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針灸所以能治病,是因為具有調整作用,增強防御免疫能力作用和促進組織修復作用。其中,調整作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針刺對機體各系統、各器官的功能有多方面、多途徑的調整作用,表現為抗感染、抗休克、抗驚厥、止痛等。這個調整作用具有良性刺激作用,能使病情向好的方面轉化。調整作用還表現為雙向調節作用,即針刺同樣一個穴位,能治療性質截然相反的兩種疾病,例如針刺內關穴可使心動過速的人心率減慢,同時也可以使心動過緩的人心率加快。
針刺對機體特異性、非特異性免疫能力都有加強作用。大量資料表明,針刺麻醉病人手術傷口愈合期大大縮短,骨折病患者用針刺治療后可以加速骨痂的形成。這些都說明針刺有促進組織修復的作用。
腹針療法,是針刺腹部穴位以治療全身疾病的一種方法。腹部與全身臟腑經絡均有密切聯系,手三陰經分別絡于大腸、小腸、三焦,手三陽經分別絡于胃、膽、膀胱,足三陰經分別絡于肝、脾、腎,這些臟腑均位于腹部,此外,足陽明經別“入于腹里”,足陽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陰經“入腹”,足厥陰經“抵小腹”,任脈“循腹里”,任脈絡“下鳩尾,散于腹”。所以,各臟腑病變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應,針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調臟腑氣血,從而治療多種疾病。
艾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是用艾葉制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艾灸分為多種灸法,有督脈灸、隔物灸、隔藥灸、熱敏灸、直接灸等等。
艾灸的作用和適應癥有:
適用范圍:
? 免疫及骨關節類疾病(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關節炎、椎間盤突出、增生性脊柱炎等),亞健康狀態(怕冷怕風、易感冒、易疲勞、易失眠、精力不足等),婦產科疾病(宮寒不孕、痛經、產后虛寒后遺癥等);
?慢性疾病(過敏性鼻炎、 慢支、哮喘、慢阻肺、慢性胃病、慢性腹瀉等);
?對陽虛怕冷、痰濕肥胖等也具有調理作用,還可作為伏九敷貼的補充和加強。
中醫推拿: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并結合西醫的解剖和病理診斷,而用手法作用于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理療目的的方法,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推拿作為以人療人的方法,通常是指醫者運用自己的雙手作用于病患的體表、受傷的部位、不適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體運用推、拿、按、摩、揉、捏、點、拍等形式多樣的手法,以期達到疏通經絡、推行氣血、扶傷止痛、祛邪扶正、調和陰陽的療效。
刮痧:.刮痧是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通過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應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質,在體表進行反復刮動、摩擦,使皮膚局部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從而達到活血透痧的作用。因其簡、便、廉、效的特點,臨床應用廣泛,適合醫療及家庭保健。還可配合針灸、拔罐、刺絡放血等療法使用,加強活血化瘀、驅邪排毒的效果。
拔罐:拔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于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拔罐療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成書于西漢時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關于“角法”的記載,角法就類似于后世的火罐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