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礦及綜合利用 』 黃金選礦-提煉技術簡介
作者:
埃涅阿斯 提交日期:2010-03-26 16:36:00 訪問:739 回復:3 樓主
金在礦石中的含量極低,為了提取黃金,需要將礦石破碎和磨細并采用選礦方法預先富集或從礦石中使金分離出來。黃金選礦中使用較多的是重選和浮選,重選法在砂金生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浮選法是巖金礦山廣為運用的選礦方法,目前我國80%左右的巖金礦山采用此法選金,選礦技術和裝備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一)破碎與磨礦
據調查,我國選金廠多采用顎式破碎機進行粗碎,采用標準型圓錐破碎機中碎,而細碎則采用短頭型圓錐碎礦機以及對輥碎礦機。中、小型選金廠大多采用兩段一閉路碎礦,大型選金廠采用三段一閉路碎礦流程。
為了提高選礦生產能力,挖掘設備潛力,對碎礦流程進行了改造,使磨礦機的利用系數提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實行多碎少磨,降低入磨礦石粒度。
(二)重選
重選在巖金礦山應用比較廣泛,多作為輔助工藝,在磨礦回路中回收粗粒金,為浮選和氰化工藝創造有利條件,改善選礦指標,提高金的總回收率,對增加產量和降低成本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山東省約有10多個選金廠采用了重選這一工藝,平均總回收率可提高2%~3%,企業經濟效益好,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可得數百萬元的利潤。河南、湖南、內蒙古等省(區)亦取得好的效果,采用的主要設備有溜槽、搖床、跳汰機和短錐旋流器等。從我國多數黃金礦山來看,浮—重聯合流程(浮選尾礦用重選)適于采用,今后應大力推廣階段磨礦階段選別流程,提倡能收、早收的選礦原則。
(三)浮選
據調查,我國80%左右的巖金礦山采用浮選法選金,產出的精礦多送往有色冶煉廠處理。由于氰化法提金的日益發展和企業為提高經濟效益,減少精礦運輸損失,近年來產品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多采取就地處理(當然也由于選冶之間的矛盾和計價等問題,迫使礦山就地自行處理)促使浮選工藝有較大發展,在黃金生產中占有相當的重要地位。通常有優先浮選和混合浮選兩種工藝。近年來在工藝流程改造和藥劑添加制度方面有新的進展,浮選回收率也明顯提高。據全國40多個選金廠,浮選工藝指標調查結果表明,硫化礦浮選回收率為90%,少數高達95%~97%;氧化礦回收率為75%左右;個別的達到80%~85%。近年來,浮選工藝流程的革新改造以及科研成果很多,效果明顯。階段磨浮流程,重—浮聯合流程等,是目前我國浮選工藝發展的主要趨勢。如湘西金礦采用重—浮聯合流程,進行階段磨礦階段選別,獲得較好指標,回收率提高6%以上;焦家金礦、五龍金礦、文峪金礦、東闖金礦等也取得一定的效果。又如新城金礦,原流程為原礦直接浮選,由于含泥較高(礦石本身含泥高,再加采礦尾砂膠結充填強度不夠,帶入部分泥砂)使選礦指標連續下降。經考查試驗,采用了泥砂分選工藝流程,回收率由93.05%提高到95.01%,精礦品位135g/t提高到140g/t,穩定了生產。金廠峪金礦由于原礦品位逐年下降,因此使浮選指標降低,經與沈陽黃金學院等單位合作試驗研究采用分支浮選工藝,提高了浮選指標和精礦品位。這一科研成果(于1988年1月黃金總公司通過了技術鑒定),為浮選工藝改造得到了新的啟示。當然,浮選法和其他方法一樣不是萬能的,不可能對所有含金礦石都有效,主要還要考慮礦石性質,在選擇工藝流程時,需進行多方面的論證和試驗。
近幾年來,為提高分選效果,在工藝不斷改進的同時,對藥劑添加制度和混合用藥方面也作了不少改進和研究,在加藥實現自動控制方面也有新的進展。
(四)化選-水冶提金工藝
1.混汞法提金
混汞法提金工藝是一種古老的提金工藝,既簡便,又經濟,適于粗粒單體金的回收。我國不少黃金礦山還沿用這一方法。隨著黃金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混汞法提金工藝也不斷得到了改進和完善。由于環境保護要求日益嚴格,有的礦山取消了混汞作業,為重選、浮選和氰化法提金工藝所取代。
在黃金生產中,混汞法提金工藝仍有其重要的作用,在國內外均有應用實例。目前河北張家口、遼寧二道溝、吉林夾皮溝、山東沂南等不少金礦應用了此工藝。遼寧二道溝金礦原為單一浮選流程,根據礦石性質改為混汞加浮選聯合流程,總回收率提高7.81%(混汞回收率達64.6%),尾礦品位由0.74g/t降到0.32g/t,年獲效益為158萬元?;旃ㄌ峤鸸に囮P鍵在于如何采取防護措施,消除汞毒污染。
2.氰化法提金工藝
氰化法提金工藝是現代從礦石或精礦中提取金的主要方法。氰化法提金工藝包括:氰化浸出、浸出礦漿的洗滌過濾、氰化液或氰化礦漿中金的提取和成品的冶煉等幾個基本工序。我國黃金礦山現有氰化廠基本采用兩類提金工藝流程,一類是以濃密機進行連續逆流洗滌,用鋅粉置換沉淀回收金的所謂常規氰化法提金工藝流程(CCD法和CCF法),另一類則是無須過濾洗滌,采用活性炭直接從氰化礦漿中吸附回收金的無過濾氰化炭漿工藝流程(CIP法和CIL法)。
常規氰化法提金工藝按處理物料的不同又分兩種:一種是處理浮選金精礦或處理混汞、重選尾礦的氰化廠。采用這種工藝的多是大型國營礦山。如河北金廠峪;遼寧五龍、河南楊寨峪;山東招遠、新城、焦家、三山島金礦。另一種是處理泥質氧化礦石,采用全泥攪拌氰化的提金廠。如吉林海溝;黑龍江團結溝;安徽新橋金銀礦等礦山。
我國早在30年代已開始使用氰化法提金工藝。臺灣金瓜石金礦在1936~1938年期間,采用氰化-鋅粉置換工藝提取黃金,年產黃金15萬兩。
進入20世紀60年代后,為了適應國民經濟的發展,大力發展礦產金的生產,在一些礦山先后采用間歇機械攪拌氰化法提金工藝和連續攪拌氰化法提金工藝取代滲濾氰化法提金工藝。1967年,首先在山東招遠金礦靈山和玲瓏選金廠實現了連續機械攪拌氰化工藝生產黃金,氰化法提金由70%提高到93.23%,從此連續機械攪拌氰化法提金工藝在全國各大金礦迅速獲得推廣。1970年金廠峪金礦、1977年五龍金礦氰化廠相繼建成投產,此后國內又陸續建成投產了一批機械攪拌氰化廠,氰化法提金工藝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黃金生產的不斷發展和金礦資源的迅速開發,自20世紀80年代起泥質高的含金氧化礦石大量增加,開發對這類礦石進行全泥氰化攪拌浸出的研究,并在黑龍江團結溝金礦建設一座日處理500t礦石的氰化廠,1983年投入生產。從此,全泥氰化法提金工藝日漸推廣應用,先后在河南、吉林、河北、陜西、內蒙古等地采用此法建廠提金。與此同時,為解決泥質氧化礦石在濃密過濾固液分離上的困難,于1979年11月長春黃金研究所開始對團結溝金礦的礦石采用無過濾的炭漿法提金工藝,進行了歷時兩年的試驗研究,獲得了成功。在此基礎上,于1984年8月在河南靈湖金礦自行設計利用國產設備建成我國第一座日處理50t礦石的炭漿法提金廠。使我國氰化法提金工藝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炭漿法提金工藝成為處理泥質氧化礦石的巖金礦山就地產金的重要方法之一。此后在吉林、河南、內蒙古、陜西等地建起了炭漿法提金廠。1984年末,冶金工業部黃金局為推動炭漿法提金工藝在我國的應用,移植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與美國戴維麥基公司合作,在陜西省西潼峪金礦、河北省張家口金礦,分別建起了一座日處理礦石250t(西潼峪)和一座450t(張家口)的炭浸提金廠。據調查張家口金礦達到93.54%(1988年炭漿回收率為90.25%)的回收率。
依*科學大搞技術革新的試驗研究,使我國黃金生產技術水平有較大提高。如金廠峪金礦研究采用鋅粉代替鋅絲置換金泥成功,使置換率達到99.89%,金泥含金品位明顯提高,鋅耗量由原鋅絲置換的2.2kg/t降到0.6kg/t,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繼而在招遠、焦家、新城、五龍等礦山推廣應用也取得明顯效果。低品位氧化礦石的堆浸工藝,在丹東虎山金礦試驗成功后,相繼在河南、河北、遼寧、云南、湖北、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陜西等省區推廣應用,經濟效果明顯,為低品位氧化礦的開發利用開辟了道路。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采用堆浸法生產的黃金年產量達到萬兩以上(僅河南省堆浸生產的黃金累計為1.3萬兩),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堆浸規模較小,一般為1×103~3×103t/堆,萬t/堆的較少,在技術上也存在較大的差距,1988年陜西太白縣雙王金礦大型萬噸級堆浸場投產,取得可喜的成果(礦石品位1.5g/t)。
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的引進消化(如美國的高效濃密機,雙螺旋攪拌浸出槽,日本的馬爾斯泵,帶式過濾機等),使我國黃金生產在裝備水平和技術水平上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同時也促進了我國黃金選礦設備向高效、節能、大型化、自動化方向發展。在硫脲提金、硫代硫酸鹽提金,預氧化細菌浸出,加壓催化浸出,樹脂吸附等新工藝的科學研究方面,近年來也有新的進展。1979年長春黃金研究所進行硫脲提金試驗獲得成功,并于1984年在廣西龍水礦建成一座日處理浮選金精礦10~20t的硫脲提金車間(1987年通過部級鑒定)。其他工藝雖處于試驗研究階段和正準備建廠投產,足以說明我國提金技術已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
(五)金的冶煉與回收
黃金冶煉是黃金生產中最后一道工序,其產品為成品金。冶煉有粗煉和精煉之分。精粗煉產品為合金(俗稱合質金),我國黃金礦山就地產金多為合質金,直接交售給銀行。黃金富礦塊和各種金精礦運往有色冶煉廠加工提煉成品金(俗稱含量金)。建國40年來,黃金冶煉和綜合回收發展較快,冶煉技術和工藝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冶煉成本日益降低,促進了黃金生產的發展。
1.黃金礦山金的就地冶煉
70年代以前,黃金生產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除少數礦山開始采用氰化法提金工藝外,礦山就地產金主要是從砂礦重選所得的自然金和精礦的冶煉,以及混汞法提金工藝產出的汞膏為原料就地冶煉,就地產金量僅占總產量的30%,70%的金依*有色冶煉廠回收。
1970年以后,黃金生產逐步發展,氰化法提金工藝日益廣泛地應用,礦山就地產金量日漸增多,1985年礦山成品金的產量已占全國黃金產量的70%,選廠產出的精礦產品大部分就地氰化冶煉產出成品金。
礦山就地冶煉多數采用傳統的坩堝法熔煉,因生產工藝和處理物料性質不同,所產合質金的含金量也不一樣,直接交售銀行因含金量不高或含銀不計價等原因,有的礦山為提高質量和經濟效益采取了化學法除雜再次熔煉或電解法進行金銀分離精煉。焦家金礦曾于1984年試驗采用水冶新工藝,將氰化金泥經電氯化除去*金屬(用水溶液氯化法提金和氨浸法提銀)獲得含金品位99.9%成品金和含銀99.9%的銀錠,金泥中的銅、鉛也同時回收(用濕法處理金泥有被推廣的趨勢)。招遠金礦成功地研制出一種Φ1.5×1.8m的轉爐熔煉金泥,取代了過去的坩堝熔煉,降低了成本,改善了勞動條件。這一方法在山東新城金礦等礦山普遍推廣應用,效果較好。
招遠冶煉廠是我國自行研究、設計和建設的第一家黃金冶煉廠,專門處理多金屬硫化物金精礦,以提取黃金為主,同時回收銀、銅、鉛、硫等,是綜合冶煉、化工為一體的新型企業。招遠冶煉廠的建成投產,為我國黃金生產冶煉工藝填補了一項技術空白,采用焙燒-酸浸-(鹽浸)-氰化浸出聯合工藝,解決了長期以來采、選、冶之間的生產矛盾,解決了金精礦長途外運損失(年損失率2%~3%),運輸壓力大和綜合利用問題。
該廠生產流程的設計,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采用真空帶式過濾機作浸渣的洗滌過濾設備,采用軸流式氰化浸出槽進行三次浸出、三次固液分離和浸渣的洗滌,工藝流程先進。
2.有色冶煉廠伴生金的回收
在黃金生產中,多金屬礦石伴生金的回收占有相當的地位。金和銅、鉛等有色金屬一道被選入精礦中,在銅、鉛冶煉中,金、銀得到回收。為增產黃金,全國一些有色冶煉廠先后建起貴金屬綜合回收車間,到1985年止,全國已有20余個,除沈陽冶煉廠外,主要還有株洲、上海、云南、重慶、武漢、富春江等冶煉廠及天津、太原電解銅廠等。其中,沈冶、上冶、株冶三大冶煉廠伴生金的產量,占全國伴生金總產量的90%以上,是我國黃金生產的一支重要力量。這些企業伴生金的回收系基于在銅鉛冶煉過程中,金銀富集在粗銅和粗鉛內,電解精煉粗銅和粗鉛時,金銀沉積于電解陽極泥中,因此,從陽極泥中提取金銀是回收伴生金銀的主要途徑。
銅陽極泥的處理工藝,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通過不斷改革和創新,使傳統的火法生產流程更加成熟和完善,半濕法聯合流程和全濕法工藝新流程試驗成功并先后投入生產,使我國冶煉技術和裝備水平都有較大的提高。如火法脫銅工序的改進,有價元素的綜合回收,爐體的改進和吸塵系統的完善等等。還有電解槽的改造,中頻爐的推廣應用等都使火法冶煉工藝逐漸成熟和完善,使技術經濟指標提高。由于火法冶煉工藝流程具有技術條件穩定,工藝成熟、綜合利用程度高,對原料的適應性強,處理能力大,成本費用低等優點,至今仍是沈冶、株冶和上冶等冶煉廠普遍應用的方法。富春江冶煉廠、武漢冶煉廠、重慶冶煉廠先后采用全濕法流程新工藝都取得明顯效果。云南冶煉廠、天津電解銅廠采用選冶聯合流程獲得成功并投產,也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硫酸燒渣提金工藝的試驗成功與應用,也為我國黃金生產和充分利用資源創出了新路。
(六)堆浸生產工藝
我國金礦資源中,低品位氧化礦石量占有一定的比例,處理這類礦石采用常規氰化法提金工藝經濟上不合算,而采用堆浸生產工藝尚有經濟效益。今后進一步擴大堆浸生產規模,是增加我國黃金產量的途徑之一。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就開始了對低品位含金氧化礦石的堆浸生產工藝的研究,在遼寧丹東虎山金礦試驗成功小規模生產后,相繼在河南靈湖、銀洞坡,云南墨江,河北崇禮,內蒙古赤峰等地區的一些礦山推廣應用,取得比較滿意的經濟效果,為低品位的含金氧化礦石的開發利用開辟了道路。由于堆浸提金工藝簡單,操作容易,投資少,效益好,上馬快,因此堆浸提金工藝發展很快。近年來,國務院和黃金總公司十分重視,堆浸生產工藝又有新的發展,堆浸規模和數量都有新的增長,生產技術也在不斷完善和提高。制粒技術和活性炭吸附柱的應用以及載金炭解吸電沉積處理工藝的發展,更為堆浸提金工藝的推廣應用增加了新的活力。
據不完全統計,共有10個省區30余個堆浸礦點,即河南、河北、云南、內蒙古、吉林、遼寧、甘肅、廣西、山西和湖北等省區進行了堆浸生產或小型試驗和現場服務工作。
作者:
埃涅阿斯 提交日期:2010-03-26 16:36:42
金礦尾礦治理與利用
金礦尾礦粉塵遇風容易飛揚,遇水容易流失,長期堆放,不僅占用大量土地,同時尾礦粉塵對周圍環境構成危害,本文就尾礦污染現狀提出幾種簡易的治理方法。
一、金礦尾礦污染現狀
招遠市現有金礦尾礦庫大小近百個,大多呈山谷形、山坡形和平地形,多數已被覆土造田,有的正在使用,還有一部分沒有被覆土,也有的盡管壓了一層薄土,易形成第二次粉塵危害,仍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
由于金礦尾礦粒度細,并含有選礦藥劑以及金屬離子,一遇大風,特別是干季3—6月份,將尾礦刮得黃砂驟起、塵土飛揚,落入村莊、農田、果園,使其受到污染侵害,由此而產生的污染糾紛將直接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
尾礦對環境污染大體通過三種途徑:一種是尾礦在風化過程中逸出某些有害氣體,經大氣傳播而進行污染;另一種是極細的尾礦砂粒受風吹的作用(甚至可形成沙暴),使周圍環境受到嚴重危害;三是遇到汛期,尾礦連同雨水流入農田、河流,使地下水造成危害。
綜上所述,尾礦污染占用土地,損害景觀,破壞土壤,危害生物,淤塞河道,污染大氣。
二、尾礦污染控制方法
對尾礦治理與利用最為簡單可行的幾種方法為:一是覆土造田。在土壤比較充足的地區可采用壓10-20厘米土的方法而后進行種植,覆土造田,擴大耕地面積,這種方法適用于呈山谷形的尾礦庫。多年來,這種方法已得到肯定。但也有因壓的土層較薄,造成粉塵二次危害的。
二是利用有機廢棄物,對金礦尾礦粉塵采取可降解性固化、封閉,選擇適當種子和基質使植物迅速發芽、成長以達到植被利用目的。這種治理尾礦的方法,通過幾年的實踐,摸索出一些經驗,尤其是在可降解固化廢料選擇、基質、種子選擇以及種子發芽時間等做了多項實驗,有些已獲成功。它克服了占用大量土層、受尾礦形狀所限治理不便等弊端。同時在沙漠治理等方面也大有可為。
三是利用尾礦開發建筑材料。金礦尾礦中某些硅砂、砂巖或脈石英可被利用。磚是最常見的建筑材料,用尾礦制磚也是很好的利用方法,摻加一定量的石灰制成磚坯,然后送入碳化室,通入CO2碳化成磚,不但增加磚的壓強,減少取土毀地,而且經濟效益也相當可觀。尾礦還可以制造平板玻璃及各種保溫、隔熱、隔音材料。此外,從尾礦中提取有用金屬技術也已被利用。
三、尾礦治理的幾點建議
黃金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尾礦,因此要把握好幾個問題。一是尾礦庫選址必須合理,這是治理、利用尾礦庫的基礎。二是用完的尾礦庫立即覆地造田。一般覆土厚度要在400—600毫米以上,適用種植,使尾礦不再污染。三是種植能覆蓋壩面的植物,如枝葉稠密、根莖發達、繁殖容易的植物,能保土固堤,達到徹底的治理效果。四是對金礦尾礦,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誰污染誰治理,誰開墾誰利用,獎罰兌現,保證尾礦治理的順利實施。
作者:
埃涅阿斯 提交日期:2010-03-26 16:42:01
金礦資源難選冶技術現狀及發展前景
一、國內難處理金礦資源的分布狀況及特點:
我國難處理金礦資源比較豐富,現已探明的黃金地質儲量中,約有1000噸左右屬于難處理金礦資源,約占探明儲量的1/4。這類資源分布廣泛,在各個產金省份中均有分布。其中,貴州,云南、四川、甘肅、青海、內蒙、廣西、陜西等西部省份占有較大比重,遼寧、江西、廣東、湖南等省區也有較大的儲量。主要的資源礦區如:廣西金牙金礦(30噸)、貴州爛泥溝礦區(52噸)、貴州紫木函礦區(26噸)、貴州丫他礦區(16噸),云南鎮源冬瓜要礦區(10噸),甘肅舟曲坪定礦區(15噸),甘肅岷縣鹿兒壩礦區(30噸),遼寧鳳城(38噸),廣東長坑礦區(25噸),安徽馬山礦區(14噸)等。造成這些礦石難處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礦石中金的賦存狀態和礦物組成是最根本的原因,根據工藝礦物學的特點分析,國內難處理礦金礦資源大體上可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種為高砷、碳、硫類型金礦石,在此類型中,含砷3%以上,含碳1-2%,含硫5-6%,用常規氰化提金工藝,金浸出率一般為20-50%,且需消耗大量的Na2CN,采用浮選工藝富集時,雖能獲得較高的金精礦品位,但精礦中含砷、碳、銻等有害元素含量高,而給下一步提金工藝帶來影響。
第二種為金以微細粒和顯微形態包裹于脈石礦物及有害雜質中的含礦石,在此類型中,金屬硫化物含量少,約為1-2%,嵌布于脈石礦物晶體中的微細粒金占到20-30%,采用常規氰化提金,或浮選法浮集,金回收率均很低。
第三種為金與砷、硫嵌布關系密切的金礦石,其特點是砷與硫為金的主要載體礦物,砷含量為中等,此種類型礦石采用單一氰化提金工藝金浸出提標較低,若應用浮選法富集,金也可以獲得較高的回收率指標,但因含砷超標難以出售。
針對以上特征,解決國內的難處理金礦資源這一難題仍然需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氰化提金之前先進行預處理,將金礦中伴生的主體礦物氧化分解,使被包裹的金解離暴露出來,同時,也將一些干擾氰化浸金的有害組分除去;
第二、通過添加某些化學物質或試劑,以抑制或消除有害組分對氰化浸金過程的干擾達到強化浸出的目的;
第三、尋找新的高效的或無毒的浸金溶劑,取代氰化物徹底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上述三種技術措施,都應該作為我們今后難選冶技術研究和開發的主攻方向,但從國內外的技術發展趨勢來看,難處理金礦石的預處理技術,將會成為今后一段時期開發應用的重要目標。
二.國內難處理金礦資源的利用規狀及前景。
對于國內難處理金礦資源的開發利用,我們在過去的十年內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從“八五”期間的黃金行業科研計劃到“九五”的國家科技攻關,加上企業和礦山的各方面投入,使難處理資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發利用。但總體形勢上并不樂觀,真正從難處理的金礦資源中有效合理、安全環保地提取出的黃金占每年的總產量的比例并不高。從目前已在開發利用的方式上,大體可分成兩類,一類是難處理金礦的資源礦山通過采取預處理技術或強化浸金措施實現的就地產金方式,如湖南黃金洞金礦通過采用二段氧化焙燒工藝處理高砷金精礦,甘肅岷縣的鹿峰金礦,采用原礦焙燒工藝處理含砷、碳、低硫的原礦,以及烏拉嘎金礦和江西金山金礦的金精礦氰化工藝等。這部分礦山的資源利用狀況是金回收率普遍不高或者對環境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壞,急需從工藝技術上根本解決問題。另一類難處理金礦資源的礦山則采用浮選或其它工藝富集的方式產出難選冶的金精礦,集中銷售到冶煉廠,這種方式的資源利用率還主要取決于冶煉廠的預處理工藝的技術水平。
目前國內經批準面向全國收購含金物料進行冶煉加工的定點企業共有34家,其中黃金冶煉廠22家,有色冶煉廠12家,這些冶煉企業中除煙臺黃金冶煉廠、萊州黃金冶煉廠和陜西中礦生物礦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冶煉廠三家已開始采用細菌氰化預處理工藝可以處理部分含砷金精礦外,其余的冶煉企業大部分采用的仍是金精礦直接氰化工藝或焙燒––氰化工藝,這對國內目前的難處理金礦資源的“貧、細、雜”的多樣性來說,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目前國內難處理金礦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是:雖然難處理金礦資源所占比重較大,但開發利用程度相對較低。冶煉企業對單一含金易處理物料的需求量大,原料市場競爭激烈。而針對難處理金精礦的加工工藝的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產出的復雜金精礦銷售困難,因而使難處理金礦資源的開發受到限制。這樣也就造成了國內黃金工業生產的被動局面,一方面是易處理金礦資源越來越枯竭;另一方面已投入大量地勘資金而探明的難處理資源得不到開發或開發利用程度低?,F在較為有利的方面是諸多冶煉企業已將注意力轉向含砷、含碳、微細粒包裹型難處理含金物料的開發利用上,紛紛尋求各自的渠道和方式,力求突破工藝技術難點,搶先占領潛在市場。因而可以預見隨著預處理技術的工業化推廣應用,難選冶物料的產量將會越來越大,難處理金礦資源開發利用的前景也將更加廣闊。
三.國外難選冶技術應用狀況及發展趨勢
難選冶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一直被美國、南非、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所重視。目前所應用的預處理工藝基本上是由國外開發研究并率先后在工業中加以利用的。這些工藝開發應用,也使國外大部分己探明的難處理資源基本上都能得到經濟合理、安全環保的開發利用。除極微細的碳質難浸金礦仍缺乏有效的處理辦法外,目前,世界黃金的總產量己有1/3左右是產自于難浸金礦。
從國外對難選冶技術的研究路線和應用效果可以看出,難選冶技術的主要關鍵在于預氧化或預選除去碳質礦物的“劫金”性,因此所謂的難選冶技術主要即是指預處理技術。目前已經開發應用或正在研究的預處理技術有焙燒工藝、加壓氧化工藝、細菌氧化工藝、化學氧化工藝、以及氯化法和含硫試劑氧化法等,從國外預處理工藝的發展趨勢和應用程度分析,焙燒氧化、加壓氧化工藝和細菌氧化這三種預處理工藝將會成為未來難處理金礦的基本工藝技術。
焙燒是難處理金礦石的最古老而傳統的預處理方法,象早期使用的多膛爐焙燒、回轉窯焙燒,馬弗爐焙燒,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需求,近十幾年來開發出的兩段沸騰焙燒和原礦循環沸騰爐焙燒給這一傳統工藝的工業應用帶來新的生機。近十年中,世界各地新建焙燒氧化廠十多座。較為有代表性的應用礦山如美國的Jerritt Canyon和Big Spring以及南非的New Consort 等金礦。
焙燒工藝的優點是適應性相對較強,(可處理含碳質的難浸金礦),*作費用相對較低,(當含硫80%以上時,很容易自然進行),并且當礦石中含銅時,可通過的浸成水浸工藝綜合回收銅。該工藝的缺點是對*作參數和給料成分變化比較敏感,容易造成過燒或欠燒,欠燒時礦石中的含硫和含砷礦物分解不充分,過燒時焙砂出現局部燒使焙砂的孔隙被封閉找點粒二次包裹,從而導致金的浸出率下降。再者焙燒時會產生二氧化硫和三氧化二砷,綜合回收不利時,會嚴重污染大氣與環境。從目前來看隨著環保要求越來越嚴格,與工藝相配套的煙氣治理成本將會大幅度提高。因此,該工藝將會受到濕法預處理工藝的挑戰。為了更好地解決環保要求,降低能耗,增加焙燒強度、提高浸出率,焙燒工藝的技術也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和發展,最近幾年國外的研究機構正在開發研究熱解––氧化焙燒法,閃速焙燒法和微波焙燒法等更加有效的焙燒技術,雖然目前均還處于試驗研究階段,但像微波焙燒工藝等已顯示出了良好的工業應用前景。
熱壓氧化法在拉美國家被認為是最有效的預處理工藝。其分為酸性熱壓氧化和堿性熱壓氧化兩種。堿性熱壓氧化由于僅適用于碳酸鹽含量高、硫化物含量低(<20%)的難處理金礦石,因而,相比較而言酸性熱壓氧化工藝的應用較為廣泛。
酸性熱壓氧化基于在高溫高壓下,黃鐵礦、毒砂等硫化礦物與氧發生反應,使礦物結構發生變化的機理,通過在酸性介質中的高溫、高壓下的的一系列反應,使被包裹的金暴露出來。達到氰化浸金的目的。1985年,美國麥克勞林提金廠首次應用酸性熱壓氧化預處理工藝以來,美國、加拿大、巴西和巴布新加坡等國家先后建立了近10座應用該工藝的提金廠,這些提金廠大多數為日處理1000噸以上的大型原礦熱壓氧化工藝。如美國的Gold Strike Getchell。文該工藝對難處理金精礦也是比較不效的,巴西的Sao Renton、希臘的Olypias、巴布亞新幾內亞的Porgora和加拿大的Campbell金礦則是處理金精礦的代表。
熱壓氧化工藝的優點在于黃鐵礦和毒砂的氧化產物都是可溶的,因此,無論金顆粒多么細都會被解離,因而金的回收率較高,許多難處理金精礦經加壓浸出后,浸出率高達98%以上,同時該工藝可以直接處理原礦,這對于不易于浮選富集的金礦石而言更加有效;由于采用的是濕法工藝流程,不帶來煙氣污染問題。缺點是:設備的設計和材質要求很高;由于壓力*作及設備的防腐問題會帶來一定的安全危險;與生物氧化法相比,*作和維護水平的要求更高;再者,基建投資費用較高,因而普遍認為只有建設大規模處理廠,經濟上才比較合理。有文獻提出,日處理量應在1200噸以上。
最近,澳大利亞Dominion礦物公司提出的超細磨––低溫低壓氧化技術(Activex),通過超細磨礦(5~15μm)提高了礦物質表面活性,降低工藝的氧化溫度和壓力,使反應釜材質,防腐問題變小,因此,可以預見該工藝在突破選礦設備的壓力和防腐問題后,工業應用的前景將會變得更加廣闊。
線菌氧化技術是繼熱壓氧化和焙燒氧化之后又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預處理工藝,目前應用于槽浸氧化和堆浸氧化兩個方面。后者主要用于從低品位的難處理金礦中回收金。該預處理技術有BIOX法和BacTech法兩種。BIOX法是南非Gencor公司,1975年開始率研究開發的技術,從1986年首先在南非Fairview金礦建成10t/d規模的細菌氧化預處理廠以來,Gencor公司開始陸續地向國外金礦轉讓該項技術,并從1991年起陸續建成5座處理難選冶精礦的細菌氧化廠,分別是南非的Fairvew (40t/d),巴西的Sao Bento (150t/d) 澳大利亞的Harbour Light(40t/d)和Wiltuna(157t/d),加納的Ashanti(960t/d),其中以加納的Ashanti的規模目前最大,它處理的礦石是含碳質的硫化物金礦,直接氰化金浸出率僅5~40%,細菌氧化預處理后的氰化金浸出率可提高到94%以上。最近烏茲別克斯的Navoi公司也已購買了該技術,擬處理Kokpntas金礦的難處理金礦石,目前即將投產。
BacTech法是澳大利亞BacTech公司開發的技術,巴克泰克公司第一個將嗜熱菌(適宜溫度范圍45~55℃)成功地用于生產實踐,在澳大利亞的Yonanmi(尤安密)金礦成功地生產了兩年以上,處理能力為120t/d。
細菌氧化藝從國外的應用實踐分析具有很多的優點:與熱壓和焙燒工藝相比,基建投資較低,生產成本也較低,同時生產*作的復雜程度相對不高;砷最后生成砷酸鐵化合物,比生成氣體再回收利用要安全和更加環保;細菌可以有選擇地氧化砷黃鐵礦,當礦石中金主要與砷黃鐵礦共生時,在砷黃鐵礦和黃鐵礦混合的礦物中,只氧化砷黃鐵礦就能使金解離,不需要氧化全部硫化物。
但是,該工藝也存在一定的缺點:氧化時間長,礦漿濃度低,需要大容積和攪拌槽,在酸性介層中完成氧化過程,因而需要防腐材料成外包材料;正常工作時,一般需要降溫冷卻,需要消耗額外的能量,最后還有一點不利之處是,如果在*作中出現一次“誤*作”,細菌可能會死亡,這需要幾個星期才能把細菌的生物量恢復起來。
盡管目前應用細菌氧化工藝的工廠還不多,但作為一種比較新的工藝,與其它的預處理工藝相比,已充分顯示了非常好的發展前景。
除上述三種預處理工藝外,化學氧化法也曾在工業上得到過應用,曾采用閃速氯化工藝處理卡林型碳質礦石。目前,各國仍在研究開發各種更加有效,易于工業實施的預處理技術,如硝酸作為催化劑的硝酸催化氧化法,同步完成預處理和浸金過程的HMC工藝,硫酸、碳酸、氫氧化鈉、氯化鹽介質中電化學氧化法工藝等,各種化學氧化法在試驗室研究和半工業試驗研究中均獲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尚需解決許多工程化的技術問題。從國外難選冶技術的發展趨勢看,研究開發*作條件比較溫和,反應速度快,工藝投資費用和生產費用合適,環境污染小的預處理技術是主要的發展方向。
四、國內難選冶技術的現狀及發展前景:
國內難選冶技術的開發研究起始于九十年代初,“八五”期間國內的科研機構針對國內陸續發現的難處理金礦資源開展了許多很有見地的試驗研究工作。但大都停留在試驗室所獲得的成果水平上。工業上的應用幾乎為空白。貴州丹寨的精礦焙燒提金廠曾進行過難處理金礦資源工業化利用的嘗試,因為種種原因僅運行了幾年。
較為系統的研究起始于“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長春黃金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對氧化焙燒工藝,堿性熱壓氧化工藝和細菌氧化工藝這三大預處理工藝借助國家“九五”科技攻關計劃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我國難處理礦資源的開發利用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依托湖南黃金洞金礦完成了系統的小試、中試和工業試驗三個研究階段,該項研究課題針對黃金洞金礦的高砷難處理金精礦,通過系統的試驗研究重點解決了兩段焙燒工藝的技術條件和參數,并完成了20t/d規模兩段的焙燒––氰化工業試驗。該工藝在缺氧氣下脫砷,在氧化氣氛下脫硫,產出疏松多孔焙砂,在試驗室條件下,氰化浸出率由一段焙燒前的60-70%提高到93%左右。煙氣中的砷以白砒形式得到回收,綜合回收率達99.9%,煙氣中的SO2達6%~10%,符合制酸條件,采用吸收方法治理,吸收率達到90%以上。工藝試驗表明,采用兩段焙燒工藝處理含砷金精礦,不僅提高了金的浸出率,同時綜合回收了砷、硫等伴生元素。目前,該工藝生產廠正處于調試階段,正常生產后可為國內焙燒工藝廠提供較為全面的工業參數。
除黃金洞金礦外,目前國內采用焙燒氰化工藝的冶煉廠有4座,總生產能力,達1100噸/左右,但所采用的工藝皆為一段焙燒氧化提金工藝,因而,對于含砷的復雜金礦還不能達到技術和環保要求。另外,甘肅岷縣的鹿峰金礦采用原礦沸騰焙燒技術,處理含砷、銻、碳的原礦,但目前工藝的仍處于調試階段。
就焙燒工藝在國內的應用狀況來看,以氧化焙燒作為難處理金礦的預處理工藝,雖然目前應用并不普遍,由于有多家冶煉廠已采用了一段氧化焙燒工藝處理相對比較復雜的含金物料,因而具備了一定的工藝技術改造的基礎。國大黃金冶煉廠目前正在與南化院和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合作進行兩段焙燒工藝的技術改造。因此,氧化焙燒預處理工藝在國內應該有較廣闊的發展前景。
熱壓氧化工藝在國內的工業應用仍然為空白,但經過“九五”科技攻關的系統化研究,從小型試驗到擴大連續性試驗的大量工作中,我們獲得了大量的工藝技術研究數據。為下一步的工業化應用,打下了基礎。尤其在1997年至1999年期間,長春黃金研究院與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合作,針對吉林渾江金礦的難處理原礦,通過采用堿性熱壓氧化––釜內快速氰化提金工藝技術,有效地氧化分解了載金硫化物,使金浸出率從直接氰化的低于47%提高到92%以上。并且完成了800-1000kg/d的擴大性試驗。該工藝研究,由于采用的是堿性熱壓工藝,氧化過程的溫度和壓力相比國外的酸性熱壓技術要低,因而,更加適合于我們的國情,更容易在國內推廣應用。山東金翅嶺金礦正在籌備建設熱壓氧化–––氰化提金廠。
細菌氧化工藝雖然是比較新的工藝,但在國內卻是發展最迅速的工藝,它目前在國內的工業化應用程度和受青瞇程度已遠遠地超過了前兩種工藝,這完全得益于各個科研院所做的大量試驗研究和探索工作,目前正在從事細菌氧化工藝研究的科研單位不低于十家,如長春黃金研究院、東北大學、吉林冶金研究院和陜西中礦生物礦業工程責任有限公司等,這些研究單位針對國內的難處理金精礦做了大量的試驗研究工作。其中,長春黃金研究院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工藝研究系統,從菌種的選育、培養、馴化到1kg/d、5kg/d、100kg/d的連續試驗,已基本達到了擴大性工業試驗的研究規模,從而可為該工藝的工程化應用提供較為系統和詳細的技術咨詢與技術服務。2000年12月,他們在煙臺黃金冶煉廠成功地建成了國內第一家50t/d規模的細菌氧化–––氰化炭漿工藝提金示范廠,到目前已經歷了8個月的生產實踐,現在該工藝流程暢通,技術指標穩定,在金精礦磨至-0.038毫米占90%,氧化溫度40-50℃,氧化礦漿濃度18%,氧化時間6天的較較佳工藝條件下,金的氰化浸出率達到95%以上,為細菌氧化工藝在國內的工業化應用開創了良好的局面。
在開發應用國內細菌氧化技術的同時,注重技術的引進與吸收也是實現該工藝工程化應用的重要途徑,萊州黃金冶煉廠與澳大利亞和南非合作,全套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與設備,為該工藝的推廣應用,提供了更加廣闊的選擇途徑。
經過自主開發的研究和引進吸收的工業化實踐,為我國細菌氧化工藝的推廣應用奠定了技術基礎,目前,更為多的礦山和企業已開始重視該工藝的應用,有的企業正在籌建工藝生產廠。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細菌氧化工藝在今后勢必將成為難選冶技術的主流。
從國內外難選冶技術的應用和發展趨勢分析,焙燒工藝、熱壓工藝和細菌氧化工藝將成為二十一世紀難處理金礦資源的基本預處理工藝。原因在于這三種工藝均具有氧化分解成金硫化礦物,破壞硫化礦物晶體結構使被包裹的金暴露出來以利于氯化提金的共同特性,同時,均以被工藝化應用實踐所檢驗和具有較深的技術研究基礎。但每一種工藝又都有自身的特性,環境特性和經濟特性,所以,我們在選擇應用一項預處理工藝時,應根據所處理的礦石物學特性,礦區地域、環保要求、經濟效益等情況進行系統地綜合分析,尤其對于來料加工的冶煉企業,由于含金礦金物料來源廣泛,礦物種類復雜,在選礦工藝的選擇時更還要充分考慮原料的市場及工藝的合適性。只有這樣,我國的難選冶技術才能走向良性的發展軌道。
作者:
埃涅阿斯 提交日期:2010-03-26 16:44:10
我國黃金選冶技術現狀及發展方向
我國黃金資源儲量豐富,分布較廣,黃金生產企業星羅棋布,覆蓋面大,故黃金選冶技術齊全。有常規采用的選冶技術,還有近年來掌握的難選冶技術,并對選冶一些新技術如非氰浸出劑和化學氧化法等也進行了研究和探討。選冶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我國黃金工業的發展。目前我國的黃金產量居世界第五位,成為產金大國之一,而某些技術領域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下面對我國黃金選冶技術現狀及其發展方向作一介紹
黃金選冶的傳統工藝及新技術重選提金工藝重選是最傳統的提金方法。由于它工藝過程簡單,成本低廉,對捕集單體租粒金有效,故對于砂礦的提金,該工藝仍占主導地位。不過近來年。重選工藝用于巖金礦山提金的發展非常迅速,國外已有幾座新建或擴建的大型巖金礦山采用重選法在磨礦回路中提取單體金。國內某些巖金礦山也有應用,均收到很好的效果。重選設備的改進和創新,推動了重選提金工藝的發展。如研制成功的可動溜槽、圓型跳汰機、利用離心力場的尼爾森選礦機以及我國研制成功的鼓動溜槽、STL型的水套式離心機,使重選回收率進一步提高,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浮選提金工藝:從50年代到70年代,我國黃金生產除砂金以外,基本上是用浮選的方法產出精礦,然后送冶煉廠生產出成品金。這種方法對含有金、銅、鉛、鋅等金屬的硫化礦來說仍然是最經濟和最合理的流程,它可以實現多金屬綜合利用。80年代后,浮選提金工藝已有很大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水平
浮選新設備和新藥劑近幾年來,由于浮選新設備和浮選新藥劑的出現,不斷提高了浮選的回收指標(品位和回收率)。如發達國家應用了浮選柱,使浮選工藝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我國對老式的A型浮選機進行了改進,研制的有SF型、BS-K4型、JJF型、QF型、CHF-Y型等高效浮選機,使精礦品位和回收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河南某金礦采用BS-K4浮選機后,精礦品位由原來的17.44克/噸提高到24克/噸,尾礦品位由0.55克/噸降低到0.3克/噸。
采用新型浮選藥劑和組合用藥后,由于大大改善了浮選條件和加強了捕收能力、從而提高了浮選回收率和降低了藥耗。如江西某銅礦采用了高級黃藥捕收劑Y-89,有效改善了銅、銀、硫的選別指標,特別是伴生金回收率提高了2.5%。并且藥劑用量總計減少了46g/t。湖北某銅礦用P-60的與異丁基黃藥混合使用浮選硫化礦。使金回收率提高了5.77%
單一的浮選工藝已不適應日趨復雜的礦石性質,選礦提金工藝技術的發展已形成向聯合工藝流程發展的趨勢。如重選--浮選流程,浮選--氰化流程(精礦或尾礦氰化),氰化--浮選以及重選(浮選)--炭浸工藝均在國內外黃金礦山普遍應用。如重選--浮選流程可克服落選對租粒金捕收比較困難的缺點。河北某金礦屬含金多金屬礦床,日處理能力300噸/天,采用的流程為浮選--精礦氰化--浸渣分離流程,實現了多金屬綜合回收的目的。鑒于礦石性質的不斷變化和日趨復雜性,采用聯合選礦工藝流程確實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回收指標,這對于我國黃金礦山特別是已經投產多年的老礦山進行挖潛改造綜合回收,增加效益是十分有利的
氰化提金工藝
20世紀初,氰化法提金就在工業上得到推廣應用。目前世界上新建的金礦中約有80%都采用氰化法提金。如何縮短浸出時間,進一步提高浸出率,降低氰化物消耗是人們不斷研究探索的課題。因此,目前該工藝的發展在國際上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br>
氰化提金工藝的改進
;(1)在浸出過程中使用氧化劑(純氧或氧化物)并延伸出加氧炭浸工藝,如氧樹脂浸出等。使用輔助氧化劑的益處:一是有效提高金、銀浸出率;二是加快浸出速度、縮短浸出時間;三是降低氰化物消耗,減少硝酸鉛用量。我國廣西龍頭山金礦采用助浸工藝,使浸出率提高了4.31%。輔助氧化劑的應用已作為優化氰化工藝的最佳技術,在世界各地廣泛推廣。(2)采用氨--氰體系浸出銅金礦石,于1986年在國外的一家小型尾礦處理廠獲得成功。我國在提高琿春含銅金精礦的試驗研究中,采用了氨--氰體系浸出,使金浸出率顯著提高到38.98%。對金銅礦石、含銅精礦的氰化浸出,該技術將顯示出較強的生命力。<br>
(3)邊磨邊浸工藝能強化浸出效果。如最近山西地勘局216地質隊采用TW型塔式磨浸機對合砷難浸金精礦進行邊磨邊浸,處理量為30噸/日,在磨礦細度95%-98%-400目條件下,金浸出率提高了8%。若利用塔式磨浸機實行邊磨邊浸新工藝能在黃金礦山推廣應用,將是氰化提金工藝的一項重大革新。
從氰化浸出液中回收金工藝的發展
從氰化浸出液(或礦漿)中回收金,工業生產較為成熟的三大工藝,即鋅粉置換工藝;活性炭吸附工藝和離子交換樹脂工藝?;钚蕴课焦に囈云涓洕陀行?,離子交換樹脂工藝以其優越的物理和化學性能均成為后來居上者,得到迅速發展。盡管如此,鋅粉置換工藝在處理含銀高的礦石和含金高的溶液是十分有益的。
發達國家,在礦漿系統中,活性炭吸附發展趨勢是炭浸工藝。炭種普遍采用了強度高、耐磨損的椰殼炭。、炭解析廣泛采用扎德拉工藝。近年來,推廣應用加溫加壓解析工藝和無氰解析工藝。我國黑龍江省老柞山金礦成功地采用無氰解析工藝,年可節約固體氰化鈉33噸,價值53萬元。
離子交換樹脂工藝在東歐國家應用較為廣泛。新型樹脂的開發與應用成為樹脂礦漿工藝向前發展的核心。如新型陰離子交換樹脂和螯合型樹脂的應用,大大改善了樹脂吸附性能。
新疆阿希金礦是國內第一座引進樹脂提金技術的大型黃金礦山,生產規模750噸/天。生產實踐證明,樹脂的機械強度高、磨損小,樹脂的消耗量僅為25克/噸;樹脂的吸附容量高、吸附速度快;吸附礦漿濃度比炭漿法高出5%-7%。由此也說明樹脂礦漿法在許多方面優于炭漿法,值得在國內推廣應用。
非氨浸出劑的研究和應用
氰化物溶解金,很不理想之處就是它有劇毒性。多少年以來,人們試圖采用其它毒性較小的浸出劑來取代它。有關這方面的研究,近年來已有了很大進展,被開發的浸出劑包括硫脲、氯氣、溴、碘、氮、硫代氰酸鹽、硫代硫酸鹽,而較具工業意義的還屬硫脲和溴。
硫脲浸金在國內外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硫腺浸金速度快,無毒,對銅、砷等有害元素不敏感,它可能成為除氰化物以外最有希望用于工業生產的溶金藥劑。
阻礙硫脲工業應用推廣的問題是藥劑耗量高;浸出礦漿為酸性、浸出設備需防腐;缺乏從硫脲溶液中有效回收金、銀的優良方法,與氰化提金相比,不具經濟優勢。因此,目前僅限于小規模工業應用(處理高品位金精礦)。最近,愛爾蘭Minmet公司研究出了用硫脲浸金的新工藝。該工藝在吸附、回收和溶液循環使用等方面都進行了重大改進。從而減少了硫脲的損耗,提高了浸出和沉淀效率。該工藝適用于各種品位的礦石,與氰化法相比電力消耗低,試劑用量少。節省了環境的治理費用。適合小規模的礦山應用
溴化提金,很有可能成為一種替代氰化提金的最有前途的浸出工藝。 Great Lake化學公司,為了評價溴與氰化物浸金的效果,對溴化提金工藝進行系統的研究。結果表明,作為金的浸出劑,溴優于氰化物。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價格便宜。(2)浸出率高??蛇_到與氰化浸金相同的浸出率(90%-95%)。(3)浸出速度快。用4h浸出相當于用氰化物浸出24h-48h的浸出結果。(4)在低濃度時,無毒、無腐蝕性。(5)藥劑可循環使用。(6)從溶液中回收金方便,可采用氰化法的回收工藝。為了填補溴化提金技術的空白,該公司一直在進行研究工作。雖然溴的應用目前尚處在較初級階段,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澳化提金工藝會逐漸被人們認識和接受。工藝的優點也將通過工業生產所驗證。
堆浸提金工藝
堆浸提金工藝,目前被認為是最經濟的提金方法。生產實踐表明,堆浸生產礦山的基建投資,平均約為建設選廠的25%。生產成本與較經濟的炭漿法相比也僅為所需費用的35%-40%。世界上各產金大國近年來黃金產量的增加,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堆浸提金。目前,堆浸的生產規模已經大型化,堆浸技術也向縱深發展。
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入浸品位逐步降低
目前,國際上大型的堆浸廠有秘魯的Yanacocha金礦堆浸廠和美國的RoundMountain金礦推浸廠。Yanacocha金礦堆浸廠每月處理礦石136萬噸,平均金品位為1.4克/噸
金礦堆浸廠,日處理能力4.5萬噸,平均金品位為1.1克/噸。我國目前最大規模的堆浸廠當屬福建閩西紫金山金礦。年處理礦石260萬噸,人浸礦石品位1.4克/噸-1.7克/噸,浸出率70%
礦步制粒技術的改進
制粒技術的應用使堆浸提金工藝躍上一個新臺階,通過采用制粒技術,對于滲透性差、含泥質礦物多的礦石,以及廢棄的尾礦都能進行堆浸提金。另外在制粒過程中加入氰化物使氰化物與礦石較均勻的接觸,以強化浸出效果、這也是制粒技術的一項革新
添加輔助藥劑,提高浸出率??s短浸出時間
(1)純氧、過氧化鈣將被用于堆浸工藝。柱浸試驗結果表明,該工藝能提高堆浸回收率,縮短浸出周期,降低氧化物的消耗和水耗。<br>
(2)添加表面活性劑,明顯改善浸出效果。添加這種表面活性劑,對破碎的硅質氧化礦石進行浸出試驗,浸出率提高24%;對泥質礦石進行堆浸試驗,浸出率提高了4%。
難選冶金礦石的提金技術
難處理金礦石是指用常規的氰化提金方法,金的直接浸出率不高的金礦石,一般為80%以下,典型的難處理礦石直接浸出率僅為10%-30%。造成難浸的原因主要是微細粒金和包裹金以及礦石中含砷、含碳等有害雜質。此類礦石需進行預處理才能合理利用,并獲得經濟效益。處理的方法較多,有焙燒法、加壓氧化法、生物氧化法及其它化學氧化法等。<br>
焙燒預處理技術
焙燒氧化法是較古老的預處理方法,特別是對含硫、含砷較高的礦石,這種方法可以自熱平衡,可以回收和,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方法。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需求,此法近年來得到新的發展。早期使用的有多堂爐焙燒、回轉窯焙燒、馬弗爐焙燒。沸騰爐氧化焙燒金礦石始于1947年,兩段沸騰爐焙燒、原礦循環沸騰爐焙燒法是近十幾年才得到商用。兩段焙燒、循環焙燒以及正在發展的熱解--氧化焙燒法、閃速焙燒法、微波焙燒法都以解決環保、降低能耗、提高浸出率和增加焙燒強度為目的。焙燒氧化法的特點是適應性強,但隨著環保要求的提高,廢氣治理成本提高,此方法受到濕法預處理方法的挑戰
國外采用沸騰爐焙燒的主要廠家有11家,以原礦循環沸騰爐焙燒和兩段沸騰爐焙燒為多。如美國的IBM公司為處理部分包裹金和含有機炭的礦石采用了投資和操作成本最低的兩段焙燒法
我國的湖南某礦和新疆某礦為處理高砷金精礦也采用了焙燒法進行預處理
加壓氧化預處理技術
這種方法是用加壓氧化酸浸或用加壓堿浸對礦石進行預處理。先除去礦石中的S、As、Sb等有害雜質,使金礦物充分暴露,然后用氰化法回收金
環保的要求和金浸出率的要求,促進了加壓氧化法的發展。1984年此法首先應用于Homestake,Mclanlgh金礦,并從此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國外有代表性的加壓氧化廠有11家
超細磨--低溫低壓氧化難處理金礦石技術是澳大利亞Dominion礦物公司發展的技術,通過超細磨,礦物表面活性提高,氧化溫度、壓力降低,反應釜材質、防腐問題變小,是比較有發展前途的
生物氧化預處理技術;生物氧化預處理是利用細菌可以氧化浸出硫、砷、鐵等元素的機理,從而使包裹的金暴露出來,以便為下一步用氰化法提金創造條件
生物氧化技術應用于黃金工業生產解決難處理金礦石,預氧化提金是90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環保型高新技術。目前在國際上已有六家生物氧化--氰化提金廠在正常生產,生產規模已從40噸/日發展到960噸/日,金的浸出指標達到90%-95%,與之相配套的各項技術,如工藝控制、在線檢測、設備結構、材料等都在不斷完善和優化。生產實踐證明,該工藝用于處理難浸金礦石提金是有效的,不僅經濟效益可觀,且環境效益、社會效益顯著,展示出良好的工業發展前景
我國細菌氧化-氰化提金工藝研究近幾年發展較快,長春黃金研究院做了大量的試驗研究工作。以典型的鳳城難處理金礦石為重點進行了系統研究。在菌種選育、工藝流程、技術指標、設備研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金浸出率達95.02%,比常規氰化提高了91.61%,獲得了十分理想的技術經濟指標。1999年已完成小型試驗研究和擴大試驗,并通過了技術成果鑒定。我國目前已有兩家生物氧化--氰化提金廠投產
化學氧化法預處理技術
硝酸氧化法
硝酸氧化法是用硝酸作為介質,在常壓下把空氣中的氧帶入礦漿并氧化黃鐵礦和砷黃鐵礦。氧化后的產物NO2和水生成硝酸再返回使用
據報道,加拿大已成功地進行了小型連續試驗,并著手建設半工業試驗廠,用該法來處理砷黃鐵礦含金的難浸礦石電化學氧化法
電化學氧化法是利用電極反應氧化黃鐵礦和砷黃鐵礦。電化學氧化法對于黃鐵礦和砷黃鐵礦的氧化產物與加壓氧化、細菌氧化基本一樣,是使礦物生成砷酸鐵、硫酸鐵等物質從而解離金。同其它方法相比,此法不帶來大氣污染,不存在高壓問題,同時氧化速度較快。因此,電化學氧化法的研究受到重視
;俄羅斯已進行了500公斤/批規模的電化學預處理擴大試驗。澳大利亞也進行了砷黃鐵礦電化學氧化試驗研究。
金、銀精煉新技術隨著濕法冶金工藝的發展,以及國際黃金市場對金產品質量的要求,傳統的火法煉金技術很少單獨使用。目前,化學法、電解法、萃取法以其產品純度高,環境污染小,精煉周期短,能回收多種貴金屬等優點而被推廣應用
Boliden貴金屬精煉工藝
Boliden公司發明的貴金屬精煉工藝,一是用高電流密度電解精煉銀,二是采用二步沉淀法精煉金。
貴金屬精煉工藝優點是:(1)快速高效。銀精煉用5,金精煉僅用3。因此,在工藝中積存金屬時間比常規方法節省一半。(2)冶煉回收率高。銀的總回收率大于99.5%,金的總回收率大于99.8%。(3)產品質量高??蛇_1#標準金、銀質量。<br>
金碘化精煉工藝
日本采用了一種碘金精煉工藝,可快速獲得1#金。
金碘化精煉工藝的優點是:(1)不產生廢氣和廢水。(2)工藝只用電能操作。(3)工藝速度比電解法快約3-5倍。(4)可獲得1#金
金氯化精煉工藝
礦山工程公司提供的金氯化精煉工藝與常規的精煉技術有較大差別。該工藝有一個固氣相高溫氯氣反應器,金錠在微負壓條件下與氯氣接觸,當在特殊的工藝條件下操作時,氯氣與銀、鋅、汞等合質金雜質反應形成氯化物,而金以元素形式產出,然后熔鑄即可。
該工藝優點是:(1)投資和生產成本低。(2)處理速度快。(3)回收率高,損耗小于0.1%。(4)操作相當簡單。(5)系統內幾乎沒有存金。但該工藝的局限性是不能從金中分離出鉑,且要求物料含金至少5%-10%。
我國金、銀精煉工藝的改進
國內的金、銀精煉,在大型冶煉廠采用的有化學法,化學法--火法及電解法,而在中小型黃金礦山一直延用火法煉金工藝,金回收率低,質量不高。近幾年,隨著黃金市場將逐步開放,并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國家對金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各大型冶煉廠,特別是黃金礦山開始重視金、銀精煉提純工藝技術改進。如山東招遠黃金冶煉集團公司,金泥冶煉廢除了傳統的轉爐火法煉金工藝,目前采用的是酸化還原電解精煉工藝。金、銀質量大大提高
結束語
重選以其突出的優勢而成為巖金礦山重要的提金手段之一。重選新設備的開發和應用,推動了重選提金技術的發展浮選新設備和新藥劑的出現,促進了浮選提金技術的發展。但單一浮選已無法滿足日趨復雜的礦石性質,采用多種方式和方法組成的聯合工藝流程,才能最大限度地回收有價金屬
由于氰化物溶金有效,回收效果最佳,所以氰化提金工藝在黃金生產領域仍將占主導地位。而非氰提金技術還應加大開發研究力度 由于堆浸能充分利用資源,低成本回收金,故仍將廣泛應用于黃金礦山。 焙燒法、加壓氧化法、生物氧化法各有其優缺點,在工業上將處于并存狀態。生物氧化法和微波氧化法由于其環境效果好,因此最具應用前景
傳統的火法煉金已不能滿足國際黃金市場的要求,故各種精煉工藝相繼產生,但以回收率高、生產成本低、環境污染輕、生產周期短的精煉技術更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