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大多數有高血壓”,這話是不錯的。一些老年人便因此以為:就像頭發白了、臉上有了皺紋一樣,老年人血壓高些無妨。甚至許多年前老年人高血壓診斷的標準便是:收縮壓為“90加年齡(毫米汞柱)”,80歲的老人若收縮壓不高于(80加90)170毫米汞柱便沒事。
不過,實踐的結果卻不如人愿,老年人血壓高于140/90毫米汞柱的、與年輕人一樣心腦血管病的并發癥如心肌梗死、腦卒中(中風)等的發病率隨之增高。于是世界各國重新修訂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不論年長、年幼一律以140/90毫米汞柱為準,收縮壓、舒張壓皆高于此的或是僅一項增高的,皆應診斷為高血壓病。去年美國甚至將這一標準改為130/80毫米汞柱,而且并不將老年人視為例外,認為盡早開始控制高血壓將有利于減少心腦血管病的并發癥。不過我國學者對此并未認同,根據我國的國情,認為血壓達到130/80毫米汞柱者應強調低脂、低鹽飲食,控制體重,減輕精神壓力等,而暫未改動這一診斷標準。
不過話又說回來,老年人也確有老年人的特點,為規范對老年高血壓的治療,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等單位組織編寫了《中國老年高血壓管理指南2019》的文件,并已正式發布。
這個《指南》明確老年高血壓的診斷標準與一般人群相同,為140/90毫米汞柱,指出老年高血壓者降壓治療是十分必要的。指南表明年齡在65~79歲的高血壓患者血壓大于或等于140/90毫米汞柱時在注意改善生活行為的同時可以開始降壓治療,若血壓大于或等于150/90毫米汞柱時則應立即開始降壓治療,將血壓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
80歲以上的老人應先評價其有無衰弱(指在非刻意減肥的情況下一年內體重下降5%以上或有跌倒風險者)的情況,若無衰弱表現者當血壓在大于或等于150/90毫米汞柱時應開始降壓治療,如能耐受可將血壓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若表現有衰弱現象者,則當其血壓大于或等于160/90毫米汞柱時亦應給予降壓治療,降壓之目標可以收縮壓低于150毫米汞柱為準,但最好不低于130毫米汞柱,以免產生腦血供不足或跌倒等情況。
《指南》對老年人降壓應達到的目標值有較為詳細的描述:一般皆應達到低于140/90毫米汞柱,對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及糖尿病者最好能達到130/80毫米汞柱,既往有缺血性卒中史的高齡患者降壓目標為低于150/90毫米汞柱。
《指南》還提出老年高血壓者的藥物治療宜從小劑量開始,如療效欠佳可以采用兩種或三種低劑量藥物聯合治療,宜采用長效藥物以控制夜間和清晨的血壓高峰。
總之這個《指南》表明:老年高血壓的診斷標準與其他人群并無兩樣。診斷確立后也應注意生活行為的改善并適時開始降壓治療,一般也應將血壓降至正常范圍以內。唯對于80歲以上的高齡,尤其是衰弱的高齡老人降壓治療的起點可略提高,而降壓的目標值亦可略為寬松一些。原則性和靈活性在這個《指南》中都有了體現。(楊秉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