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肝郁。這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問題。
我國著名中醫臨床家黃文東先生,曾經有這樣一張醫案。
黃文東(1902~1981),字蔚春,江蘇吳江人。14歲即考入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受業于丁甘仁門下,民國10年(1921年)畢業后回故里行醫。民國20年,應母校校長丁濟萬之邀,返校任教務長,主講《本草》、《傷寒論》、《金匱要略》、《名著選輯》及中醫婦、兒科學等課程。解放后,主辦上海市中醫進修班、中醫師資訓練班,歷任市第十一人民醫院內科主任,上海中醫學院中醫內科教研組主任、附屬龍華醫院中醫內科主任,1978年任上海中醫學院院長。曾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副會長、上海分會理事長,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副會長,上海市第三、四、五屆政協委員等職。1978年出席全國科學大會,被選為主席團成員。
有一次,黃文東先生接診了一個34歲女子,這個女子就是,肚子里經常感覺到脹,隱痛。脹的地方來回竄動,有時候連及肩背部。其它沒有任何問題。
曾經也找過多名中醫調治,大多是,活血化瘀之品效果都不好。
于是,輾轉來到上海,找黃文東老師幫忙治療。
刻診,見患者脈象細弦,舌色發紫,苔膩。
其實,患者的問題,是隱痛連及肩背,這像極了冠心病。而且,舌頭發紫,顯然是有淤血。既然如此,那就活血化瘀。
為什么以前活血化瘀之品無效呢?
黃師仔細想了想,患者脹痛處不固定。黃師問道,平時情緒如何?患者說:生來情感細膩,諸事不定,心間時常苦悶。
黃師尋思后,開了一張方子——
降香、木香、柴胡各10克,延胡索、制香附、郁金、陳皮、制半夏、當歸各15克,紅花10克,共6劑。水煎服。
結果,患者在服藥之后,腹脹竄氣感消失,隱痛減輕。但是,舌質發紫、脈細弦癥狀沒有改變。
這時候,黃師將其中的陳皮、半夏去掉,換上了丹參15克,再開六劑。
患者這次服完藥后,諸證悉平,渾身暢快。
這里是什么道理呢?
其實,患者的問題是,肝郁氣滯、血瘀作痛。
你看這個患者,素來心思細膩,情緒起伏較大。這提示我們是肝郁。其脈偏弦,也是主肝郁。
肝,主疏泄。一身氣的流動、運行,依賴肝氣。肝郁氣滯,則一身氣機郁遏。氣不通就堵。哪里堵哪里就脹、痛。至于說,脹痛的地方則變化不定。畢竟,氣是全身性的,再哪里停,哪里就不舒服。
氣機郁遏,還會導致血瘀。氣為血之帥,氣滯則血瘀,不通側痛。患者舌色發紫,可見有血瘀。
這個時候一般的活血化瘀,不好使。必須要行氣疏肝。只有解開肝氣郁滯這個結,淤血才有可能被有效化散。這些是基本意圖,
我們再來看看黃師開的方子——
降香、木香、柴胡各10克,延胡索、制香附、郁金、陳皮、制半夏、當歸各15克,紅花10克,共6劑。水煎服。
這里面的,柴胡、香附、木香、郁金、降香、陳皮、半夏,這都是行氣的。柴胡、香附、木香、郁金、降香、行的是肝氣。陳皮、半夏行的是脾胃之氣。肝脾之氣一通,則一身之氣周流順暢。在這個基礎上,加入當歸、紅花兩味活血化瘀之品。延胡索止痛之效卓越。問題就可以緩解了。
后來,患者腹部脹痛消失了,就去掉了陳皮和半夏,加入活血更好的丹參。患者這才諸證悉平。
肝郁,則必然氣滯,也必然會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到頭來,肚子里就會有氣來回走竄,想放個屁痛快一下都難。你看,那些用于疏肝解郁的古方子,如柴胡舒肝散等,適應證里必然有腹脘脹滿,道理就如上所述。
因此,我們要想改善這樣的尷尬,就必須很好地疏肝解郁,不為俗事而亂了自己的肝氣。要知道,你為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發愁,不但不利于解決問題,相反還容易傷了你的身體。那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