-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