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因精研律學,弘揚佛法,被佛門弟子尊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弘一法師不僅佛學造詣深厚,在文藝領域上,也有著獨樹一幟的成就。他被稱為“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音樂、戲劇等于一身,在多個領域,均開創中華文化藝術之先河。魯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皆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殊榮。
后世贊許弘一法師:“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是當之無愧的奇才、全才。
在弘一大師的經典語錄中,有“以舍為有,則不貪。以忙為樂,則不苦。以勤為富,則不貧。以忍為力,則不懼。”一句,堪稱我輩集福之要術,處事之金律。
一、以舍為有,則不貪。
以舍為有,是舍去那些本不屬于我們的欲望與煩惱,財富名利并不能給予一個人幸福安樂,相反,只是活在當下、得失隨緣更容易使人知足。
所謂舍得,有舍才有得。人之所以煩惱多,無非是總想得到,而不愿放下。在財色名利面前,不知多少人輾轉反側難以舍掉,人人想要得兩全,但這世間難有什么兩全之策。人生百年,不過是教人如何取舍罷了。
二、以忙為樂,則不苦。
一個身處安逸環境中的人,初始可能覺得自在舒適,但若長久如此,就會自覺索然無味了,倒不如有事可忙更為快樂。忙里偷閑,苦中作樂是最易讓人忘卻煩惱的,尤其是付諸于自我喜愛之事,體悟生活真趣,自然再無痛苦可言。
三、以勤為富,則不貧。
曾國藩為教育后世子女,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勤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一個久盛不衰的家族,必然是離不開勤勞,一個人勤勞就能使身體康健,百病無憂。既勤勞又節儉,生活就永遠也不會貧賤。
俗語云:“勤人過山易,懶人動指難。”富貴是勤儉操持來的,相反,若是鋪張浪費,行事懶惰,即便再多的財富,也會因此迅速消耗殆盡。
四、以忍為力,則不懼。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世事總會遇到不如意,我們想要安身立命,必然要懂得一些忍讓的道理。
《菜根譚》有言:“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忍讓并不是代表懼怕,相反,是在深思熟慮后,一種“以退為進,與人為善”的處世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