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古洞
文壇佳話,千古流芳。后世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吟詠留墨,贊江山俊秀,抒人生感懷。
唐宋以來,歷代游覽過三游洞的名人,以及在夷陵任過職的官吏,或題寫詩文、或刻碑記事,共作壁刻、碑刻100多件,保存下來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近60件,楷、隸、篆、行、草各體皆備,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軍壘遺址位于西陵峽口的下牢溪與長江交匯處,古人稱此為“險隘之區(qū),如鄭之虎牢,秦之幽谷”。據(jù)《北國地理志》,這一帶漢代曾稱“下牢戍”或“下牢關(guān)”。
一九八三年在修建濱江長廊時期發(fā)現(xiàn)該遺址,一九八四年正式發(fā)掘出土。古軍壘南北長十余米,東西寬九米,殘高三米,均用幾何紋和繩紋砌就,逐層收分,形若倒置的升斗。
西陵峽峽高谷深,水流湍急,為川鄂咽喉要塞,易守難攻,在冷兵器時代為重要的軍事要塞。
據(jù)史書記載,三國時期劉備曾命張飛為宜都太守,張飛便在此處屯兵操練,張飛親自擂鼓助威,千帆軍船爭相齊發(fā),士兵氣勢如虹,蔚為壯觀。
張飛擂鼓臺背依幽深峽谷,下臨滾滾長江,環(huán)眼圓睜,虎須戟張,巨臂揮捶,似聞隆隆戰(zhàn)鼓聲,再現(xiàn)了一代名將的勃勃英姿。
至喜亭始建于宋朝,由峽州(今宜昌)太守朱慶基修建在大江邊,為的是方便船夫和商旅休憩。
古時川江行船艱難,船夫們闖三峽、歷險灘,一路驚險,“江出峽始漫為平原”,到此處方才算是脫離險境。因此在亭中“瀝酒再拜相賀,以為更生”(《峽州至喜亭記》歐陽修)。因此亭子取名“至喜亭”,寓意人至此而后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