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勇怯,脈亦為變)
(經脈別論,啥意思?可理解為:“經絡+寸口脈的特別論述”。 經脈為什么要特別論述呢?因為我們找中醫切脈時,每時每刻都不會一樣,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是環境,就是我們每次切脈時的環境不同,高興、悲痛、煩躁、安靜、抑郁,對我們的脈都會有影響,這是其一;其二,如果我們此時因生氣、風寒,造成了我們某處的經絡堵了,此時的脈也不同。中醫是研究活人的,而西醫是研究死人的,所以,每個活人都會有很大的差異,而死人差異就很少,這就是經脈別論所要闡述的重點。 )(21.素問·經脈別論 新解析)1/1---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其意思是說,人們的居住環境,人們的活動、安靜以及人們性格的勇敢、怯懦都有所不同,而這些會影響人體之經脈血氣也隨之變化嗎?)(黃帝問道:人們的居住環境、活動、安靜、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脈搏也隨著變化嗎?)
岐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是以夜行則喘出于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于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于肺,淫氣傷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746--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747---748---749---750---751---(岐伯對此的回答是:通常人在驚恐、忿怒、勞累、活動或安靜的情況下,其經脈血氣都是會受到影響而發生變化的。各種情況具體表現為:首先,人若夜間遠行勞累,則就會擾動腎氣,從而使腎氣不能閉藏而外泄;此則氣喘出于腎臟,而腎之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肺臟。第二,若人因墜墮而受到恐嚇,則就會擾動肝氣;而喘出于肝,則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脾臟。第三,若人或有所驚恐,驚則神越氣亂,擾動肺氣;而喘出于肺,則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心臟。另外,人若因渡水而跌仆,跌仆傷骨;而腎又主骨,故水濕之氣通于腎,致腎氣和骨氣同時受到擾動,則氣喘出于腎和骨。在這種情況下,身體強盛的人,氣血暢行,故不會出現什么病變;而身體怯弱的人,其氣血留滯,則就會發生病變了。所以說:醫者診察疾病之時,觀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膚的變化,便就能患者了解病情,并以此作出疾病的正確診病了。)(①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 恚:[huì],恨,怒:~恨。~怒。~望。~憤。怒~。 ②淫氣病肺 淫氣:中醫謂妄行之氣。《素問·痹論》:“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 王冰 注:“淫氣謂氣之妄行者。” ③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 當是之時:當這個時候(特指人體受到淫氣侵犯之時) 勇者氣行則已:已,是止的意思。指正氣強大之人面對淫氣侵擾不懼,可使得病氣侵擾停止。 怯者則著而為病也:指正氣不足之人,則會導致淫氣滯留而發病。 總之,在疾病發生理論中,勇與怯是重要的內在依據。凡憂郁、焦慮,特別是對自己所患病癥充滿恐懼、憂慮心理,常常能加速病情的惡化;反之,保持開朗樂觀的思想,常常能促使病情向好的方向發展。因而,人如果患有了疾病,一定要保持樂觀的思想,要對戰勝疾病充滿信心,這樣,才能有利于治療。 )——( 岐伯回答說:人在驚恐、忿怒、勞累、活動或安靜的情況下,脈搏都要受到影響而發生變化。 所以,夜間遠行勞累,就會擾動腎氣,使腎氣不能閉藏而外泄,則氣喘出于腎臟,其妄行之氣,就會侵犯肺臟。 若因墜墮而受到恐嚇,就會擾動肝氣,而喘出于肝,其妄行之氣就會侵犯脾臟。 或有所驚恐,驚則神越氣亂,擾動肺氣,喘出于肺,其妄行之氣就會侵犯心臟。 渡水而跌仆,跌仆傷骨,腎主骨,水濕之氣通于腎,致腎氣和骨氣受到擾動,氣喘出于腎和骨。 在這種情況下,身體強盛的人,氣血暢行,不會出現什么病變;怯弱的人,氣血留滯,就會發生病變。所以說:診察疾病,觀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膚的變化,便能了解病情,并以此作為診病的方法。)
故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752--753--754---755---756---(④生病起于過用:人生病是因為對身體的過度使用。)——( 在飲食過飽的時候,則食氣蒸發而汗出于胃; 驚則神氣浮越,則心氣受傷而汗出于心; 負重而遠行的時候,則骨勞氣越,腎氣受傷而汗出于腎; 疾走而恐懼的時候,由于疾走傷筋,恐懼傷魂,則肝氣受傷而汗出于肝; 勞力過度的時候,由于脾主肌肉四肢,則脾氣受傷而汗出于脾。 春、夏、秋、冬四季陰陽的變化都有其常度,人在這些變化中所發生疾病,就是因為對身體的勞用過度所致,這是通常的道理。 )(黃帝問道:人的起居行為會表現出躁動、安靜、勇敢和恐懼等神情,脈象也會產生變化嗎?
岐伯回答說:人在驚恐、忿怒、勞累、躁動和安靜等狀態下,脈象都會發生相應變化。五臟精氣五行相生相克,夜間遠行消耗心臟精氣,火氣虛弱水氣過盛,腎臟精氣上逆就會產生喘息。火氣虛弱不能克制金氣,金氣過盛就會使肺臟發生病變。
若因墜落受到恐嚇,就會使腎臟精氣虛弱。水生木,木克土。水氣虛弱導致木氣不足,肝臟精氣虛弱就會產生喘息。木氣虛弱不能克制土氣,土氣過盛就會使脾臟發生病變。
如果受到驚嚇,腎臟水氣虛弱不能克制火氣,火氣過盛導致肺臟金氣虛弱,就會產生喘息,同時又會使心臟發生病變。腎臟主骨髓,濕邪水氣通腎臟。如果渡水跌撞,就會傷損腎臟精氣導致氣喘。這時,勇敢者壯氣前行,身體不會出現病變。怯弱者就會出現血氣凝滯,導致身體產生病變。
因此,上古圣人曾經說:診斷疾病的醫道規則,就要求觀察患者性情勇怯、身體骨骼、肌肉及皮膚特征,才能準確掌握病情,以便采用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調治方法。
譬如,飲食過飽,胃臟精氣脹滿就會出汗。如果受到驚嚇,就會傷損腎臟精氣。水氣虛弱不能克制火氣,心臟火氣過盛就會出汗。負重遠行,損耗骨髓精氣,就會使腎臟精氣虛弱導致出汗。恐慌奔跑,就會損耗腎臟精氣。水氣虛弱導致木氣不足,肝臟精氣虛弱就會出汗。身體肌肉緊張辛苦勞累,就會損耗脾臟精氣導致出汗。
因此,春夏秋冬,四季陰陽變化有常度。人體的各種疾病,往往就產生于勞心勞力過度。)(黃帝內經中診法的要點,體質與發病的關系
【原文】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岐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1)動靜,皆為變也。是以夜行則喘出于腎,淫氣(2)病肺;有所墮恐,喘出于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于肺,淫氣傷心;度水(3)跌仆,喘出于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
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4)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故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5),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
【注釋】
(1)恚(huì)勞:憤怒和勞累。
(2)淫氣:妄行逆亂之氣。
(3)度水:即涉水。
(4)勇怯:體質的強弱。
(5)搖體勞苦:指過度勞累。
【白話詳解】
黃帝問道:人們所處的居住環境、活動、安靜、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經脈血氣也隨著變化嗎?岐伯回答說:人在驚恐、憤怒、勞累、活動或安靜的情況下,經脈血氣都要受到影響而發生變化。所以夜間遠行勞累,就會擾動腎氣,使腎氣不能閉藏而外泄,則氣喘出于腎臟,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肺臟;若因墜墮而受到恐嚇,就會擾動肝氣,而喘出于肝,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脾臟;或有所驚恐,驚則神越氣亂,擾動肺氣,喘出于肺,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心臟;渡水而跌仆,跌仆傷骨,腎主骨,水濕之氣通于腎,致腎氣和骨氣受到擾動,氣喘出于腎和骨。
在這種情況下,身體強盛的人,氣血暢行,不會出現什么病變;身體怯弱的人,氣血留滯,就會發生病變。所以說:診察疾病,觀察病人的身體強弱,肌肉皮膚的形態,便能了解病情,并以此作為診病的方法。所以在飲食過飽的時候,則食氣蒸發而汗出于胃,必然傷壞胃腑;驚則神氣浮越,心氣受傷而汗出于心,必然傷壞心臟;負重而遠行的時候,則骨勞氣越,腎氣受傷而汗出于腎,必然傷壞腎臟;疾走而恐懼的時候,由于疾走傷筋,恐懼傷魂,則肝氣受傷而汗出于肝,必然傷壞肝臟;勞力過度的時候,由于脾主肌肉四肢,則脾氣受傷而汗出于脾,必然傷壞脾臟。所以春、夏、秋、冬四季陰陽的變化都有其常度,人在這些變化中所發生疾病,就是因為對身體的勞用過度所致,這是通常的道理。
【按語】
本節以喘、汗為例,說明人臟腑經脈氣血活動變化受內外環境影響而發生相應變化。同時提出診法的要點、體質與發病的關系以及“生病起于過用”的發病學觀點。喘,文中指脈喘,經脈主氣血運行,肺主氣,心主血主神志,居處環境、動靜勞逸、身體強弱以及精神活動等狀況,都能影響心肺功能,從而使經脈氣血運行發生相應變化,即表現為喘。汗為心液,化生于營血,是陽氣熏蒸津液所致,因此無論何種原因,凡引起陽氣騰越、津液外泄者,都能導致汗出。所以飲食、情志、勞動皆能引起汗出。綜上所述,可見人臟腑經脈氣血活動變化受內外環境影響而發生相應變化。另外體質與發病也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疾病的發生,取決于兩方面,一是人體的功能狀態,二是邪氣的性質和強弱。其中人體正氣是主要方面。概言之,體質強者,正氣盛,故不易受邪,發病少;而體質弱者,正氣虛,易為邪氣所傷,發病易。所以診法的要點在于觀察病人的身體強弱,肌肉皮膚的形態,以此判斷病人的體質來推斷疾病的輕重。
文中提出了“生病起于過用”這一發病學觀點。所謂“過用”,即是超越常度,違反了事物固有規律,其本意雖是指五臟過勞致病,但在發病學上有著普遍意義,因而“過用”被視為人體致病的普遍規律。內容涉及氣候淫勝、七情太過、房勞色欲太過、飲食無節、勞逸過度、針藥過用等致病多個方面。從精神方面來講,要清心寡欲、情緒安定,反之就會成為致病因素。我們常說的暴怒傷肝、過喜傷心、過思傷脾、過憂傷肺、大恐傷腎就是這個道理。從飲食方面來講,大飽大饑、飲食失常、過寒過熱、五味偏嗜等皆為“過用”現象,會損傷人體脾胃等器官功能。從身體方面來講,勞動和運動太過,可耗損人體之氣,從而出現四肢困倦、少氣乏力、懶于言語、精神疲憊、形體消瘦等。因此,勞逸結合,形神兼養,避免過用才是養生長壽的關鍵。并且“過用”而致病的觀點對于臨床治療也有指導意義,不論用藥、用針、推拿按摩,均應適度而不可過之。)
(【點評】此段主要說明的是人體的各種活動,情志和四季的變化,都會導致人體對淫氣病邪的抵御力產生不同的影響。)(讀《黃帝內經》素問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1——不同人經脈血氣的變化)
(食氣入胃之后:也就是人體攝入飲食五谷,到了胃部之后的去向問題。對此經文有著明確描述。)
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就是,食氣入胃之后有兩個去向:第一是五谷入胃之后,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氣被輸散到肝臟,然后再由肝將此精微之氣滋養于筋。第二,五谷入胃之后,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氣先注入于心,然后再由心將此精氣滋養于人體血脈。)(①淫氣于筋:淫,在這里的用法與前文不同,這里當“漸浸,浸漬:浸~”之意用。這里指食物經過胃的消化和肝臟的分解,將精微物質漸浸到筋上。 ②濁氣歸心:關于此句,史上有爭議,有人覺得心主神明,濁氣不可能歸心,因而,應是濁氣歸脾,而脾將精微物質分散于脈上。考《靈樞·陰陽清濁篇》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又曰∶“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又曰∶“陰清而陽濁。”又曰∶“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夫腑為陽,臟為陰,既曰“諸陰皆清”,則心之受清可知;既曰“足太陰獨受其濁”,則濁氣歸脾之外,更無一臟再受其濁。可知是濁氣歸脾。)——()
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757---758---759--760---761---(這段話里有“肺朝百脈”一詞,經脈血氣為何從肺經開始循行,還在于這個“朝”字。在古代,朝廷的指令要貫徹下去是通過早朝,而朝廷要了解全國各地的情況,也是通過早朝,由文武百官上奏。朝廷的指令要貫徹下去是通過早朝,而朝廷要了解全國各地的情況,也是通過早朝,由文武百官上奏。)——(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生死;是說胃口的氣的變化,自然而然會在氣口表現出來,這就是用氣口來診察胃氣變化的生理基礎。換句話來說,氣口可以拿來判斷人體基本的生理水平的高低上下。這也就是氣口脈診的理論依據。并進而能夠推知五藏六府的情況。)——(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生死;氣口脈對人體診斷很重要,當臟腑陰陽平衡與否,在氣口就表現出來,因此依據氣口的狀態可以判決人的生死。)——(而對于進入人體經脈里的精氣流注情況,經文又曰:“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臟。”也就是,血氣流行于人體經脈之中,先是到達于肺;然后肺又將血氣輸送到全身百脈中去;最后把精氣輸送到人體的外周皮毛。還有一個過程是,皮毛和經脈的精氣匯合之后,然后又還流歸入于人體經脈。總之,人體脈中精微之氣,是通過不斷變化而周流于四臟的。)(③肺朝百脈:肺在十二官中屬相傅之官,主氣、主治節。肺的丞相職位決定了它有全方位的管理職能,它是心君主之官意志的貫徹者、執行者和體現者,因此,它不光可以管理自己的事情--肺氣,它還可以在心的授權下代替心管理心所主的血脈。 肺朝百脈的本義有二個方面,其一,肺的功能,通過人體的各條經脈、各個穴位而發生作用,肺的功能好壞,通過各條經脈、各個穴位而表現;其二,人體的各條經脈、各個穴位,其功能作用的好壞,最終表現在肺。丞相、總理對國家管理得好與不好,看看這個國家的各級官吏干得如何就知道,相反的,要想知道這個國家的各級官吏做得如何,看看總理、丞相的水平就行。肺朝百脈,不光是中醫的一個理論論述,在臨床實踐中,它有著較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④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權衡,即平衡。指精氣化為氣血入于脈,其輸布保持平衡協調。 氣口:氣口,即寸口。指手腕橈動脈手太陰肺經所過之處,因其長1.9寸,故曰“氣口成寸”。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氣輸散到肝臟,再由肝將此精微之氣滋養于筋。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氣,注入于心,再由心將此精氣滋養于血脈。血氣流行在經脈之中,到達于肺,肺又將血氣輸送到全身百脈中去,最后把精氣輸送到皮毛。皮毛和經脈的精氣匯合,又還流歸入于脈,脈中精微之氣,通過不斷變化,周流于四臟。這些正常的生理活動,都要取決于氣血陰陽的平衡。氣血陰陽平衡,則表現在氣口的脈搏變化上,氣口的脈搏,可以判斷疾病的死生。 )
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762---763---764---765---766---(水道不能僅僅理解為身體上肉眼所見的那些水液,如果是那樣理解的話,內經理論就跟西醫理論沒有區別了。水液代謝雖由胃、脾、肺、腎、腸、膀胱等臟腑共同協作而完成,但人體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環流,則必須以三焦氣路作為通道才能實現,也就是靠氣機來完成。三焦氣路是在三焦實體分布的范圍內,三焦的“水道”就是氣路,如果氣路不通,則脾、肺、膀胱等臟腑調節水液的功能就會失常,導致水液輸布與排泄障礙,從而產生痰飲、水腫等病變。)——(這段話是中醫關于津液在人體中運行的全過程,注解1)——(若脾虛不運,或濕邪困脾,或熱傷脾陰皆可致津液、精微物質代謝紊亂而發消渴。正如《素問·臟氣法時論》所云:“脾病者,身重善饑肉痿。”在《素問·腹中論》中云:“夫子言熱中消中,不可食芳草石藥,石藥發癲,芳草發狂……恐內傷脾”,指出藥物傷脾可引起消渴。《素問·奇病論》曰:“脾癉,比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進一步指出了“肥人”過食“膏粱”,脾為肥甘化熱所滯,失其健運,不能將水谷精微布達全身,從而使血糖升高。在治療上亦重視從脾論治。《素問·大奇論》云:“治之以蘭,除陳氣也”,“蘭”即佩蘭,具有芳香悅脾,化濕醒脾,除胃腸陳氣,使脾運圓機活潑。此說顯示了從脾論治消渴病的有效治療途徑。)(何謂肺朝百脈:注解2---翻譯成白話:“食氣入胃后,其精的部分去肝,肝精所化之氣去筋。食氣入胃后,最厚濁的氣歸于心,而心氣生的精入脈中。脈中的氣流行于六經,六經的氣歸于肺,肺面向所有血脈,同時肺輸送經氣于皮毛。小的血脈將肺所輸布的精集合起來,肺行氣在府,府內陽氣充足則表現為精足,而人體的神志則表現出聰明。精神藏于肝、心、肺、腎四藏,而氣歸于權衡,中焦脾胃,當中焦權衡平衡時,在寸口的部位形成寸口脈,通過寸口脈的平衡與否來決定生死。====飲入于胃,游行精氣而滿溢在胃中,向上輸送到脾,脾氣散精為氣,上歸于肺,肺氣通調水道,向下輸入膀胱。水與精橫向輸布四個方向,水與精則向五經縱向并行,水精四布合于四時,五經并行合于五臟藏精,陰陽的揆度權衡所以才正常。”)(⑤水精四布,五經并行 水精:指食物經人體各臟器分解以后形成的津液。如汗為心之液;涕為肺之液;淚為肝之液;涎為脾之液;唾為腎之液。 五經:指心肝脾肺腎之經。 ⑥四時:春夏秋冬四季。 ⑦揆度以為常也 揆度:(kuí duó):揣度,估量。此句之意,要根據環境和人體的變化,來經常調節“飲入于胃”的食物。 )——(水液入胃以后,游溢布散其精氣,上行輸送與脾,經脾對精微的布散轉輸,上歸于肺,肺主清肅而司治節,肺氣運行,通調水道,下輸于膀胱。如此則水精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內而灌輸于五臟之經脈,并能合于四時寒暑的變易和五臟陰陽的變化,作出適當的調節,這就是經脈的正常生理現象。)( 再譬如,飲食五谷精氣進入胃臟,清陽精氣就會輸散到肝臟,進而滋養筋脈。飲食五谷精氣進入胃臟,陰濁精氣就會進入心臟,進而滋養血脈。血脈精氣運行進入經絡,經絡血氣會聚于肺臟,再通過肺臟輸送給全身經脈,最后把精氣輸送到皮毛。皮毛經脈精氣匯合后,又運行輸送給各個腑臟,再通過腑臟會聚精氣轉化神氣,最后守藏于其他四臟。
人的身心健康,取決于血氣循環陰陽平衡。血氣循環動態平衡,體現在寸口穴的脈象,據此就可以判斷患者的生死之期。
飲食五谷精氣進入胃臟,就會游溢輸送到脾臟,再通過脾臟上行輸散至肺臟。肺臟精氣運行疏通調節水道,又下行輸送至膀胱。水液精氣循環運行于五臟經脈,順應四時變化調節五臟血氣陰陽平衡,這就是古經《揆度》闡釋的常理。)(黃帝內經中氣口決死生的原理
【原文】
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1)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2)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3)。府精神明,留于四臟(4),氣歸于權衡。權衡(5)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飲入于胃,游溢精氣(6),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7)以為常也。
【注釋】
(1)淫:浸淫滋養。
(2)濁氣:飲食精微中的精華部分。
(3)毛脈合精,行氣于府:皮毛和經脈中的精氣會合后,又還流而歸入脈中。
(4)府精神明,留于四臟:血府中的精微之氣,經陰陽相互作用而不斷變化,在心的統領下,而流于肺脾肝腎四臟。
(5)權衡:平衡均等。
(6)游溢精氣:精氣浮游布散。
(7)揆度:測度。
【白話詳解】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氣輸散到肝臟,再由肝將此精微之氣滋養于筋。
還有一部分精微之氣注入于心,再由心將此精氣滋養于血脈。
血氣流行在經脈之中,到達于肺,肺又將血氣輸送到全身百脈中去,最后把精氣輸送到皮毛。皮毛和經脈的精氣匯合,又還流歸入于脈,脈中精微之氣,通過不斷變化,周流于四臟,這些正常的生理活動,都要取決于氣血陰陽的平衡。氣血陰陽平衡,則表現在氣口的脈搏變化上,氣口的脈搏,可以判斷疾病的死生。
水液入胃以后,游溢布散其精氣,上行輸送與脾,經脾對精微的布散轉輸,上歸于肺,肺主清肅而司治節,肺氣運行,通調水道,下輸于膀胱。如此則水精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內而灌輸于五臟之經脈,并能合于四時寒暑的變易和五臟陰陽的變化。作出適當的調節,這就是經脈的正常生理現象。
【按語】
本節主要論述了水谷精氣在人體的輸布過程和水液在人體的代謝過程,以及氣口決死生的原理。飲食水谷在經過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后,在脾的運化作用下,進一步轉化為水谷精氣。其中一部分輸之于肝,經肝的疏泄功能運布全身,滋養周身的筋脈。一部分直歸心脈,注入血脈,借助血脈輸送、升散、會合而發揮其作用。一部分輸布于肺,肺主氣,朝百脈,外合皮毛。氣血運行借肺宣發作用,敷布全身內外,最后氣血交會,經心的作用又流入血脈。
“氣口決生死”機理有三:一是因為寸口的部位在肺經上,肺主治節朝百脈,各個臟腑的盛衰情況在肺經上有所表現。二是因為寸口最能反映肺的情況,寸口在肺經氣血最旺盛、精氣流注最顯著的部位,最能反映經氣的變化。三是因為寸口能反映脾和腎的變化,即能反映先天與后天的情況。綜上所述,即原文所說:“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點評】此段重點說明食物在人體里的消化吸收的過程,強調“飲入于胃”的食物,要經常的調節,以達到合于四時五臟陰陽的目的。 )
(三陽經偏盛之病理與治療:)
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余也,表里當俱瀉,取之下俞,---767---768---769--770---771---(首先關于太陽經的偏盛,經文曰:“太陽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余也,表里當俱瀉,取之下俞。”說的是,人體太陽經脈如果偏盛,則會發生厥逆、喘息、虛氣上逆等癥狀。這是陰不足而陽有余的病理表現。治療表里兩經俱當用瀉法:取足太陽經的束骨穴和足少陰經的太溪穴。)(①取之下俞:此段文字中,多次有“取之下俞”,那什么是“下俞”呢?我們知道,人體有12俞穴,基本都是在四肢部位,而下俞則多是在腿和腳。身十二經各有一個俞穴,又稱“十二俞穴”,其名稱是: 肺 -- 太淵;大腸 -- 三間;心包 -- 大陵;三焦 -- 中渚(音“煮”);心 -- 神門;小腸 -- 后溪 脾 -- 太白;胃 -- 陷谷;肝 -- 太沖;膽 -- 足臨泣;腎 -- 太溪;膀胱 -- 束骨--此六個就是下俞穴。)——(太陽經脈偏盛,則發生厥逆、喘息、虛氣上逆等癥狀,這是陰不足而陽有余,表里兩經俱當用瀉法,取足太陽經的束骨穴和足少陰經的太溪穴。)(讀《黃帝內經》素問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2——五谷及水對身體的作用)
陽明藏獨至,是陽氣重并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772--773---774---775--少陽藏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其二關于陽明經的偏盛,經文曰:“陽明臟獨至,是陽氣重并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即陽明經脈如果偏盛,此乃太陽、少陽之氣重并于陽明之經氣的病理表現。治療當用瀉陽補陰的方法,當瀉足陽明經的陷谷穴,補太陰經的太白穴。)(②足喬前卒大 喬,是指陽蹺脈。 卒大,卒cù,突然之意。 )——(陽明經脈偏盛,是太陽、少陽之氣重并于陽明,當用瀉陽補陰的治療方法,當瀉足陽明經的陷谷穴,補太陰經的太白穴。 少陽經脈偏盛,是厥氣上逆,所以陽蹺脈前的少陽脈猝然盛大,當取足少陽經的臨泣穴。)
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776--777---778---779---780---(其三對于少陽經的偏盛,經文曰:“少陽臟獨至,是厥氣也,足喬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此說的是,人體少陽經脈如果偏盛,則會出現厥氣上逆的癥狀;表現為陽蹻脈前的少陽脈猝然盛大的病理改變。治療當取足少陽經的臨泣穴。另外,少陽經脈偏盛而獨至,說的其實就是少陽太過的意思。)(少陽經脈偏盛而獨至,就是少陽太過。)
(三陰經偏盛之病理與治療)
太陰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781--782---783---(首先關于太陰經的偏盛,經文曰:“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注意其中的“三陰”,其實指的就是“太陰”。這段說的是,人體太陰經脈如果鼓搏有力,則應當細心地審查是否真臟脈至。若五臟之脈均氣少,胃氣又不平和,此則是足太陰脾太過的緣過。此對應的治療之法當補陽瀉陰:即補足陽明之陷谷穴,瀉足太陰之太白穴。)(太陰經脈鼓搏有力,應當細心地審查是否真臟脈至,若五臟之脈均氣少,胃氣又不平和,這是足太陰脾太過的緣過,應當用補陽瀉陰的治療方法,補足陽明之陷谷穴,瀉足太陰之太白穴。)
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并于上,四脈爭張,氣歸于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784--785---786--787---(第二關于少陰經的偏盛,經文曰:“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并于上,四脈爭張,氣歸于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注意下面所說的“二陰”,指的其實是“少陰”。就是說,人體的二陰經脈如果獨盛,則少陰厥氣上逆,致陽氣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臟均受其影響;此四臟之脈爭張于外,則病的根源在于腎。故治療時當以治其表里的經絡為主:即瀉足太陽經的經穴昆侖、絡穴飛揚,補足少陰的經穴復溜,絡穴大鐘。)(③一陽獨嘯 足少陽膽經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所以陽盛耳鳴,故曰一陽獨嘯也。腎主于耳,腎脈,少陰也,陽盛耳鳴,即知少陰厥逆,陽盛于上,陰氣歸下,宜瀉陽補陰經之脈也。)——(一陽經脈獨盛,是少陽厥氣上逆,而陽氣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臟受其影響,四臟之脈爭張于外,病的根源在于腎,應治其表里的經絡,瀉足太陽經的經穴昆侖、絡穴飛揚,補足少陰的經穴復溜,絡穴大鐘。)
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陰(疒娟之右)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788---789----790---791---792---(最后關于厥陰經偏盛的情況,經文曰:“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痛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特別說明,其中的“一陰”指的就是“厥陰”。故這段經文說的是,人體的一陰經脈也就是厥陰經脈如果偏盛,因厥陰所主,則會出現真氣虛弱,心中痠痛不適的癥狀。此乃厥氣留于經脈與正氣相搏而發為白汗之病理。臨證治療應該注意飲食調養和藥物綜合調治;如用針刺,則當取決陰經下部的太沖穴,以泄其邪。)(④厥氣留薄,發為白汗 厥氣:上逆之氣,逆亂之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厥氣上行,滿脈去形。”《靈樞·百病始生》:“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 厥氣留薄:《素問·經脈別論》:“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痛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合藥,治在下俞”。“薄”為“摶[tuán]”之訛,“留摶”言厥氣留止聚結。 白汗:證名。邪受于里,表虛汗出。出《素問·經脈別論》。《黃帝內經太素吳注》卷七:“白汗者,邪實于里則表虛汗出,故曰白汗。白汗者,氣為陽,其色白也。”白通魄,白汗即魄汗。)——(一陰經脈偏盛,是厥陰所主,出現真氣虛弱,心中痠痛不適的癥狀,厥氣留于經脈與正氣相搏而發為白汗,應該注意飲食調養和藥物的治療,如用針刺,當取決陰經下部的太沖穴,以泄其邪。)
(六經臟何象?所謂六經,指的就是人體的太陽、少陽、陽明三條陽經及太陰、厥陰、少陰這三條陰經的總稱;而“臟何象”,意思則是說,人體此六經所對應的脈象是怎樣的。)
帝曰:太陽藏何象。(黃帝首先問岐伯,人體太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黃帝說:太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岐伯回答說:太陽經的脈象,因其脈象似三陽之氣浮盛于外,所以表現為脈浮。)( 岐伯說:其脈象似三陽之氣浮盛于外,所以脈浮。)
帝曰:少陽藏何象。(黃帝接著又問道:少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黃帝說:少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藏者,滑而不實也。(對此岐伯曰:人體少陽經,其脈象似一陽之初生,滑而不實。)(岐伯說:其脈象似一陽之初生,滑而不實。)
帝曰:陽明藏何象。(最后黃帝又問:人體陽明經的脈象又是怎樣的呢?)(黃帝說:陽明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陰藏搏,言伏鼓也。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793---794---795--796===797---798---(岐伯答曰:人體陽明經,其脈象大而浮。另外,人體的兩條陰經中,太陰經的脈象搏動,表現為雖沉伏而指下仍搏擊有力;少陰經的脈象搏動,是沉而不浮的。)(岐伯說:其脈象大而浮。太陰經的脈象搏動,雖沉伏而指下仍搏擊有力;少陰經的脈象搏動,是沉而不浮。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佈,五經併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799---800---( 如果患者太陽經脈動偏盛,就會出現厥陰氣逆、呼吸氣短和喘息等癥狀,這是陰氣不足而陽氣有余所致。采用針刺療法時,要取足太陽經束骨穴和足少陰經太溪穴,對表里兩經同時進行刺瀉調治。
如果患者陽明經脈動偏盛,就是太陽經和少陽經精氣并重的癥狀。這時,就應刺取足陽明經陷谷穴和太陰經太白穴,施用瀉陽補陰療法。
如果患者少陽經脈動偏盛,就會出現厥陰氣逆癥狀,表現為陽蹻脈前的少陽經脈動突然劇烈。這時,就應刺取足少陽經臨泣穴。如果患者少陽經脈動偏盛,就是少陽經脈精氣有余的癥狀。
太陰經脈動強勁,就應細心審察是否有真臟脈象。如果五臟經脈精氣皆弱,胃臟精氣陰陽不平衡,就是足太陰脾經精氣有余的癥狀。這時,就應刺取足太陰太白穴和足陽明陷谷穴,施用補陽瀉陰療法。
患者少陰經脈動偏盛,就是少陽經精氣厥逆所致。如果陽氣聚合上行,使得心肝脾肺四臟經脈爭張,就會導致陰氣沉聚于腎臟。這時,就應采用瀉陽補陰療法同時調治表里經絡。
如果厥陰經脈動偏盛,就會出現厥陰氣逆癥狀,會使人心臟真氣虛弱疼痛不適,厥氣滯留相搏,導致面色發白出汗。這時,應當采用飲食藥膳調治。同時施用刺瀉療法,刺取足陰經下部太沖穴。
黃帝又問:怎樣診察太陽經的脈象呢?
岐伯回答說:太陽經的脈象,就像是三陽精氣浮盛于外。
黃帝接著問:怎樣診察少陽經的脈象呢?
岐伯回答說:少陽經的脈象,就像是一陽初生滑利而不堅實。
黃帝又問:怎樣診察陽明經的脈象呢?
岐伯回答說:陽明經的脈象盛大漂浮,太陰經的脈象沉伏而鼓動有力,少陰經的脈象沉而不浮。)( 黃帝問道:人的起居行為會表現出躁動、安靜、勇敢和恐懼等神情,脈象也會產生變化嗎?
岐伯回答說:人在驚恐、忿怒、勞累、躁動和安靜等狀態下,脈象都會發生相應變化。五臟精氣五行相生相克,夜間遠行消耗心臟精氣,火氣虛弱水氣過盛,腎臟精氣上逆就會產生喘息。火氣虛弱不能克金氣,金氣過盛就會使肺臟發生病變。
若因墜落受到恐嚇,就會使腎臟精氣虛弱。水生木,水氣虛弱導致木氣不足,肝臟精氣虛弱就會產生喘息。木氣虛弱不能克土氣,土氣過盛就會使脾臟發生病變。
如果受到驚嚇,腎臟水氣虛弱不能克火氣,火氣過盛導致肺臟金氣虛弱,就會產生喘息,同時又會使心臟發生病變。腎臟主骨髓,濕邪水氣通腎臟。如果渡水跌撞,就會傷損腎臟精氣導致氣喘。這時,勇敢者壯氣前行,身體不會出現病變。怯弱者就會出現血氣凝滯,導致身體產生病變。
因此,上古圣人曾經說:診斷疾病的醫道規則,就要求觀察患者性情勇怯和身體骨骼、肌肉及皮膚特征,才能準確掌握病情,以便采用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診治方法。
譬如,飲食過飽,胃臟精氣脹滿就會出汗。如果受到驚嚇,就會傷損腎臟精氣。水氣虛弱不能克火氣,心臟火氣過盛就會出汗。負重遠行,損耗骨髓精氣,就會使腎臟精氣虛弱導致出汗。恐慌奔跑,就會損耗腎臟精氣。水氣虛弱導致木氣不足,肝臟精氣虛弱就會出汗。身體肌肉緊張辛苦勞累,就會損耗脾臟精氣導致出汗。
因此,春夏秋冬,四季陰陽變化有常度。人體的各種疾病,往往就產生于勞心勞力過度。
再譬如,飲食五谷精氣進入胃臟,清陽精氣就會輸散到肝臟,進而滋養筋絡。飲食五谷精氣進入胃臟,陰濁精氣就會進入心臟,進而滋養血脈。血脈精氣運行進入經絡,經絡血氣會聚于肺臟,再通過肺臟輸送給全身經脈,最后把精氣輸送到皮毛。皮毛經脈精氣匯合后,又運行輸送給各個腑臟,再通過腑臟會聚精氣轉化神氣,最后守藏于其他四臟。
人的身心健康,取決于血氣循環陰陽平衡。血氣循環動態平衡,體現在寸口穴的脈象,據此就可以判斷患者的生死之期。
飲食五谷精氣進入胃臟,就會游溢行輸送到脾臟,再通過脾臟上行輸散至肺臟。肺臟精氣運行疏通調節水道,又下行輸送至膀胱。水液精氣循環運行于五臟經脈,順應四時變化調節五臟血氣陰陽平衡,這就是古經《揆度》闡釋的常理。
如果患者太陽經脈動偏盛,就會出現厥陰氣逆、呼吸氣短和喘息等癥狀,這是陰氣不足而陽氣有余所致。采用針刺療法時,要取足太陽經束骨穴和足少陰經太溪穴,對表里兩經同時進行刺瀉調治。
如果患者陽明經脈動偏盛,就是太陽經和少陽經精氣并重的癥狀。這時,就應刺取足陽明經陷谷穴和太陰經太白穴,施用瀉陽補陰療法。
如果患者少陽經脈動偏盛,就會出現厥陰氣逆癥狀,表現為陽蹻脈前的少陽經脈動突然劇烈。這時,就應刺取足少陽經臨泣穴。如果患者少陽經脈動偏盛,就是少陽經脈精氣有余的癥狀。
太陰經脈動強勁,就應細心審察是否有真臟脈象。如果五臟經脈精氣皆弱,胃臟精氣陰陽不平衡,就是足太陰脾經精氣有余的癥狀。這時,就應刺取足太陰太白穴和足陽明陷谷穴,施用補陽瀉陰療法。
患者少陰經脈動偏盛,就是少陽經精氣厥逆所致。如果陽氣聚合上行,使得心肝脾肺四臟經脈爭張,就會導致陰氣沉聚于腎臟。這時,就應采用瀉陽補陰療法同時調治表里經絡。
如果厥陰經脈動偏盛,就會出現厥陰氣逆癥狀,會使人心臟真氣虛弱疼痛不適,厥氣滯留相搏,導致面色發白出汗。這時,應當采用飲食藥膳調治。同時施用刺瀉療法,刺取足陰經下部太沖穴。
黃帝又問:怎樣診察太陽經的脈象呢?
岐伯回答說:太陽經的脈象,就像是三陽精氣浮盛于外。
黃帝接著問:怎樣診察少陽經的脈象呢?
岐伯回答說:少陽經的脈象,就像是一陽初生滑利而不堅實。
黃帝又問:怎樣診察陽明經的脈象呢?
岐伯回答說:陽明經的脈象盛大漂浮,太陰經的脈象沉伏而鼓動有力,少陰經的脈象沉而不浮。)——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黃帝內經中三陰三陽經的脈象特征
【原文】
太陽臟獨至,厥(1)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余也,表里(2)當俱瀉,取之下俞(3)。陽明臟獨至,是陽氣重并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少陽臟獨至,是厥氣也前卒大(4),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
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二陰獨嘯,少陰厥也,陽并于上,四脈爭張,氣歸于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心(5),厥氣留薄,發為白汗(6),調食和藥,治在下俞。
帝曰:太陽臟何象?岐伯曰:象三陽而浮(7)也。帝曰:少陽臟何象?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臟者,滑而不實也。帝曰:陽明臟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陰臟搏,言伏鼓(8)也。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
【注釋】
(1)厥:氣機上逆的病機。
(2)表里:指經脈之表里,此處指太陽與少陰為表里。
(3)下俞:指足經下部之俞穴。
(4)前卒大:足少陽脈猝然而大,是少陽氣盛的表現。
(5)真虛心:真氣大虛,心中酸痛不適。
(6)白汗:即大汗出。
(7)象三陽而浮:形容太陽之脈象陽氣浮盛于外。
(8)伏鼓:脈沉伏而鼓擊于指下。
【白話詳解】
太陽經脈偏盛,則太陽之脈獨盛,發生厥逆、喘息、虛氣上逆等癥狀,這是陰不足而陽有余的緣故,表里兩經俱當用瀉法,取足太陽經的束骨穴和足少陰經的太溪穴。陽明經脈偏盛,是太陽、少陽之氣重并于陽明,當用瀉陽補陰的治療方法,當瀉足陽明經的陷谷穴,補太陰經的太白穴。少陽經脈偏盛,則少陽之脈獨盛,是厥氣上逆,所以陽蹺脈前的少陽脈猝然盛大,當取足少陽經的臨泣穴。少陽經脈偏盛而獨至,就是少陽太過。太陰經脈鼓搏有力,應當細心審查是否真臟脈至,若五臟之脈均氣少,胃氣又不平和,這是足太陰脾太過的緣過,應當用補陽瀉陰的治療方法,補足陽明之陷谷穴,瀉足太陰之太白穴。二陰經脈獨盛,是少陰厥氣上逆,而陽氣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臟受其影響,四臟之脈爭張于外,病的根源在于腎,應治其表里的經絡,瀉足太陽經的經穴昆侖、絡穴飛揚,補足少陰的經穴復溜、絡穴大鐘。一陰經脈偏盛,是厥陰所主,出現真氣虛弱,心中酸痛不適的癥狀,厥氣留于經脈與正氣相搏而發為白汗,應該注意飲食調養和藥物的治療,如用針刺,當取厥陰經下部的太沖穴,以泄其邪。
黃帝說:太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其脈象似三陽之氣浮盛于外,所以脈浮。黃帝說:少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其脈象似一陽之初生,滑而不實。黃帝說:陽明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其脈象大而浮。太陰經的脈象搏動,雖沉伏而指下仍搏擊有力。二陰經的脈象搏動,是腎脈沉而不浮的現象。
【按語】
本節論述了三陰三陽經脈失常的病機、主證和刺治方法,以及三陰三陽經的脈象特征。太陽經氣偏盛,陽盛有余,陰氣不足,故見氣逆而上之喘促,取膀胱經之束骨,腎經之太溪以瀉之;陽明經氣偏盛,則瀉胃經之陷谷,補脾經之太白;少陽經氣偏盛,足踝腫大,刺取膽經之臨泣;太陰經氣偏盛,五臟之脈氣皆為不足,故補胃經之陷谷,瀉脾經之太白;少陰經氣偏盛,相火妄動,諸臟失調,則瀉膀胱經之昆侖、飛揚,補腎經之復溜、大鐘;厥陰經氣逆亂,逆亂之氣與正氣相搏,表現為心酸痛不適、自汗出,治取肝經之太沖穴,并可配合運用藥物治療和飲食調養。
三陰三陽經的脈象特征:太陽主表,陽之極,其脈浮;少陽為陽之里,陰之表,屬半表半里,其脈滑而不實;陽明為太陽之里,少陽之表,熱盛,其脈浮大;太陰主里,其脈沉伏;少陰之脈沉而不浮。故張仲景曰:“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讀《黃帝內經》素問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3——根據脈象對應治病)
(不知何故,經文沒有提及“厥陰臟何象”的問題。)
總結
文章開始,我提到,確定一個脈像的因素很多,但離不開兩點,即“環境+經絡”。正如文章開頭“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指的就是環境對脈的影響。今天剛好是世界高血壓日,我們就以高血壓為例來說明。
對于西醫來說,通常它只會讓你終生服藥,通過擴張血管來達到讓血壓降低的目的,但這種做法,無異于飲鴆止渴。我老爸從40歲開始服降壓藥,直到84歲去世,服用降壓藥40多年。到去世的最后幾年,先是離心臟最遠的腳腫,到最后是手腫、臉腫,醫生說,正常人的心臟都是一個泵,而老爸的心臟已經變得非常肥大,失去了泵的功能,就是一個大管子。這就是長期服用降壓藥的后果。因為,西醫沒有找到造成高血壓的根本原因。
我們都知道,人體是一個智能系統,為了維持肢體末端的氣血供應,從心臟泵出的血,需要保持一定的壓力。當我們受到過度驚嚇,或者過度興奮之時,血壓就會升高;反之,如果我們在低溫環境中生存,人但為了保護內臟,就要舍棄四肢的氣血供應,此時,血壓就會降到很低。同理,現代人,由于工作和生活壓力增大,為了應對這種壓力,通常血壓也會升高。這就是環境因素的影響。
當然,即使沒有這種環境的壓力,如果我們的經絡堵住了,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這個我們以前都討論過,這里就不再詳述了。因此,當我在9月28日的《深入解讀蕭宏慈的理論和實踐》一文中指出,單純地強調通過拍打和拉筋來打通經絡,而不改變引起病癥的環境,只能是一條腿走路,人體是無法根本獲得健康的。比如,通過拍打,確定使我姐的血壓下降了10個汞柱,但因為造成他血壓高的環境---“工作壓力陡增”沒有改變,因此,要想根本解除血壓高也是不現實的。
綜上所述,環境+經絡的改變,是影響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這就是本篇,經脈別論所要闡述的根本。
注解1:
肺氣宣發:津液在進入人體上焦時,通過肺臟呼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的過程叫肺氣宣發。
肺氣肅降:血液經過肺循環后入體循環的過程,中醫稱為肺氣肅降或者通調水道。
人體組織細胞代謝產生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廢料),由三焦水道下行,期中含有的可以回收的物質,蛋白,糖等等,由腎小管的過濾,腎小球的回收,相當于人體原尿產生的生理過程,中醫叫水液歸于腎。經腎陽的蒸化 回吸收后,藏于膀胱 , 并形成尿液排出。
水精四布 ,五經并行:運行于三焦的津液于孫脈滲入組織間隙 , 這部分津液稱為衛氣 , 是滋潤、濡養組織、細胞的體內水庫, 現代醫學稱功能性細胞外液, 具有蓄水和供水作用。通過以上各有關臟腑的作用 , 津液的輸布可以外達皮毛,內注臟腑 , 滋灌全身各組織器官 ,《黃帝內經》把這個過程稱之水精四布 , 五經并行。
全身的津液, 由于神經一內分泌的正常調節, 每日攝入和排出的水量是平衡的, 消化液每日分泌總量可達 8000毫升左右, 但絕大多數在回腸末段和右半結腸重新回吸收,只有 100毫升左右水由糞排出。
血汗同源:
正常人每天通過皮膚蒸發水分達 600毫升,中醫學對汗比較重視 , 認為是由津液所化 , 津液與血液相互滲透, 故稱“汗為 心液”, 心陽虛則自汗 , 心陰虛則盜汗。
中醫學認為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許多臟腑病變都可造成津液平衡失調,生成不足或喪失過多就會出現傷津、脫液,如果是運輸分布發生問題,水液停滯就會出現痰飲水腫。
例如中醫臨床經常講的水飲凌心的心慌,水氣射肺癥則出現咳喘、津傷肺燥的干咳、胃燥則渴腸燥大便干燥等。
中醫理解津液的作用
一,津液是人體重要的組織成分,占人體總體重的 60%, 其中 40%分布于細胞內。
二,津液是運輸的載體,人體從外界攝入的營養物質必須通過細胞外液 , 才能進入細胞 , 細胞的代謝產物 , 也通過細胞外液,再經有關器官排出體外。
三,津液參與體溫調節、酸堿平衡調節及部分激素的運輸。
四,津液起潤滑和保護作用,如關節液、胸腔、心包腔液、淚、唾液等的潤滑作用。腦脊液、體液免疫物質對人體的保護功能。
注解2:
本段是《黃帝內經》中很著名的經文之一,很多后世的中醫理論源于此,也經常被許多著名醫家和醫書引用。從字面上看本段經文主要是介紹“食氣入胃”和“飲入于胃”后的代謝途徑和過程。大學教科書中都認為是水飲和五谷入胃后的精微物質的輸布過程,以后大家都把它看作是解釋中醫生理的重要依據。不過從本段經文的標題來看,本篇主要討論的是有關
“經”與“脈”的問題。為了弄明白經文的深刻含義,先把這段原文翻譯成白話:
“食氣入胃后,其精的部分去肝,肝精所化之氣去筋。食氣入胃后,最厚濁的氣歸于心,而心氣生的精入脈中。脈中的氣流行于六經,六經的氣歸于肺,肺面向所有血脈,同時肺輸送經氣于皮毛。小的血脈將肺所輸布的精集合起來,肺行氣在府,府內陽氣充足則表現為精足,而人體的神志則表現出聰明。精神藏于肝、心、肺、腎四藏,而氣歸于權衡,中焦脾胃,當中焦權衡平衡時,在寸口的部位形成寸口脈,通過寸口脈的平衡與否來決定生死。
飲入于胃,游行精氣而滿溢在胃中,向上輸送到脾,脾氣散精為氣,上歸于肺,肺氣通調水道,向下輸入膀胱。水與精橫向輸布四個方向,水與精則向五經縱向并行,水精四布合于四時,五經并行合于五臟藏精,陰陽的揆度權衡所以才正常。”
很多書上都認為這段文字是在講飲食代謝的過程,其實不然,此段經文一開始介紹的是關于精氣與肝、心的關系。肝與心的關系是木與火的關系,同為陽,又都是主神明,與情志相關。經云:“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經文講到食氣入胃后,其中精的部分養肝,而氣的部分養筋;對于心來說情況正相反,食氣入胃后,其中氣的部分歸心,而精的部分入于脈。
肝為少陽,心為太陽。少陽在成長過程中還需要食氣之精的濡養,而食氣中陽氣的部分養筋;太陽已經是陽的極限,心藏神由食物的濁氣來營養,而其精的部分灌于血脈。肝心同主神志,但“肝藏血”為“心主神明”的物質基礎,所以“散精于肝”,而“心主神明”為“肝藏血”的功能表現,也就是“濁氣歸心”。筋由肝之精化氣來濡養,“淫氣于筋”;精灌注于脈而化血,“淫精于脈”。此段內容主要介紹了肝、心兩臟是如何依靠食氣的精氣來營養的,以及不同之處。
血行脈中,氣行脈外。中醫有氣行則血行之說,如果氣血被分隔于脈的內外,氣又是如何行血的呢?實際上脈中血的推動,是源于肺之宗氣,宗氣主呼吸,在一吸一呼這樣一個動作中,就已經將精氣灌注于脈中。而這個推動脈搏的氣,是流行于“脈”外,在“經”中流動,經氣由肺所生,肺所主。臨床上當經氣不足時,主要補經氣的藥物,也就是補肺氣的藥物,包括人參、黃芪等。
脈外之經氣歸于肺,肺氣又貫心血脈,并輸送精到皮毛。這里涉及一個問題,就是“經”與“脈”的問題。記得很久以前聽一位中國大陸的針灸大師講課,他當時提到了一個問題,就是“經”與“脈”有何不同?經脈是針灸學中經常提到的一個概念,但要是仔細分析起來還真是有很多內容需要搞清楚。
“經”與“脈”的不同點是氣行于經,血行于脈;心藏脈,肺藏氣。“經”與“脈”的共同點是經脈同源,都源于肺氣。肺聚積了水谷精微之氣,再加上天之清氣形成宗氣,宗氣主呼吸,貫血脈,推動衛氣。
因此,所謂肺朝百脈,實際上是說明肺的其中的一個功能,即所謂:氣行則血行。是肺氣推動營血于脈中,最后肺將精氣輸于皮毛。小的毛細血管稱為毛脈,由肺氣所推動的心血脈流向四肢的經脈走向是:手之三陰從胸到手,然后接手之三陽,再接足之三陽,最后通過足之三陰再回到心肺。其中由肺心所推動的血脈將精氣輸送到在皮毛的微小血脈,這是個精化氣的過程,精血回流五臟是五臟藏精的過程。經脈始于手太陰肺,是由于肺氣推動肺之經脈在先,然后才是手少陰心脈,從這樣一個順序也可以看出肺氣行則心血行的規律。
臨床上常見肺氣不足與心的血脈不足的病癥。《傷寒論》中有一個名方炙甘草湯就是為此證而設,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其主要臨床表現就是脈結代,是由于肺氣不足和心的血脈不足而形成。方藥組成為:炙甘草、生姜、人參、生地、桂枝、阿膠、麥冬、麻仁、大棗,以清酒與水共煎,有通陽復脈。以后又出現很多不同的加減復脈湯,治療方法都是一樣的。從這個方子也可以看出,以補肺氣藥為主藥,炙甘草、人參,但這里沒有使用黃芪補肺氣,是因為黃芪補肺氣而行經氣,人參補肺氣而行血脈,兩者有區別。這里通陽的藥物只要一味桂枝,桂枝的功能是祛風,風起是由于營郁,桂枝主要用于解營郁,通血脈。其他藥物則多以養血活血、通脈柔肝為主。
這是肺的另一個功能,就是行氣于府,這是對應“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這里的“府”應該包括肺之府大腸,脾之府胃,腎之府膀胱,以及三焦之府。肺氣行氣于“府”的作用是推動“府”的瀉而不藏。“府”的陽氣旺盛則氣機通利,精者,陽氣也。因此稱之為府精。神明就是肝、心的精氣平衡。所謂“府精神明”也就是精神平衡,精藏少陽相火,神藏太陽君火。天有一丸紅日,人有精神君相。天上的一丸紅日主天地間熱與明,人有精神主神明與精藏。
這里的四藏應該是肝、心、肺、腎四臟,代表上下左右,或者東西南北。“留于四藏”是指“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或者就是精神留于四臟。也就是氣、血、精、神、魂、魄藏于四臟,四臟陰陽平衡,則氣歸于平衡。
肺主氣,肺為氣之海,其氣灌注血脈,推動經府氣的運行,當氣歸于平衡了,這時寸口就表現出脈搏,其長度為一寸九分,因此稱為寸口。氣口脈在肺經上,顯然是肺氣所主。而肺與脾又同為手足太陰經,脾為中焦之樞紐,前面說了留于四藏,氣歸于權衡也是中焦脾臟的平衡。脾土為中焦樞紐,肺主氣血的運行,當權衡已平后,氣血運行的狀況表現在寸口脈,而且通過這個成寸的脈搏可以判斷氣血的運行平衡情況,因此以決生死。
這里的飲是指水飲,入胃以后,其作用是“游溢精氣”,釋字:游者,《說文解字》:“旌旗之流也。旗之游如水之流。”溢者,《說文解字》:“器滿也。”水飲入于胃后將精氣游溢起來,然后上輸于脾。這里并不是單指水飲代謝,還包括肺氣的通調經府與血脈的作用,這段主要是介紹肺通行水道的作用,也是經府的一部分。本篇的標題是《素問·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全篇內容還是緊扣主題的。
脾化精為氣,上歸于肺,由于肺位于人體陽位,為氣海,所有精微物質都以氣態形式上于肺,再輸布到各個臟腑。由胃腐熟而來的精微物質輸送到脾以后還是不是氣態,需要脾的轉化。脾的功能是主運化,這里有兩層含義,第一是運輸的意思;第二要氣化,是轉化精微為氣態,有利于運輸,這樣肺才可以接受。經云:“上焦如霧”,就是這個意思。
當脾虛濕盛時,脾氣散精的功能就會減弱,清氣不升反降,而表現腹脹、腹瀉等癥狀,同時也會影響到肺氣的輸布功能,而造成肺氣虛損。治療當以健脾化濕,《傷寒論》中的人參湯即為此證而設,人參湯的藥物組成與理中丸相同,人參湯以人參為主藥,這里有補脾肺之氣的意思,同時有干姜、白術、甘草健脾燥濕。是一個常用方,后世醫家多以此方為基礎方進行加減。
這是肺的功能,肺行氣于“府”,前面說了,這個“府”應該包括胃、腸、膀胱和三焦,通調水道是三焦的功能,是因為肺氣通,所以三焦之氣才通,三焦氣通則水道通,這個水道是指下焦水道,水液從小腸來,注入下焦后再滲入膀胱。因此這里所強調的功能是肺行氣于“府”。肺氣盛則水道通,這個理論在臨床中應用很廣泛,例如,提壺揭蓋法就是一個例子,所謂揭蓋就是宣通肺氣,肺氣通則三焦通,也就是所謂的宣發肅降。當然補肺氣還不僅是宣發肺氣,還要補充肺氣,只有肺氣盛經府才能通暢。由于三焦是氣、水的通道,因此通利三焦對通利氣、水的道路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這也為后世醫家建立三焦辨證方法奠定了一個理論基礎。
這里的“水精”就是本段開始講的“飲入于胃,游溢精氣”的結果,“四布”是指四臟或者4個方向,基本上都是橫向輸布的。五經并行應該是指縱向輸布的,經者,縱向連接南北兩極的經脈。通過這樣橫縱方向把水精輸布到全身各處。同時“四布”合于四時,“五經”合于五藏。五藏在自然界就是五行所藏,所謂木藏、火藏、土藏、金藏、水藏;在人體就是指五臟所藏。經文當中很多時候不分五臟與五藏,但從其本意來看五臟和五藏還是有區別的。
“水精四布”合于四時的陰陽變化,“五經并行”合于五藏的生、長、化、收、藏的變化,陰陽的揆度(測量、度量的意思)就是正常狀態。
因此,從表面上看這段經文好像是在講五谷與水飲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究其實質還是圍繞著“經”與“脈”的問題在討論。經文通過水谷精微的輸布過程,明確了“經”與“脈”與臟腑之間的聯絡關系,確定了以肺氣為動力源頭的氣與血的輸布。
總之,肺氣的主要功能有三,第一,主血脈運行,氣行則血行。第二,主經氣運行,肺氣主為氣。第三,助“府”氣之運行,通利三焦氣、水通道。氣行于經,血行于脈;肺主氣,心主脈;氣主動,脈舍神。雖然肺氣是一身之氣的根本,但血行于脈中,還與肝心相關,心藏脈主神,神者,血之精氣,心神對脈搏跳動的影響體現在脈的神氣上,因此臨床上治療方法也要考慮到這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