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科舉從開創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后一屆科舉考試結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經歷一千二百余年。科舉制度的主要考試都是定期的舉行的,唐朝科舉與宋初科舉每年舉行一次,宋太宗時期改為每一年或二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為每三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
明清時代的科舉成為一個層次、等級、條規、名目繁多苛嚴的龐大體系。明清科舉有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級,其中往往又分層次。
童試:明清最初級的地方縣、府考試,通過縣、府兩次考試者,稱為童生。
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的考試,因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名。錄取者為生員,俗稱秀才。
鄉試:在各省省城舉行,中試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
會試: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錄取者稱為進士,進士分為三甲。一甲三人,頭名稱狀元、次名稱榜眼、三名稱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狀元之最: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
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狀元劉春霖。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癸丑三年(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年)女科狀元傅善祥。
歷代狀元中,最年輕的狀元是唐大中五年狀元莫宣卿,高中時僅17歲。
歷代狀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一直考到70多歲,才因一偶然機會毛遂自薦,成了狀元。
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是唐會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狀元鄭顥。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郭子儀。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癸亥科狀元李遵頊。
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是唐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狀元崔元翰。
歷代狀元中,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狀元洪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