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上,科學界正在進行類腦研究,類腦研究和腦科學研究互相促進,對發展人工智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作為人工智能系統的設計和開發人員,了解腦科學和心理學知識,對人工智能的算法改進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同時,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超級人工智能必將形成自己的心理系統,我們不妨稱之為智能機心理學,或者稱為AI心理學。阿西莫夫的預言離我們越來越近[2]。
為了讓人工智能的從業人員能夠更好地在工業上改進系統,開發更強大的人工智能產品,我在這里寫下這些文字,介紹心理學的知識,希望對大家理解人工智能,預測人工智能的發展前景有所幫助。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科學,一般可以分為基礎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
基礎心理學總結人的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著重于建立基本的理論體系,并對基本規律進行探討,形成了許多領域:從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角度進行研究,形成了動物心理學和比較心理學;從人類個體心理的發生和發展的角度進行研究,形成了發展心理學,其中包括兒童發展心理學、老年心理學等;從社會對心理發展的制約和影響這個角度進行研究,形成了社會心理學;對心理現象的神經現象進行研究,形成了生理心理學;概括心理學研究方法,形成心理學研究方法和實驗心理學;等等。
應用心理學主要是把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運用于解決人類實踐活動中的問題,以提高人們的工作水平,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應用心理學也有大量的分支,如:服務于教育的教育心理學;服務于管理的人力資源管理心理學;服務于人類心理健康的臨床心理學(包括心理衛生、心理健康、變態心理學、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等)。此外,還有工程心理學、環境心理學、體育運動心理學、司法心理學、航空航天心理學、文藝心理學、心理測驗學等。
基礎心理學的內容可以分為四個方面:(1)認知,(2)情緒、情感和意志,(3)需要和動機,(4)能力和人格。[3]
認知也叫認識,是指人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或者說是對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的外界事物進行信息加工的工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心理現象。
情緒和情感是伴隨認知和意志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度和體驗。這種態度和體驗是以人的需要為中介的,當外界事物正好滿足人的需要時,就產生愉快的體驗,否則產生消極的體驗。意志是人思維決策見之于行動的心理過程,表現了心理對行為的支配。
需要是人的心理活動的內部推動力量,以欲望、要求的形式表現,它反映的是人體內部的不平衡狀態。當人們意識到某種需要的時候,這種需要就轉化成了推動人從事某種活動,并朝向一定目標前進的內部動力,即動機。
能力是順利、有效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心理條件。人格則是由氣質和性格組成的:氣質是心理活動動力特征的總和,即表現在心理活動速度、強度和穩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性格是表現在人對事物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適應的行為方式商的人格特征。
認知、情緒和情感、意志活動,這三類心理現象稱為心理過程,它們都要經歷發生、發展和結束的不同階段。
每個人的心理過程都不一樣,都有自己的特點,所有這些特點構成了他自己的心理特性。需要和動機反映了他心理活動的動力,能力說明了他對某種活動的適宜性,氣質和性格表現了他的人格特征[2]。
在人工智能領域,我們發現我們現在的人工智能,很多情況下是人教給它需要和動機,每個人工智能所適合解決的只是一類問題,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這不是真正的智能。
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有一種叫做圖靈測試的方法,用于測試人工智能的水平。這種方法是由現代計算機之父阿蘭·圖靈(Alan Turing)在1952年提出的。目前通過圖靈測試的超級計算機,還不能說明它真正實現了人類級別的智能,只是 一種高級的機器智能。只有能夠產生本源性的需要和動機的機器智能,才可以稱為真正的人工智能,而這種人工智能,一定會脫離人類控制,因為它們會產生自身的需要和動機,剩下的,是它們能力問題。真正的人工智能,可以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具有積極改造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