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專家 | 曾意榮
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膝關節學會組全國委員
廣東省醫師協會骨科分會關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三骨科主任醫師
不少老年人膝關節炎晚期,疼痛難耐,不得不進行手術,換上人工膝關節。膝關節炎在早中期,是可以很快緩解癥狀的。中老年人對膝蓋疼痛加以重視,并選擇合理的運動方式,是可以避免行膝關節置換術的。
越長壽,膝蓋越受傷
有研究顯示,六七十歲以后,膝關節炎的患病率為40%~50%;八十歲以上,骨關節炎的患病率高達80%。“只要活得夠長,就一定會得關節炎,只是輕重問題。”曾意榮表示。
毫不夸張地說,膝關節是“累病的”。人的膝關節由軟骨覆蓋著,因膝關節幾乎負擔著整個人的體重,磨損的機會大,軟骨被磨損掉了,便會得膝關節炎。人的年紀越大,即代表膝關節服務的時間越久,自然更容易出問題。
而肥胖者、關節有先天畸形者(如有O形腿、X形腿),膝關節比常人承受的壓力更大,關節會更早地勞損,出現問題。
曾意榮教授提醒中老年朋友注意,走路膝關節疼痛,尤其是上下樓時痛,這是膝關節退變的早期癥狀。
羅圈腿出現,手術時機到
曾意榮教授說,早期膝關節炎可以很快緩解。一旦發現膝蓋疼痛,別拿“腿腳不利索”不當回事,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一方面,要按醫囑服用軟骨素、非甾體抗炎藥等藥物,同時要避免磨損膝蓋的活動,還要注意局部保暖,用熱敷緩解疼痛。一般休息三個月到半年,癥狀可以很快緩解。
膝關節炎發展到中期時,膝蓋疼痛會加重,且更頻繁,吃藥無法改善時,可以考慮做關節注射等治療。
若膝關節炎發展到晚期,出現很嚴重的變形,發展到羅圈腿,疼痛無法行走,影響到生活質量,此時建議盡早做膝關節置換手術。
“毀膝”運動:爬山、爬樓梯
脆弱的膝關節,對運動很挑剔
“很多以前沒有爬山經驗的人,退休后天天爬山,有些人僅在半年后,關節就受不了了,開始出現疼痛癥狀。”曾意榮教授表示。
這是因為,爬山、爬樓梯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比平地行走大得多,磨損也就更厲害。
拿髕骨關節炎(膝關節疾病的一種)為例,有研究表明,平地行走時,髕骨關節面的壓力是體重的一半,而上下樓梯時,可達體重的3.3倍!
45歲之后,軟骨已經走下坡路了,即使沒有癥狀,膝關節實際已經出現退行性病變了。若此時突然開始高頻率地爬山爬樓,會直接導致關節疼痛或退化加快。
曾意榮教授建議,如果從前持續爬山鍛煉,繼續爬山問題不太大。最忌諱的是,中老年朋友突然高頻率爬山。已有關節疼痛癥狀的人,就不要爬山爬樓了,沒癥狀者還可以偶爾嘗試一下。
護膝運動:游泳、散步
曾意榮教授強調,老年人運動方式要改變,可以采用散步、游泳這些鍛煉方式。
游泳和適度的散步,既不會過度增加膝關節的負重能力,又能讓膝關節四周的肌肉和韌帶得到鍛煉。
但鍛煉前,得做好準備運動:輕緩地舒展膝關節,讓膝關節充分活動開以后再運動。還有不少中老年朋友愛打太極拳,但要注意,下蹲的位置不要太低。
走遠路時,要穿厚底而有彈性的軟底鞋,減少膝關節受的沖擊力。長時間坐著和站著時,也要經常變換姿勢,防止膝關節固定一種姿勢而壓力過大。
我們的膝關節就好比汽車的發動機,在發動前需要預熱,只有預熱好了才能確保發揮好功能。同理,膝關節也需要預熱,以確保我們每天的正常運作。具體應該怎么預熱呢? 請閱讀今天第三篇文章《每天2個小動作,讓你的膝蓋越用越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