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2014年春某報的一個約稿。)
心境:月夜
輕輕推開窗
推開夜
悄無聲息
接滿一盞月光
無須太大的動作
這月光,波動著
可以小酌
可以淺唱
可以潑墨
可以熬藥
也可以喚出筍尖
打探人間冷暖
如何從心里穿過
是夜
你非你
我非我
枯坐成滴露開花
哪一朵
正好將我淹沒
制成琥珀
張潔簡評:
閱讀的功效之一在于使塵世浮躁的內心歸于安寧;安寧,有助于抵達開悟之境。讀這首《月夜:心境》,正是如此。
這首詩分為三節。第一節的核心字眼是“月”“夜”,正好入題。我不說“點題”而說“入題”,因為好詩人總是善于變客體靜態的描述為主體動態的切入。推開夜,接滿一盞月光。
這一盞月光,是酒,是墨,是藥,還是音符?詩人說它“可以小酌/可以淺唱/可以潑墨/可以熬藥”。這一連串的比喻,精致,巧妙,唯美,動態中蘊蓄著美玉無瑕的沉靜。這一節中,把酒臨風,小酌淺唱的境界,也許一般人也可以達到,而只有一個想象力非凡的詩人才可以繼而“潑墨”“熬藥”。更加出奇的是,他還要“喚出筍尖/打探人間冷暖/如何從心里穿過”。夜深人靜之時,獨對一窗明月,思古今,探人世,如掬清泉洗心。第二節表面看似以月光為主體,以排比的“可以”句,寫月光的功效,但潛在的主角卻是邀月入室的詩人。是詩人不動聲色的內心波動,是詩人掬泉洗心的圣潔儀式。
這首詩的節奏自然得如同呼吸!第三節,既從詩意上深入和收束,又暗合了夜晚的加深。人間冷暖,得失悲歡,在這樣的月夜,統統都被洗凈。也只有干凈到通體透明如同琥珀,才配得上這樣美好寧靜的月夜。詩的結尾真是神來之筆。“琥珀”這一意象,喻旨豐沛。“滴露開花/哪一朵/正好將我淹沒/制成琥珀”,把今夜的美好——美好的月夜和美好的心境——一起封存!
草原之夜
人,睡在夜里
夜,睡在大地的懷抱里
大地,睡在草葉的夢里
草葉,睡在露珠的寵愛里
露珠,睡在牛羊的眼睛里
清晨,一滴鮮奶醒來
一半是血液
一半是草汁
奶香整整
釀造了一夜
張潔簡評:
古羅馬詩人、批評家賀拉斯極其推崇簡潔明快的詩風。他說:“簡潔明快而又不顯得俗氣稱得上完美詩風。”我覺得以此來形容曲近先生詩歌的風格,一點也不為過。語言簡潔明了,而又十分蘊藉,言有盡而意無窮,使人百讀不厭,每讀皆有所獲。
比如這首《草原之夜》。短短兩節十行,有景有情,有人有意,有趣有理,有宏觀有微觀,看似不動聲色,其實已經縱橫捭闔。
第一節直接寫草原之夜。一個“睡”字貫穿之。整個白日喧騰的草原都睡了,人,夜,大地,草葉,露珠,牛羊。但這個睡著的草原為何一點也未使讀者感覺到單調枯燥乏味?因為,這“睡”里有愛,這“睡”里充滿勃勃生機,這一片酣睡,襯托出草原的廣闊無際。還因為,詩人巧妙運用頂真手法,把草原上的一切緊密聯系起來。人,夜,大地,草葉,露珠,牛羊,他們是有機一體,互相依靠,密不可分。
第二節,寫“清晨”,也是間接寫“草原之夜”。“一滴鮮奶醒來”,是因為整整“釀造了一夜”。在這里,"鮮奶”是神來之筆。因為上節落腳在“牛羊”,也許粗心的讀者會簡單地把第二節的“鮮奶”僅僅理解為牛羊產奶或清晨草原人為牛羊擠奶的日常場景。當然,毫無疑問,作者表達了這個意思,并在本節第二行第三行強調:“一半是血液/一半是草汁”(魯迅先生有句名言: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血。)。牛羊是草原的中心,寫草原,自然應該寫牛羊。但好詩人永遠不會拘謹。好詩人總是善于擠出生活的那一滴鮮奶,并讓它香遍整個詩章。經過整整一夜的甜睡,在露珠下醒來的草原,不也是一滴鮮奶嗎?那么飽滿,那么新鮮,那么富裕,那么充滿希望!
漢字:玉
緊貼著王的腰身
所珍藏的寶貝
就那么一點點
強似四兩撥千斤
于是,王的
身價就不同凡響了
肌膚就細膩如脂了
色澤就流光溢彩了
圓潤了石魂
盡管它不是佩劍
也不是火器
卻一點抵萬金
不信試試
若摳下那么一點
王就身無分文
連江山也坐不穩
張潔簡評:
這是一首哲理詩。通過拆解分析漢字“玉”的構成,揭示歷史普遍現象之后蘊含的哲理。哲理之成詩,在于它具有形象性。他不是闡述,而是形象地揭示。漢字的形象,王的形象,玉和王之間的對比,使得哲理更容易被人接受,更深入人心,更能夠引發讀者的聯想與深思。
這首詩可以作為哲理詩的一個范本,因為它告訴我們:哲理詩如何做到形象,又如何做到含蓄,而含蓄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使詩的內涵更加豐富,讀者的參與更加多元積極。
這首詩最大的含蓄之處,就在于詩人沒有去確指王腰間那一點代表什么。首先,作為中國讀者來說,自然很容易聯想到帝王的玉璽。玉璽代表帝王的權柄,玉璽在握,則天下至尊,玉璽失去,則王位旁落,王將不王。其次,“它不是佩劍/也不是火器/卻一點抵萬金”,它與掌握者自身的能量大小沒有什么關系。那么,它可能僅僅只代表著血統,一點骨血就夠了。這樣的王不需要擁有太多,卻能一根杠桿撬動地球。擁有一點就擁有江山。沒有那一個點,即使你有渾身解數,又如之奈何!
以上兩點理解,均建立在對“王”的直觀解釋上,王,即封建帝王。但是我們的理解不要止步,繼續從王的引申義出發,由一個點與王的關系這個入口,進行詩意的探索,必定可以抵達另一個更加深刻的語意王國。
20140417,于桃花庵。
攝影原創: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