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以前
時間暗示了黑夜
黑夜又暗示了燈盞
一些角落被照耀
一些被遺忘
世界就在不同的方向光明
或者黑暗
而天亮以前,陰雨還暗示了大地
暗示了叢林
叢林里
那些發霉的蘑菇
墻壁,壩堤,陡立。
窗戶,房門,緊閉。還有
干枯的水井
焦萎的禾苗
堵塞的道路
這些又是誰暗示的?
又是誰暗示了那些
頻繁的荒草和石頭?
詩人簡介:李小洛,20世紀70年代初生于陜西安康。曾參加第二十二屆青春詩會、第六次全國青創會、就讀第七屆魯迅文學院高研班,獲第三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詩人獎提名、第四屆華文青年詩人獎、新世紀十佳女詩人,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度駐校詩人,中國作協會員;著有個人詩集《偏愛》、《我的三姐妹》等。
老詩人林莽說:“李小洛是新世紀以來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女詩人,她的創作銜接傳統,摒卻矯情,緣于生活、感悟生命,在當下詩壇具有相當的代表性。”的確,李小洛是一個優秀的中國女詩人,一個至情至性的女子。她的文字里面充盈著干凈、傷感、清澈、酸楚和善良。
讀李小洛的詩之前,在這里,我必須講到她安康畫家的身份了,安康人愛石藏石,和大部分安康人一樣,李小洛對石頭有著難以言說的愛和歸屬感。一位創作大師評論“她的石頭畫有一種自由,童真,笨拙共同構成的致命的大美,這非常難得。因為她讀懂了石頭,她知道石頭想說什么……””她的詩寫安康的石頭,評論界認為她的詩歌是“從哲學的峰巒噴涌而來以陜南安康為背景的“安康性”的寫作。
她的詩歌并非自戀,也不是優雅的“天鵝絨”,而是一種女性的人的叛逆和夢想。對生命的超越意志和直覺。她追求明澈的語境,想象力指向生命、自然,既現幽燭隱,又能恰當地保持類似于“天真”悖謬的奇詭性。
這首詩中有6個暗示,“時間暗示了黑夜/黑夜又暗示了燈盞”于是有一些角落被照耀,有一些被遺忘;“陰雨還暗示了大地/暗示了叢林”自然的暗示,生命的規律,淳樸易懂。可是枯井、焦苗、塞途……又是誰暗示的?這是人的世界,人的暗示,我不懂,復雜不想懂,我們讀著詩人寶貴的一份天真。
“又是誰暗示了那些/頻繁的荒草和石頭”漢江的石頭或許會給我們答案。海德格爾曾說:“詩人的天職是還鄉,還鄉使故土成為親近本源之處。”因為:“接近故鄉就是接近萬樂之源。”。惟有在故鄉才可親近本源,這乃是命中注定的。正因如此,那些被迫舍棄與本源的接近而離開故鄉的人,總是感到那么惆悵悔恨,那么的迷茫吧。
嘉賓自我簡介:我是李慈,來自廣州大學播音與主持專業,廣東省朗誦協會會員。我以為,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有人跑快了便喜,跑慢了則悲,我不愿這樣,我生來只為自己的路而跑。我喜歡去不同的地方走走看看,也喜歡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出門,喜歡自己一個人自由自在地生活。曾在深圳廣電實習過,拿過學校“我與黨共成長”朗誦比賽三等獎,省級比賽廣州大學校園主持人形象與氣質大賽二等獎和最佳臺風獎,主持過校園十佳歌手大賽,參與錄制廣州大學電話鈴聲,受邀主持武漢大學藝術節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