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常春藤:專注西方教育素材和方法的移動交流平臺,加patengzu1申請常春藤會員資格
點擊上面小標題↑[少年常春藤]可直接關注
===============================
根據一項“青少年與家庭”的調查報告顯示,在管教子女時,有84.6%的父母贊成“男孩應該有男孩的行為,女孩應該有女孩的舉止”的教育方式,換言之,這種把男女性別功能明顯區分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的存在于許多父母腦海中。
事實上,這樣刻意的讓孩子男女有別,會抑制孩子的自然成長,抹煞了孩子的天性和本能。因為在興趣和能力方面,是不存在性別差異的。少年常春藤有兩點提議供父母們討論。
微信通訊錄搜索微信號patengzu1申請加入最具國際視野微信育兒群,通過審核即可獲贈國際大獎小說或文摘精選一本。
雪兒從小在鄉下的外婆家生活,經常是一個人在田里面自由地奔跑嬉戲,沒有人來約束她的行為舉止。這樣的童年,雪兒感到很快樂、很自由。
到了上初中的年齡時,雪兒回到了都市里和爸爸媽媽一起住,感到百般的不適應。因為,媽媽總是教育雪兒要有個女孩的樣子,不要隨便嘻嘻哈哈的、做事大大咧咧的。
雪兒吃飯的時候,要是大聲說笑,媽媽就會皺著眉頭說:“女孩子,吃飯時不要大聲說話,這樣不好!”雪兒要是和隔壁鄰居的男孩一起玩打仗的游戲時,媽媽也會阻止:“怎么這樣,一個女孩就要有女孩的樣子,怎么老是和男孩一樣?”所以,雪兒覺得自己完全失去了自我,必須得按照媽媽的“指示”,做一個“窈窕淑女”。
雪兒經常感嘆,這樣的生活究竟要持續多久呀?
一次,雪兒班上要辦“野外生存”露營,她很想參加。但回家和母親商量時,卻被一口回絕了:“什么?一個女孩,怎么想要玩男孩的東西,那多危險呀?”
雪兒爭辯道:“誰說是男孩玩的了,就算是,女孩為什么不能玩?”
媽媽由不得雪兒辯解,大聲說道:“就是不可以,女孩就要有女孩的樣子。”
上面的故事情節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很普遍的。根據一項“青少年與家庭”的調查報告顯示,在管教子女時,有八四·六%的父母贊成“男孩應該有男孩的行為,女孩應該有女孩的舉止”的教育方式,換言之,這種把男女性別功能明顯區分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的存在于許多父母腦海中。
事實上,這樣刻意的讓孩子男女有別,會抑制孩子的自然成長,抹煞了孩子的天性和本能。因為在興趣和能力方面,是不存在性別差異的。
有位教育學者說過:“男性是由五十一%的男性精神和四十九%的女性精神所組合而成的。”女性的組成百分比例則相反。也就是說男女在精神上的差異是相當微小的,也因此男女才能得以相互了解彼此的心意。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不要刻意強調性別的差異,讓男孩女孩一起玩,會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讓孩子自由的展現個性,才是比較正確的教育方式。以下是少年常春藤建議:
一 在現實生活中,不妨忽略孩子的性別,不必刻意指出:什么是女孩做的,什么是男孩做的;女孩不應該像男孩一樣等等。讓孩子自由的發揮天性,這樣孩子的精神才能得到最好的放松和舒展。
二 在生活中有些地方,的確是男女有別的。父母對此要加以有效的指導,讓孩子自然體會到男女的差異,這對于孩子正確認識異性,形成正確的異性觀,很有幫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