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與默 作者:淵默
人該好言,還是該寡言,這個問題真不好說。我是個寡言的人,尊崇道家的“大辯若訥”的思想。莊子說得更明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莊子還說過:“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這都表明,道家以“人該好言,還是該寡言,這個問題真不好說。我是個寡言的人,尊崇道家的“大辯若訥”的思想。莊子說得更明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莊子還說過:“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這都表明,道家以“無言”為宗。“沉默是金”這句話,可以在道家找到其源頭,雖然這句話是一個叫托馬斯·卡萊爾的蘇格蘭人說的。
近日重讀《荀子》,發現荀子的觀點,和道家迥異。他說:“君子必辯。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為甚焉。是以小人辯言險,而君子辯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則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辯不若其吶也;言而仁之中也,則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故仁言大矣。”在荀子看來,是好言好,還是寡言好,沒有一定之規,關鍵看言是否合乎“仁之中”。“仁之中”是什么?也就是儒家所謂“致中和”吧。
“致中和”是個抽象的概念,不大好理解,所以荀子將辯者分為小人之辯者、士君子之辯者、圣人之辯者這樣三等,來對“致中和”的儒家思想加以發揮。他先解釋“圣人之辯者”,是“不先慮,不早謀,發之而當,成文而類,居錯遷徙,應變不窮”。這種“辯”,形式上是“隨機應變”,恰若阪上走丸,自然而然,不露痕跡,的確是最高妙的一種境界。就內容而言,“發之而當,成文而類”,自然是符合“仁之中”的思想,而且可以作為后世取法的對象,有點像法庭審判中的判例。
“士君子之辯者”是這樣的:“先慮之,早謀之,斯須之言而足聽,文而致實,博而黨正。”就形式而言,這類辯者就像參加辯論賽,事先要做足功課,譬如收集材料、整理思想什么的,所以是有痕跡可尋的。“圣人之辯者”純任天機,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士君子之辯者”則比較強調“預則立”,不打無準備之仗,智識上自然趕不上前者,但態度是可取的。就內容而言,這類辯者雖然滔滔不絕,旁征博引,但不是夸夸其談,而是言必有據,言必有矩。這個“矩”,還是荀子所謂“仁之中”,“致中和”的理念。
最后看“小人之辯者”:“聽其言則辭辯而無統,用其身則多詐而無功,上不足以順明王,下不足以和齊百姓,然而口舌之均,噡唯則節……”荀子認為這樣的辯者是“奸人之雄,圣王起,所以先誅也”。荀子之所以痛恨這樣的辯者,是因為他們徒然逞口舌之辯,完全遠離“仁之中”的儒家傳統,巧舌如簧,以奸詐之言欺騙人民,妖言惑眾,淆亂視聽,這也就
是孔子所謂“巧言令色鮮矣仁”。
說到這里,我們就清楚了,按照荀子的觀點,若辯以“險詐”為宗,則辯不如默;若辯以“仁厚”為柢,則默不如辯。就這個意義言,“君子必辯”,是因為君子做到了辯則“仁之中”。
就時風而言,大家自然是喜歡會說話的人,不會說話如我輩,自然是被人看不起的。但話又說回來,時風中有個問題,就是大家喜歡的那些會說話的人,他說的話,是否真的如荀子所言,達到“仁之中”呢?這又要打個問號了。事實上,我發現,我們很多人喜歡的所謂能言善辯的人,其實恰恰正是荀子所深惡痛絕的“小人之辯者”。這樣的人,舌頭上像抹了油或者蜂蜜,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投其所好,花言巧語,把人哄得團團轉,但私下里,也許正如俗語言,“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父親生前,看我舌頭鈍,沉默寡言,常常教導我,還是要學得油嘴滑舌一些,不然大家不會喜歡你。但如今我已人到中年,依然故我。看到荀子對辯者的分類,我感到很親切,于我心有戚戚焉。一個人言而不能做到“仁之中”,那就真是“辯不如訥”了。
自己不善言辭,所以更親近道家。私下里,覺得道家寡言,還是因為底氣足。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實在是因為天地無須言。天地的美,就擺在那里,言還是不言,那美都是磅礴的,言反而顯得多余。所以我個人感覺,道家省言,實在是因為道家人格真的很實。“圣人被褐懷玉”,因為懷藏著美玉,即使披著粗麻布,那光彩也是掩藏不住的。在道家看來,“能言善辯”,更像是虎豹身上的花紋,美則美矣,但似乎有點華而不實,甚至是招禍的根源。莊子不說“虎豹之文來畋”嗎?
自然,不能因為自己不善言辭,就否定言辭的價值。荀子對“辯者”的分析,很值得我們后人學習。荀子說:“法先王,順禮義,黨學者,然而不好言,不樂言,則必非誠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故君子必辯。”當說的時候,一定要說,而且要說得好,說得漂亮。說不是為一己之私,說不是要險詐欺人。說就說得光明正大,說就說得無懈可擊。“發之而當,成文而類”,是說的最高境界。這個境界用三個字概括,則是“仁之中”。說能達到“仁之中”,那一定是善言,是美言。老子說“善言不美,美言不善”,但事實上,能達到“仁之中”的言,則應該兼有“善”與“美”的特質。
愿每個人言則達到“仁之中”,為善言,為美言。言為心聲,心美了,善了,言則跟著美了,善了。荀子講語言美,實則在說心靈美。在荀子看來,一個心靈美的人,一定要用言語把心靈之美傳遞出來,以感染更多的人,這不正是我這個教師每天在做的事情嗎?但我還是不得已補上一句,若是您滿嘴跑火車,胡言亂語,乃至污言穢語滿天飛,則不如把嘴巴閉上,讓我們大家,耳根清凈些為妙。
摘自《思維與智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