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大承氣湯方
方劑組成: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納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一服下者,余勿服。
原文指征:
太陽病,二日,發熱,不解,蒸蒸發熱者,此屬陽明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熱故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鞕,而反下利,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弱,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心中溫溫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先其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中與之;若但欲嘔,腹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所以然者,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陽明病,若吐、若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傷寒,吐后,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陽明內結則煩躁,譫語,用甘草干姜湯以復其陽;芍藥甘草湯以救液;調胃承氣湯以止其譫語,此壞病之治,必隨脈證也。
發汗后,惡寒者,以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宜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微者,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陰脈實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輩。
傳陽明,脈大而數,發熱,汗出,口渴,舌燥者,宜白虎湯;不差,與承氣輩。
太陰病,脈滑而實者,此為有宿食也。宜承氣輩。
痙病,本屬太陽,若發熱,汗出,脈弦而實者,此轉屬陽明也。宜承氣輩。
若伏氣病溫,誤發其汗,則大熱煩冤,唇焦,目赤,或衄、或吐,耳聾,脈大而數者,宜白虎湯;大實者,宜承氣輩。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后,微煩,小便數,大便因鞕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若后發熱者,必大便復鞕而少也。與小承氣湯以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下利,譫語者,此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陽明病,脈實,雖汗出,而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出,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者,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夫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鞕,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之,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小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大便,但初頭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
問曰:陽明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其有宿食也,大承氣湯主之。
產后,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為惡露不盡也。若不大便,煩躁,發熱,脈微實者,宜和之;若日晡所煩躁,食則譫語,至夜則愈者,大承氣湯主之。
郁冒,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家實也,大承氣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發汗,病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痙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者,必介齒,宜大承氣湯。
太陽病,六七日不大便,汗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ハ鄤w責,名曰負也。脈滑而數者,此為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此屬陽明也。脈實者,可下之;脈浮大者,可發汗。下之,宜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息不得臥者,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陽明病,潮熱,大便已鞕者,可與大承氣湯;不鞕者,不中與之。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陽明病,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實也。須過經乃可攻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大便初鞕后溏者,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服承氣湯后,不轉矢氣,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此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陽明證,心下鞕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陽明病,眼合色赭,不可攻之,攻之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夫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如是,則神丹安可以誤發,甘遂何可以妄攻?虛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兇之機,應若影響,豈容易哉!況桂枝下咽,陽盛即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須臾,視身之盡,不暇計日,此陰陽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而醫術淺狹,懵然不知病源,為治乃誤,使病者殞歿,自謂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曠野,仁者鑒此,豈不痛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