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友發帖,稱遇到了超級搗亂的“熊孩子”:表姐家來了親戚的小孩,毀壞了幾萬元的擺件。孩子的父母還以“孩子太小不懂事”為理由敷衍,斥責表姐小氣。
“熊孩子”源自北方方言,意指那些非常調皮,破壞力特別強的小孩。前不久,社會調查中心對58179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5.1%的受訪者感覺身邊常見“耍熊”的孩子,84.9%的受訪者直言,為“耍熊”的孩子而頭疼過。
“熊孩子”頻頻出沒
大人們傷透腦筋
“有一次中午酒店來了一家人帶著兩個四五歲左右的小朋友來吃飯,一男一女,一頓飯下來,兩個孩子翻沙發,開關大堂的電燈,到處扔菜,把座椅全搞臟了。期間,兩個孩子還不停地比賽大叫,其他客人根本無法安心吃飯。”在漢口一家餐廳工作的蔡女士談起這兩個孩子仍心有余悸。
百步亭居的李女士遭遇的“熊孩子”是親戚的小男孩,孩子8歲,從上午10點多就開始翻自己家里的抽屜,把所有的書籍和衣服全丟在了地上,還摔壞了一部分擺設,偷拿了自己錢包里的50元錢。
在漢口江灘工作的童女士在商場電梯里,遇到兩個拿冰淇淋互相打鬧的孩子,冰淇淋蹭到了其他乘客的身上,孩子的父母當時也非常尷尬。“這樣的孩子你不管他,他會一直鬧,你一管教他,他會哭鬧得讓所有人恨不得耳朵聾了更好。”童女士說。
過分溺愛疏于管教
都易培養出“熊孩子”
不過,把調皮的孩子都劃為“熊孩子”,也有些冤枉。育才小學家長盧女士認為,四五歲左右的孩子,調皮好動是他們的天性,喜歡動手搞破壞也算是正常行為,不應將其定義為錯誤。
武漢關小學德育主任萬琦認為,家長和社會都應該寬容孩子的錯誤,尋找其背后的原因。“‘熊孩子’背后還有不負責任的‘熊家長’,他們錯誤的教育方法才影響了孩子。我所帶的班上有個孩子,父母有嚴重的重男輕女觀念,4個孩子中,唯獨對這個男孩子溺愛得不得了,結果孩子根本不會考慮其他同學的感受,經常弄傷別的孩子,跟父母溝通,效果有限。”
在漢口一所小學讀書的學生小輝(化名)就是普遍意義上的“熊孩子”。小輝的爸爸說,只要大人不注意,小輝就會把家里的洗發水、醬油等全部拔掉蓋子,把里面的液體灑得到處都是。但小輝的班主任除了批評孩子,更多的是批評家長,因為父母很少有時間管孩子,一旦孩子犯錯了,直接打孩子一頓,很少講道理。
不少讀者眼中,身邊許多家長對孩子的行為視而不見,無論孩子做了什么錯事,連輕微的斥責都很少有,一旦出現問題,反而以“小孩子不懂事”為借口極力開脫。
孩子第一次“耍熊”
家長就應當制止
遇到“熊孩子”怎么辦?武昌中山社區的李先生說,家里兩個小表弟特別調皮,但只要他在家,小朋友就很乖。“我們經常比賽跳操,做運動,把他們多余的精力消耗了,就不會搞破壞了。”
育才小學家長張女士說,遇到鬧騰的孩子,會把他們帶到游樂場、兒童樂園等地,只要保證孩子在視線范圍內,基本上就不存在搞破壞的可能性了。
萬琦說,學校一個學生經常闖禍,家長和學校溝通后,把孩子從學校帶走,“剝奪”了他一個星期上學的機會。一周時間,這個孩子困在家里哪里都不能去,當他再次返回學校時,頓時覺得讀書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很少再闖禍了。萬琦認為,雖然這位家長的做法不一定值得效仿,但起碼說明,家長對待調皮的孩子必須有原則。當孩子第一次犯錯的時候,就應當立刻制止,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痛苦,這比事后無數次的說教都要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