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健康自有生命健康的科學需求,不是像現在的人們對生命健康的短視、盲目和無知,導致許多 行為都與人的生命健康科學需求相違背。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讓人的生命健康科學需求獲得滿足,而地球資源也完全可以滿足人的生命健康科學需求,這也 是解決地球資源稀缺的唯一途徑。因而,人類未來可能將發生如下轉變:
一、從欲望型經濟向生命質量型經濟轉變。過往的人類經濟發展是欲望鼓勵型的發展,一切為了滿足人的欲望。人類未來的經濟是生命質量型經濟,資源將以生命健康的科學需求為依據進行配置,經濟發展是以滿足人的生命健康科學需求的發展,從而實現人的自然權力的完全滿足。
二、從為別人生產消費品向為自己生產消費品轉變。自商品經濟出現以來,消費品都是為別人生產。未來的人類社會的每個人都是自己生產自己消費,不再讓別人來為自己生產消費品,生產者與消費者合二為一,每個人既是消費者又資本家。
三、從創造財富向創造快樂轉變。人類過往的經濟發展目標是創造財富,富有與貧窮共存,甚至貧富兩極分化。未來的人類社會則是以創造快樂為目標,財富隨著交換行為的消失而消失,實現了一切行為的快樂化,沒有非快樂行為的產生,“痛苦”告別人類社會。
四、從現場生產向搖控生產轉變。現在人類社會的生產都是集中在現場操控機器設備進行生產,有廠房,有車間,有辦公室,有設施。未來人類將通過網絡進行搖控生產,中國人可以通過網絡搖控萬里之遙的非洲生產設備來為自己生產消費品。
五、從規模化生產向個性化生產轉變。人類一直在追求規模化生產,滿足社會需求,每一種產品都形成了規模化生產的周期。未來人類將全部是個性化生產,每個人根據自己生命健康的科學需求來進行生產消費品。這樣,才能滿足各自生命健康不同的科學需求。
六、從職業化生產向興趣化生產轉變。現在人類的全部生產活動都是以人的職業化為條件進行,職業化程度越高,生產活動的質量就越高。人類未來的經濟活動的職業化將全部消失,人都是憑自己的興趣進行生產,同時可以進行各種各類的生產活動。
七、從有師教育向無師教育轉變。人類的教育歷來都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通過教師來傳授知識。未來人類社會將是無師教育,教育全部實現夢幻化,以夢幻的方式實現教育目標。
八、從軌道交通向管道交通轉變。當今,大規模的交通運輸工具是鐵路交通,雖然出現了高鐵速度,但仍然無法滿足社會需求。人類未來社會的交通將是真空管道交通,速度極快,安全可靠。
九、從以家庭為細胞的社會向以網絡終端為細胞的社會轉變。現在的人類社會的細胞單位是家庭,而家庭又是以婚姻為紐帶而形成。未來的人類社會細胞不再是家庭,而是網絡終端,婚姻、家庭因此而消失。
十、從固定化居住向移動化居住轉變。人類過去的居住都是固定化,即便是游牧民族的居住也是相對固定的,起碼是固定在某一地域。而人類未來的居住則全部移動化,全球范圍內移動,人類進入后游牧化時代。
十一、從有政府向無政府轉變。過去,人類社會無論是獨裁統治還是民主統治,無論精英治國還是公民治國,都委托政府來管理公共事務。由于網絡的高度發達,未來的人類社會,政府將消失,一切公共事項全部以全民公決的方式進行管理。
十二、從盲目飲食向數字化飲食轉變。過去,人類對生命認識局限,飲食一直處于盲目的狀態,飲食更多的是滿足于充饑。未來人類社會由于全面系統地掌握了生命健康的科學需求,并按照這種需求將飲食進行數字化處理,滿足生命健康的科學需求。人不再因疾病而死亡,而是生命的自然終結。
十三、從自然環境向配置環境轉變。人類社會一直在追求保護和觀賞自然環境,享受天然環境帶來的一切。未來人類社會將根據人的生命健康科學需求對環境資源進行科學配置,人需要什么樣的水,需要什么樣的造氧環境和空氣,需要什么的土地等,都根據生命健康科學需求進行組合與配置。
當然,人類未來可能發生的轉變遠不止于此。面對想象中的未來可能發生的這些轉變,或許,有人 會說這是烏托邦式的救贖狂想;或許,也有人會說這是胡編亂造;或許,還有人會說這是對未來的淫意。無論想象的未來如何,畢竟是美好,凡美好的東西,我們都 不應該拒絕,而應該一起去暢想未來,塑造好現在,因為人類社會的現在與未來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當人類面臨災難時,新的未來便已經開始。
(此文來自即將出版的由文顯堂所著《 帶著野心闖未來》的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