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上,權力的爭奪歷來是極其殘酷、不擇手段的。而爭奪最激烈者,莫過于九五之尊的天子之位,當年秦始皇出巡的赫赫威儀,就讓劉邦和項羽兩位野心家產生了“大丈夫當如此也”和“彼可取而代之”的念頭,并分別成了農民起義軍的領袖。
在暴秦覆滅之后,劉邦和項羽又為天子之位而楚漢爭霸數年,生靈涂炭,最后才以項羽自刎烏江,劉邦勝出而塵埃落定。
歷代圍繞最高統治權發生的慘烈爭奪更不知凡幾,甚至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以手足相殘的血腥手段登上天子之位的,盡管他因文治武功震古爍今,被譽為一代明君。
這種權力之爭,也曾發生在漢末魏初的曹丕與曹植之間。
應當說,在曹操的幾個兒子中,曹丕與曹植都非等閑之輩。由于曹操的長子曹昂在隨父出征張繡時死于亂軍,次子曹丕成為長子,按照自古以來“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宗法制度傳統,在太子之爭中占據天然優勢。
但曹植因才華更為杰出而最受曹操青睞,在太子之爭中一開始曾稍占上風。
由于曹植的文學才華確實出類拔萃,在當時幾乎無人能出其右,以至于恃才傲物的南朝詩人謝靈運也由衷地贊許說:“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但在政治方面,曹植并未表現出同樣杰出的才能。
實際上,當早年的曹植沉湎于“憐風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的文學創作之時,曹丕卻為了太子之位而暗結黨羽,廣收人心,使得在太子之爭中,“宮人左右,皆為之說”。
兩人的政治心計可謂高下判然。
因此,曹操雖然曾對曹植“特見寵愛”,甚至對臣下表示“吾欲立(植)為嗣”,但廢長立幼茲事體大,稍有不慎則后患無窮。
袁紹、劉表廢長立幼導致兄弟相殘禍亂,最后被外人吞并的前車之鑒,使得雄才大略的曹操也不能不權衡利弊、三思后行。
加之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的個性,使得曹操難以放心地將繼承權交給他,終于被“御之以術,矯情自飾”的曹丕擊敗,與太子之位失之交臂。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不久又逼漢獻帝禪位,以魏代漢。
接下來,歷史上最精彩的一個片段即將上演,曹氏兩兄弟相殘的這一瞬間,竟是中國歷史長空中一次煙花的綻放,煙花落成灰燼,依然讓看客們嘆惋。
有人勸曹丕殺了曹植,而曹丕以母之命為借口,不肯下此決心,于是以七步作詩,將此命運之劍放于曹植自己的手中,由他來決斷自己的命運。
其實曹丕應該很清楚,把劍換成了筆,卻當是救了曹植一命。
一天,曹丕在大殿上懸掛一幅水墨畫,畫著兩只牛,斗于土墻之下,一牛墜井身亡。
曹丕指著畫說:“即以此畫也題。詩中不得有'牛’字出現。”
曹植行走了七步,其詩已成。
詩曰:
“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泄畢。”
寥寥幾句,便將兩頭皆有本領的牛,相互爭斗時互不相讓的情形描繪出來。
其中,一頭牛落敗并非是實力不濟,而是對其飽含深情未能竭盡全力。
曹丕和群臣皆驚。
曹丕又說:“七步成章,吾猶以為遲。汝能應聲而作詩一首否?”
曹植說:“愿即命題。”
曹丕說:“吾與汝乃兄弟也。以此為題。亦不許犯著'兄弟’字樣。”
曹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聞之,潸然淚下。
于是貶曹植為安鄉侯,曹植拜辭上馬而去。
一場光輝奪目的兄弟生死之戲,就這樣在于無聲處的硝煙中結束了。
如果,我們將《七步詩》看成一個渾然天成的整體,曹植的原意便浮現出來,遠不止世人津津樂道的“相煎何急”,果真如此,曹丕早就將他滅了。
但曹丕卻出人意料放過了罵他的兄弟,后來還毫不顧忌轉交給兒子曹叡。曹植最終比曹丕晚去世6年。為什么?
因為曹植恨中有親,罵中有愛!
在譏諷曹丕同根相煎、內部相殘之前,就先暗示了外部有敵人挑撥離間,希望兄長不要落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陷阱。
這些敵人是誰,又在哪里呢?
他們就藏在詩中——持作羹的人、濾豆汁的人、燃萁火的人。
豆、萁是同根生的植物的組成部分,原本有著共同奔赴繁盛的生命目標,卻有人蓄謀用豆萁做燃料,將豆子煮湯榨汁,當成果腹的美食。
更可怕的是,這一真相目前還只有豆子知曉,獨自哭泣,豆萁依舊冥頑不化,繼續接受著別人煽風點火,自相滅亡。
注意,豆子并不是擔心自己被吃掉,豆子的悲苦是整棵豆,果子一旦被煮熟,其他的莖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于歷史的長河中,只有情意永存。
看完記得點贊分享關注,感謝啦!??
喜歡詩詞故事的朋友,強烈推薦《枕上詩書》,書的鏈接就在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