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臺大米,山東省濟寧市魚臺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魚臺,歷史悠久,因境內遺有魯隱公觀魚臺而得名,是孔子著名弟子閔子騫的故里,素有“魚米之鄉、孝賢故里、濱湖水城”的美譽。千里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為魚臺送來肥田沃土,縱橫交錯的十七條河和星羅棋布的千口方池,為49年前的治水改稻準備了基礎,稻改之后,“魚臺大米”享譽四方。
2008年12月,國家批準對“魚臺大米”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魚臺大米的種植區域主要分布于位于微山湖西畔的魚臺縣境內,以其優良的品質,被譽為魚臺縣的土特產,乃至山東省的土特產之一。
魚臺大米粒大均勻,晶瑩透亮,潔白如玉,富含蛋白質、粗脂肪、賴氨酸、高鈣、鐵與維生素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蒸煮質量佳,氣味清香,飯粒完整,柔軟爽滑,冷后不硬,剩飯溫食后仍保持原有風味。
魚臺大米外觀呈淡青色,米粒橢圓形,大小均勻,呈玻璃質透明,出糙率85%,精米率74%,整精米率71%,堊白粒率≤15%,堊白度≤3%。
蛋白質含量7%至10%,膠稠度≥65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至20%,食味分值≥70分。蒸煮時有大米特有的清香味,米飯粘著有油光,口感軟綿有彈性,適口性極佳。
魚臺大米,入脾、胃、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滋陰潤肺、除煩渴的作用。《黃帝內經》中記述大米具有潤肺養生的功效,對于因肺陰虧虛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用大米煮粥服用。《洗米詩》曾贊曰:“碎玉翻入青瓦缽,泉清幾度釀酒濁。老君爐里日月白,天下爭換此物多。”
大約六七千年前,魚臺縣就有東夷太昊部族聚居。據魚臺縣文物部門從棲霞堌堆遺址出土的文物考證,棲霞堌堆遺址屬于龍山文化,從固堆頂兩丈四以下為灰褐土、深灰色、紅燒土,出土文物有穿孔石斧、石鐮,穿孔蚌刀、蚌鐮等磨光過的農業工具,到商周時期出土的精美陪葬品,說明當時的農業、畜牧業已達到一個新水平。
魚臺縣種植水稻有著悠久的歷史。據《魚臺縣志·風土》記載,唐虞時期,魚臺縣屬豫州,“其谷宜稻麥”,“谷之品有黍、稷、麥、菽、稻、梁秫、芝麻”。
在當地挖掘的漢墓中,就曾發現先民種植的稻谷,說明魚臺縣至少在漢代就已開始種植水稻。
明清時期,魚臺縣就有種植水稻列為貢賦的記載。清康熙《魚臺縣志·賦役志》載明季舊款:“又兌軍攢運米一千一百石,外加耗二百七十五石……”在文廟祭祀孔子等先賢時,普遍用“稻”作為祭祀品的記錄,這說明在明清時代,魚臺大米在全國已具有了知名度。
魚臺縣常年水稻種植面積35萬畝左右,平均年總產量21.7萬噸,其中綠色水稻種植面積達6萬畝。
新中國成立后,魚臺在治水同時,水稻種植從未間斷,但面積不大、成功較少。到2017年,魚臺全縣9個鎮街建設了18處1.7萬余畝的綠色稻米產業示范園,畝均產量650公斤,稻谷總產達11000余噸,可加工大米成品7000余噸。
2017年12月16日,國內外知名的12個稻米品種依次接受來自全國稻米研發、生產等領域的17位專家的現場品鑒,魚臺大米綜合得分87.357分,獲得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