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瑟》是一首充滿哀婉之情的詩歌,詩的主旨,歷來眾說紛紜,愛情說、悼亡說、自傷身世說、政治寓意說等等,不管哪種說法其中表達出的傷感之情不言而喻。詩中諸多典故也使情感的表達愈發凄迷,讓人有一種想要細細品讀的欲望,而詩中的意境則更為唯美。
初讀這首詩,為詩中所描述的意象的悵然纏綿而垂淚,再讀仿佛進入一個渺茫的境界,如夢如煙。“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整首詩讀起來余味雋永,意蘊悠長,低吟到最后,獨自沉吟悵惘,如醉如癡,也許這就是詩的魅力所在,無意于表現,卻又在無意中渲染出讓人沉迷的境界。詩的首聯抒發了詩人年邁的悲涼之感,對華年身世的傷感和華年時光留戀的感嘆。“無端”二字,既有其慨怨之意,又給人以深幽之感。《史記.封禪書》中寫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基于此典把李商隱自憐之意,悲怨之情揭示得淋漓盡致。
詩中“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幾個神話故事和一連串的夢幻詞語把讀者引入了一個縹緲虛幻的境界。傳奇的人物、美麗的蟲鳥、動人的故事,以及“夢”、“迷”、“淚”、“煙”等詞語的運用,幻化成了一個令人著迷而又戚戚的光怪陸離的世界,讓人久久流連。然而在此留戀之時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又驀然間點破了這個夢幻境界,把人拉回現實,這是何等的傷心與痛苦,但又是何等的美麗!
《錦瑟》是詩人痛苦之后的沉淀。李商隱的一生郁郁不得志,面對仕途、愛情、名利總是在糾結中難于取舍,而性格又軟弱不爭,有才而無處施展,于是總是在迷茫、矛盾、痛苦中徘徊,所以詩給人的感受總是迷惑不清的,但他的詩總是能夠讓我們隱約地體會到美的凄涼,盡管這種美是朦朧的,苦澀的,但卻是令人震撼的,神往的。追溯往昔,文人才子受封建禮教的禁錮,這與之渴望追求幸福和自由的心情是相違背的,對于感情豐富的詩人來講表現出了“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無奈。
《錦瑟》是一曲華美的樂章,在詩中我們能深切地體會到詩人刻骨銘心的痛苦,這種苦痛用華麗的語言表達出來,觸動著我們內心深處的敏感,撥動著我們脆弱的靈魂,讓人愈發的悲涼,而痛苦又讓詩如此的美麗。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