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看科恩的《無條件養育》,書中闡述了獎勵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媽媽很認同這一觀點,還沒等認真消化,就遇到了一樁事,給媽媽的育兒方式敲了警鐘。事情是這樣的:
睿睿兩歲多的時候就學習用剪刀了,應該說用的還不錯,他自己也很喜歡做剪紙的手工。最近幾次做剪紙的手工時,睿睿總要媽媽幫忙折虛線,媽媽一開始也沒在意,順手就折了。
今天,他又用不會折虛線的理由請媽媽幫忙。媽媽鼓勵他自己弄,睿睿說他不會,就是不肯自己學著折。媽媽忽然想到白天在書上看到的內容,于是問他“是不是剪刀用的好,知道剪紙都會被表揚。而折虛線因為不太會弄,擔心得不到表揚”?睿睿默認了。
媽媽意識到,平時給了孩子很多及時的表揚,這樣的做法似乎變成了“毒藥”。于是決定要認真對待這件事,因此繼續鼓勵睿睿說“越是不會的東西就越要學會,你還不到四歲就不敢嘗試新事物,那以后怎么辦?難道永遠都只會四歲會做的事情嗎”?睿睿開始不情愿的折,邊折紙邊發著牢騷,為媽媽的不肯幫忙生著氣。
看到睿睿的表現,媽媽說了一句“睿睿,媽媽發現自己犯了一個錯誤”,睿睿問“是什么”?
媽媽說“我似乎給了你太多的表揚,讓你習慣了表揚,所以當你遇到自己沒把握做好的事情時,就擔心沒有表揚,不肯去嘗試了。其實用剪刀比折紙難多了,可是你在兩歲的時候可以用好剪刀,到了四歲時卻不敢折紙。看來你是太在意那句表揚了,媽媽以后要改改,不能讓過多的表揚阻礙你學習新事物”。
睿睿說“為什么不給我表揚啊,現在我學著折,你來幫我檢查吧”。
母子倆邊做手工邊繼續聊著,媽媽說“當你遇到一件困難的事情,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如何想辦法解決它,怎么去挑戰它,比如今天的折紙。因為不會,就更應該花時間去學會它;而當你已經學會一項技能的時候,要想著怎么把它做得更好,比如使用剪刀。兩歲的時候能用剪刀剪紙就值得表揚,可是到了四歲,就應該剪得整齊漂亮,要有新的要求了,而不僅僅只是會用剪刀”。
說話間,睿睿折出了整齊的折紙。這次,媽媽沒有直接表揚他,而是換了一種方式,媽媽說“看來你已經掌握了折紙的方法,以后應該能折出更完美的折紙了”,睿睿開心的認可了。
手工時間結束,睿睿也該準備睡覺了,媽媽卻開始梳理自己的育兒思路。一開始就知道,嚴厲的懲罰是不當的育兒方式,也知道給孩子過多的贊美同樣是不對的,甚至知道贊美時不要使用空泛的“你真棒”,而應該贊美具體的行為。可是在實際生活中,還是會不自覺的贊美自己的孩子,爸爸媽媽在稱贊,外公外婆在稱贊,爺爺奶奶在稱贊,老師在稱贊,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在稱贊......我們的孩子生活在了贊美聲里。
在這里不是說贊美不對,也不是說不該贊美,可是我們似乎沒有意識到,有些事情是不需要贊美的。就好比:把食物分享給小朋友,不摘公園里的花,幫爸爸媽媽做家務......這些本來就應該這么做的事情,我們也給了太多的贊美。我們贊美孩子懂得分享,我們贊美孩子愛護公物,我們贊美孩子愛勞動......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聽多了贊美,孩子們就習慣了贊美。為了這個習慣性的贊美,孩子開始害怕新事物,害怕新嘗試,害怕冒險,因為新的,代表著不確定,代表著有可能沒有贊美。所以他只想維持現狀,維持已經可以得到的贊美。這時候,過度的贊美沒有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卻起到了反作用。該如何把握好贊美的度,才真正考量育兒智慧啊。
最后,摘錄一段《無條件養育》里關于獎勵產生的后果,和父母們分享:
首先,一句“做得好”!會干擾把某項任務真正做好。研究人員經反復研究發現:出色完成某項創造性工作的人在受到表揚之后,通常不會順利完成下一項工作。為什么?原因有三:
一、表揚會制造“維持現有成績的壓力”,從而阻撓其將事情做好;
二、表揚會降低人對所做事情的興趣(因為此時的主要目標變成了獲得更多表揚);
三、一旦開始想著如何持續受到正面評價,人就會變得越來越不愛冒險,而冒險是創造力的先決條件。
謝謝小棒寶媽媽的推薦,第一次上博首,非常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