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應” 作者:青楓小筑
一天下午,我走進一家文具店,為我的孩子買一些學習用品。
店主很熱情地詢問我要買什么,并引導我走到對應的貨柜。只是我沒有料到店主是個傾訴愿望特別強的人。就在我挑選時,她便打開了話匣子,和我說起了開店的苦衷:昨天到今天,你是我等到的第一個客人。唉,這店可把我害苦了,賺不到錢還要守著它,也不知道啥時是個頭?
我是第一次到這個店里來買文具,自然也就不知道店里的生意情況及店主的委屈。今天看到店主臉上焦慮的神色,我可以想象得到她為這個店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又為這個店的營收不佳狀況自責了很多次。
盡管我很同情她的遭遇,可我又能做些什么呢?在默默地聽完她的又一些訴苦后,我付好錢,就離開了這家店。在離店不遠處,我回望了一下她家的店面,暗自想著,以后需要買文具了,就到她家來吧。畢竟,我也沒有什么其他可以幫助她的途徑了。
一個星期之后,我又去那家店里為孩子買三個練習本。店主看到我,依然是很熱情的。而且,她還記得我,并能清晰地說出我上一次來她店里買文具的時間。或許真的以為和我熟悉了,或許是她已習慣了向來她店里的人訴苦,就在我選練習本的時候,她又說起了她的店:生意難做,很多人都在網上買東西,都不到實體店來了,國家一直說要支持實體經濟,我咋就沒有得到這政策的好處呢?
我沒有接她說的話,因為確實不知道說什么為好。然而,心里的想法和上次比起來,立即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后我再不來買文具了。不是她家的文具不好,而是無法接受店主因為生意的原因對著一個陌生的來人,不停地訴說心頭的苦楚。
后來,我和我的兩個朋友說起我在這家店的購物感受,他們竟然異口同聲地對我說,店主同樣在他們跟前多次抱怨過生意的難做。這使起初對店主抱有同情心的兩人,也很快決定不來購物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我再次路過那個文具店,發現卷簾門右側的外墻上已經貼了“旺鋪招租”的A4紙,紙上還有聯系方式。看來,店主的生意真的做不下去了。
回想起店主,我的腦海里出現的,既有她熱情的臉龐,又有她焦慮的神情。開一家文具店,投入不會少,店主自然是希望能夠把這生意做好,并盡快地回籠本錢的。可是,店主經常性的訴苦卻在把本已不夠好的生意往更不好的方向推進。更不好的是,她并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的不妥。
由著與這個店主打交道的經歷,我想起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記錄的他親身經歷的一件事。
有一次,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演講。剛開始,他覺得牧師講得讓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就有些不耐煩了,于是他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于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
馬克·吐溫從起初很愿意捐錢到最后決定一分錢不捐,其原因在于牧師的演講時長超出了他的忍耐限度,讓他感覺到了不舒適,以致覺得沒有必要再為這樣不愉快的情緒體驗付出金錢上的代價。當然,通過這段文字,我們還可以看到,馬克·吐溫的捐款意愿是慢慢降低的。倘若牧師的演講適可而止,又恰好符合了他的心理預期和忍耐力,那么他多少肯定會捐出一些錢的。
文具店的老板如同這演講中的牧師。起初,她的訴說激起了別人的同情心,使得別人愿意幫助她。可是,她光顧著表達自己了,完全沒有考慮到她充滿抱怨情緒的表達會給她的顧客帶去不適。且這不適讓他們迅速地調整策略:為了不再聽你抱怨,不再引起我的不舒適感,我以后就不來你家的店買東西了。因為我們來你的店是買東西的,而不是聽你訴苦的。
在心理學上,這種刺激過多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現象,被稱為“超限效應”。它提醒我們,在進行言語表達時,除了說清楚來龍去脈,最好還要做到簡潔有力,且能給他人帶去正向的情緒感受。否則,就會像文具店的店主一樣,盡管逞了一時口舌之快,卻把原本可以成為自己老客戶的顧客給“攆”走了,這多得不償失啊!
摘自 《心理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