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白散' 千里光40克,白鮮皮30克,白芷30克,苦參50克,蛇床子50克,地膚子50克,龍膽草50克,薄荷40克,金銀花60克,石菖蒲40克,大黃60克,蒼術30克,土茯苓50克。先將諸藥烘干,研成細末,分別包裝備用,每包100克。每次一包或半包,一日2次,用開水浸泡待水溫至40℃時,擦洗患處,每次20~30分鐘。
自擬方養血祛風湯加減組成:銀花10g,連翹10g,生地10g,丹皮10g,赤芍10g,當歸10g,制軍6g,荊芥10g,防風各10g,蟬衣6g,制首烏10g,女貞子10g,生甘草6g。臨床使用時,若陰血不足較甚,皮膚粗糙,抓之皮屑較多者,可加桑椹子10g,枸杞子10g,滋陰潤膚;倘風較盛,走竄無定,遍身作癢,晝夜搔抓不停者,可加全蝎3g,或烏梢蛇10g,息風止癢;如夾濕較甚,舌苔黃濁膩者,加生苡仁15g,白鮮皮10g;或蛇床子10g,地膚子10g,祛濕止癢;如陰虛陽亢,頭昏目眩者,可加白蒺藜10g,豆衣10g,鉤藤10g(后下),生白芍10g,滋陰潛陽,如陰虛火旺,口干顴紅,手心燙者,可加黃柏10g,知母10g,以瀉相火;津傷腸失濡潤,大便秘結者,改制軍10g;或可加杏仁10g,火麻仁10g,白芍10g,潤腸通便;如胃納不香,飲食減少者,可加炒谷麥芽各10g,健胃消食助運。服藥期間,囑其勿飲酒,忌食辛辣食物,避免各種刺激,以免影響療效。
自擬祛風止癢湯藥用當歸10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首烏20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蟬衣10克、苦參15克、炒蒼術10克、黃連3克、知母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每劑煎2次,早晚分服。若見煩躁不安,夜眠欠佳者,加夜交藤15克、五味子10克、養心安神;大便干燥加生大黃10克,通腑泄熱;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各10克,補中益氣。注:治療期間,忌食辛辣刺激,如魚腥蝦蟹等動風發物,以及煙酒等。
泥鰍紅棗湯原料及制作方法 泥鰍50克,紅棗15克。泥鰍與紅棗洗凈,放入鍋中加水,文火慢熬30分鐘,然后加適量食鹽等調味品食用,每日1次。功效 補氣補血、養血滋陰、祛風止癢,適于全身性皮膚瘙癢。
蚌肉炒絲瓜原料及制作方法 蚌肉100克,絲瓜50克,金針菜30克。先將蚌肉開水燙一下,然后將全部原料入油鍋翻炒至熟,加適量食鹽等調味品,即可食用。功效 清熱涼血、祛風止癢,適用于血熱風燥的全身性皮膚瘙癢。
僵蠶芝麻粥原料及制作方法 僵蠶、生地、蓮芯肉各30克,芝麻10克,紅棗15克,粳米100克。將僵蠶、生地加水煮后,取汁液和芝麻、蓮芯肉、紅棗、粳米一同煮粥。每日食用數次。功效 清熱祛風、潤燥涼血,適用于血虛風燥的全身性皮膚瘙癢。
生地黃30克,紫草30克,牡丹皮12克,赤芍12克,苦參15克,白鮮皮15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加水5000毫升,煮沸20分鐘,取汁倒入浴盆內加淀粉500克及水適量,熏洗患處,每日一次,每次20分鐘,至愈為止。(熏洗治老年冬季瘙癢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