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二妙散加減;痛風
痛風又名歷節風,好發于四肢關節處,最常見的是第一跖趾關節處,主要臨床表現特征是關節處皮膚發紅、發燙、腫脹、疼痛難忍、功能障礙、行走困難,嚴重的形成痛風結節,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筆者經多年臨床總結,應用中醫中藥二妙散加減內服外敷治療痛風,療效顯著,故此介紹。臨床診斷:患者不明原因或因辛燥飲食后肢體關節處紅腫、發熱、疼痛難忍,甚者關節變形,有發亮的痛風結節凸起,查血尿酸指數明顯增高即可診斷。
1 治療
內服中藥二妙散加減方:黃柏15 g,蒼術15 g,梔子15 g,黃連12 g,延胡15 g,薏苡仁20 g,豬苓15 g,澤瀉15 g,車前子20 g,牛膝12 g,甘草6 g,先將藥物浸泡30 min后煎服,日服三次。
外敷二妙散加減散劑:按比例研細用沸開水適當加點蜂蜜調敷患處。生黃柏3 g,蒼術1 g,生梔子3 g,大黃2 g。治療期間囑患者適當臥床休息,多飲水,禁食辛辣飲食、含嘌呤多的食物及高蛋白飲食,如海鮮、動物內臟、豆類、蠶蛹等,克服煙酒嗜好。
2 體會
痛風乃屬中醫痹證范疇,臨床表現以關節處的反復紅腫、熱痛為主要特征,是體內尿酸代謝異常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化驗檢查以血尿酸指數增高為主要診斷依據,通常西醫主要用秋水仙堿類藥物治療,用藥時癥狀得以緩解,停藥后易復發,而且秋水仙堿類藥物對肝腎功能損害的不良反應大,長期服用常顧此失彼,給治療帶來諸多困難,故不宜選擇。
應用中醫中藥辨證施治整體調整,療效顯著又避免了西藥的不足之處,早期內外兼治療效更佳,多可治愈而不復發。
痛風本是濕邪侵入人體關節、阻滯經脈、氣血不通、郁而不散、滯留骨節經絡、蘊久化熱,而發為病,古人云“寒濕郁痹陰分,久則化熱所致”。朱丹溪還說:“大率因虛受熱、其血已自沸騰,或加之以涉水受濕,熱血得寒,污濁凝滯,不得運行,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于陰也。治以辛溫,監以辛涼,流散寒濕,開通郁結,使血行氣和,更能慎口節欲,無有不安者也。”充分說明痛風的形成是濕邪下注為主,或風寒濕邪搏擊關節、郁而不散或濕熱瘀滯阻滯經脈,郁而化熱,使其關節紅腫熱痛,邪郁陰分故夜間痛甚,望診可見舌紅脈弦,舌苔黃膩。治法當清利濕熱、活血通絡、利濕排濁,方中首選黃柏、蒼術清熱燥濕為主藥,黃連清三焦濕熱,梔子清瀉三焦之火邪具消腫止痛之功效,二藥相輔清熱燥濕功力倍增,元胡、牛膝活血通絡,豬苓、澤瀉、車前子、薏苡仁相輔相成增強利濕功效,使污濁順從小便出,甘草具清熱解毒之功,起調和諸藥之效。
外敷散劑:清熱燥濕、活血通絡、散瘀消腫止痛,起協同作用。
二妙散加減內服外敷形成夾擊之力,賊邪難逃法網,“更加慎口節欲,病體無有不安者也”。
作者單位:四川西昌,西昌市人醫院針灸骨傷科
慢性前列腺炎是青壯年男性的常見病、多發病、難治病,部分病人病情纏綿難愈,伴有較明顯的精神癥狀,常多處求醫治療而無明顯療效。我們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觀察到:證見以下腹部隱痛或有熱感,排尿不暢甚則有灼熱感,尿后余瀝,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為主證,中醫辨證以濕熱蘊結下焦為主者頗多。因此選用二妙散加味為主方,藥物組成:黃柏、蒼術、海藻、薏仁。并隨癥加減組成。臨證時只要辨證準確,選藥用量精當,確有小方治大病之奇妙療效。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36歲。患者因下腹部隱痛、小便有灼熱感7天,加重3天。于2002年4月20日門診初診。有13年的慢性前列腺炎病史,病情時輕時重,多方久治未愈。近7天來飲少量白酒后致下腹部隱痛漸至小便有灼熱感,午后下腹部有熱感,尿后余瀝。患者易情緒緊張、口干咽燥、便秘、舌質紅、苔微厚黃膩、脈滑數略細。本次起病后使用抗生素治療未見好轉,而要求中醫治療。直腸指診:前列腺體稍腫大、質稍硬有壓痛感,表面尚光滑,中央溝存在。前列腺液鏡檢,白細胞(+++)、紅細胞(+)。B超示:前列腺稍增大。中醫辨證為濕熱蘊結下焦,陰虛內熱。治以清利下焦濕熱、滋陰、軟堅散結,二妙散合增液湯加味,處方:黃柏15g,蒼術12g,海藻30g,薏仁30g,公英30g,敗醬草20g,地骨皮30g,知母10g,生地15g,麥冬15g,玄參15g,甘草6g,每日一付,早晚煎服,連服3付,病情好轉,守法5付,病情明顯好轉。漸減黃柏、蒼術用量,并囑其調情志、節欲,調理2月余病愈,隨訪至今未再發。
2 體會
在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過程中,中醫具有標本兼治、攻補兼施之優勢,因此見效快,不易復發。方中黃柏苦寒清除濕熱為主藥,蒼術苦溫香燥、燥濕健脾、使脾之健運功能恢復則濕無由生、濕去則熱無所附、熱易清除為輔藥,海藻苦寒清熱消痰、軟堅散結利水,薏仁健脾利濕清熱,二味助黃柏蒼術加強清熱健脾利濕之功以固本且能軟堅散結。現代藥理研究證實 [1~3] :黃柏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蒼術煙熏消毒對多種病毒、細菌、支原體及致病真菌都有顯著殺滅作用,海藻能促進病理產物和炎性滲出物之吸收并能使病態組織崩潰溶解。臨證時熱重于濕用黃柏,加公英、敗醬草;濕重于熱重用蒼術加白術、茯苓;濕熱并重黃柏、蒼術等量。兼有胃陰虛合用增液湯,兼腎陰虛合用六味地黃湯,兼有瘀血加赤芍、桃仁、紅花。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應予心理治療。并囑病人節欲,以避免前列腺充血,這點在鞏固療效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飛.方劑學,中醫藥學高級叢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2):1669-1677.
2 董昆山,王秀琴,董一氏.現代臨床中藥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10(1):54,312.
3 馬子密,傅延齡.歷代本草藥性匯解.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4:317.
作者單位:572000海南省三亞市人民醫院皮膚科
清乾隆54年(1789年)羅國綱在《羅氏會約醫鏡》中將虞氏的三妙丸亦改作散劑用。《羅氏會約醫鏡卷13雜證55論腳病》曰:“三妙散,治腰漆濕痛仙方,蒼術三錢,黃柏炒,錢八分,川牛膝二錢,用凈膝者更妙,夜服,此方人人可服,若房屋陰濕及走水受濕者,不時各服一、二劑,至老無腰膝濕痛之病,不可忽過。”“三妙治腰膝以下濕病,即前方(二妙散)加川牛膝二錢,夜服。(《羅氏會約醫鏡》卷12雜證47論濕證),并還將二妙散進行加味應用,名加味二妙散 ,治濕熱痹痛,骨節疼痛,如火之燎,或麻木痿軟,由當歸、川牛膝、川萆?、防己、龜板、黃柏各二錢,蒼術三錢組成,溫服,或加份量,醋煮面糊為丸(見《羅氏會約醫鏡》卷11雜證論痹證),并說主治熱痹。由此,古籍載之三妙散便有外用和內服之別。名同實異,但兩者均系危氏所創之蒼術散演化而成的似屬無疑。迄今所用三妙散為內服劑,當為《仙拈集》、《羅氏會約醫鏡》中所先創。《醫學正傳》中的三妙丸和《仙拈集》、《羅氏會約醫鏡》中的三妙散藥物組成相同,但方名不同。
清道光19年(1839年)林佩琴在《類證治裁》中又將蒼術散改作丸劑,名二妙丸,用以治療“濕火”(見《類證治裁》濕癥論治附方):“濕熱三妙丸,二妙丸加酒蒸牛膝二兩。”(見《類證治裁》卷5痿證論治附方),并進行加味應用,如加味二妙散,此方所用藥物與《羅氏會約醫鏡》中之加味二妙散完全一樣(見《類證治裁》卷5痹證論治附方)。
《成方便讀》又在蒼術散的基礎上加入懷牛膝,薏苡仁,名四妙丸,主治濕熱下注,下焦痿弱,腫痛,小便不利,使濕熱從小便而出,大抵未出蒼術散的軌范,制方原理是一致的。
蒼術散自創立以來,在使用沿革中,雖幾經增補易名,然其藥功用的原則始終未變,即清熱燥濕,雖有于方中加入牛膝、薏苡仁者,改散為丸,為湯,但以蒼術、黃柏二藥為主的配伍法度未變,至今仍是治下部濕熱病變的要方。近人秦伯未先生在《謙齋醫學講稿》中將二妙散加知母名三妙丸,亦用治下肢痛屬濕熱下注者。
古代典籍中名“二妙散”方名的方劑還有不少。①《普濟方》卷71《楊氏家藏方》中之二妙散由當歸、熟干地黃各等分組成,主治目昏,視物不明,淚下。②《百一選方》卷18引柳正之方二妙散由蛇退1條,蠶紙1片(方5寸以上)組成,以麝香溫酒調下,主治難產。③《朱氏集驗方》卷1二妙散由當歸、橘皮各等分組成,具理氣血,去風作用。④《朱氏集驗方》卷6二妙散由四君子湯,黃芪建中湯各一貼加白扁豆,縮砂仁組成,主治痔疾。⑤《朱氏集驗方》卷10二妙散由平胃散、四君子湯各二貼組成,主治婦人血崩。⑥《普濟方》卷204二妙散由半夏一兩,干桑皮二兩組成,主治五膈氣,心胸痞塞。⑦《萬病回春》卷7二妙散用蜣螂炭火烘干研末服,主治小兒大小便不通。⑧《證治準繩》瘍醫卷5二妙散由馬蹄香、香圓橘葉組成,主治馬,滿身起堆。⑨《慈幼新書》卷1二妙散由文蛤一兩,黃柏二錢組成,主治眼中翳膜血絲,煎水外洗。⑩《絳囊攝要》二妙散由蒲黃炒黑,海螵蛸各等分組成,主治舌腫出血,另一方由木瓜一兩,干絲瓜絡五錢組成,主治虛火牙齦腫痛。以二妙散為名的方劑在《仙拈集》、《外科全生集》等典籍中還有記載,但藥物組成各不相同。
另外,朱震亨認為在應用二妙散之前,“若痰熱者,先以舟車丸,或導水丸,神芎丸下伐,后以趁痛散服之”。導水丸(見《丹溪心法》卷2喘15)又名神芎導水丸,“大黃、黃芩二兩,丑末、滑石四兩,右為末,滴水丸,每四五十丸,溫水下。”(見《丹溪心法》卷3痢9)而《丹溪心法》卷3發熱47:“神芎丸,大黃、黃芩、滑石、牽牛,右為末,滴水為丸。”顯然,導水丸即神芎丸,用于清熱瀉下。“趁痛散(《丹溪心法》卷4痛風63):乳香、沒藥、桃仁、紅花、當歸、地龍酒炒,牛膝酒浸,羌活、甘草、五靈脂酒淘,香附童便浸,或加酒芩,炒酒柏。右為末,酒調二錢服。”從舟車丸、導水丸、趁痛散諸方分析,主要是加強利水除濕、活血行氣通經作用,達到強筋健骨的目的,這更利于二妙散發揮治療作用。
作者單位:湖北中醫學院中藥教研室 43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