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一般是指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制度或行為規范。它還有幾個兄弟,如“規矩”、“守則”、“條例”等。它們雖無法律般的強制性,有些規則雖不成文,但對人們的日常行為都有很強的約束性。
規則無所不在,學校有校規,工廠有廠規,各行業有行規。我國有句古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千真萬確!因此,作為社會成員一份子,每個人都必須遵守社會的各項規則,一個人是否守規則往往可以衡量他(她)的文明素質和品德修養。遺憾的是,這一點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甚至沒有意識到“規則意識”也應“從娃娃抓起”。
西方社會崇尚規則,他們在幼兒園、小學的“社會課”上就教孩子在哪些地方或場合要控制音量,垃圾不要隨手扔,上車、用餐需排隊,得了別人的幫助別忘了說聲“謝謝”......如此教化后,這些規則就融化在孩子的血液里,伴其一生。反觀我們的“小學生守則”:
l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
l 熱愛科學,努力學習,勤思好問,樂于探究;
l 遵守法律法規,增強法律意識
l 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生活習慣文明健康;l 熱愛集體,團結同學,相互幫助、關心他人;
l 積極參加勞動,勤儉樸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l 熱愛大自然,愛護生活環境;
l 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知錯就改,有責任心;
l ......
這些道理當然不錯,但多是“大而空”,有幾條讓小學生“可操作”呢?從這一點上看,我們的學校教育
就落了后。更嚴重的是,家庭教育也沒跟上。“小皇帝”在家唯我獨尊,眼里哪里有什么家規。現在沒有規矩的孩童不在少數,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主因。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要他們“熱愛集體,團結同學,相互幫助、關心他人”幾乎是空談,很多連“謝謝”也沒學會說。可社會又不能沒有規則,于是,我們城市的墻上就有“此處禁止大小便”、圖書館的墻上有“請勿大聲喧嘩”(“小聲喧嘩”可以嗎?)、銀行飯店等就有“禁止吸煙”、車站碼頭有“請自覺排隊”的“文明”標語。
一個令人尷尬的現實是,至少對六千多萬成年人,我們黨中央還要反復強調“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崇尚科學為榮”、“以團結互助為榮”、“以誠實守信為榮”、“以遵紀守法為榮”......足以證明,我們的小學教育失敗了。
其實,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一點也不難,只要我們成年人以身作則,讓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比任何說教都有效,孩子的模仿力“超乎你想象”!
守規則的孩子就是有“素質”的孩子。切莫以為“鋼琴十級”,“寫字八級”,能唱歌會跳舞就是“有素質”,他(她)唱歌寫字能超過李天一?
也許有人要問,這不是要我們的孩子“循規蹈矩”、“墨守陳規”嘛?非也!行為講規矩和思維創新根本不搭界的,誰也無法阻擋一個文明守紀的年輕人創造性地思考啊。
老家鄉下的老人沒多少文化,常念叨一句話,“桑樹要從小屈”(吳方言,念wo,去聲),意思是,等到桑樹長大了,想再修剪正形就難了。說的就是育人的道理啊。
我期待著有一天,社會里的每一個人,對規則都懷有一顆敬畏之心。那是個人素質提升的一小步,卻是社會文明發展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