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這是西漢開國功臣韓信被劉邦拘押囚禁,發出的深沉嘆息和無奈悲鳴,也是留給后世的不絕感慨。
每每讀到這幾句辛酸的話語,我的心頭為之顫栗,也為歷史上封建王朝開國功臣的悲慘結局感到悲惜。
今天,我想就這話題,結合史上封建王朝興亡更替的背景,及其開國功臣相同或不同的人生命運,簡略作一些敘述并剖析產生如此結局的原因。
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戰亂頻仍,烽煙不斷。也應了那兩句老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方唱罷我登場”。天下大亂,必然豪杰梟雄粉墨登場,攻城掠地,割據稱霸。最后的結局,是得天時地利且權謀陰招高出一籌者,笑到了最后,剪滅了對手,兼并了天下,得到了江山,跨入了巍峨的皇宮,坐上了令無數人頂禮膜拜的金鑾寶殿。歷史因之改朝換代,社稷也由此改元換姓。 洞察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沒有哪一朝哪一代是和平過渡的,是沒有流血的。烽火燃燒地,地地刀光劍影;煙塵未息處,處處鐵騎鏘鏘。有的戰役對峙鏖戰,曠日持久。戰爭結束,尸累如山,血流漂杵。其場面的悲壯,其過程的慘烈,讓人觸目驚心。真乃“一將功成萬骨枯”。江山打下來了,天下改姓了,必然會涌現出一大批功勛卓著者。他們為奪取江山或身經百戰撕殺疆場,或屢獻奇謀運籌帷幄,或鞍前馬后忠心護駕。天下既定江山一統,都渴望論功行賞,封妻蔭子,光宗耀祖。大多數開國皇帝也是如此做的,也不虧待這些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闖蕩一場。論功行賞,封官晉爵。跟隨皇帝老哥打下了江山,奪取了天下,讓他披上了龍袍,登上了九五至尊。自己也如愿以償,賜官拜將,紫袍簪纓,錦衣玉食,享受人生渴望的榮華富貴。但好日子還只剛剛開始,豈料頭頂就飄來了一片陰云,一雙陰森森的眼晴就開始盯上了自己,自己的一言一行就被那個剛登基的皇帝老哥派人牢牢盯著。言行稍有不慎,或被人誣告,就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凄慘的還會株連家族。為何馬背上能共同打天下,下馬后不能共同治天下呢?還是那句流傳幾千年的老話一語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span>天下打下來了,天下就歸一家所有了。劉家做了皇帝就是劉家的天下;李家坐上了龍椅就是李家的江山。其他的外姓人就不能染指了。天下是家天下,還可以世代相傳。這個金鑾寶殿的誘惑力就太大了?!巴鹾顚⑾鄬幱蟹N乎?”你一夜之間當上了皇帝,登上九五至尊,把天下據為己有,我為何不能?你搶了江山改朝換姓,我如果有本事有勢力為什么不能如法炮制?有人懷有如此覬覦之心,有人抱有如此鋌險之念,登上皇位的主子哪能高枕無憂?對這一點,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們火眼金睛,看得真真切切。天下既定四海歸一之后,大多數開國皇帝心存戒慮,猜忌重重,誅戮功臣,鏟除威脅,心狠手辣,大開殺戒,不惜制造冤案假案,甚至株連九族。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可算最殘忍的一個。曾經跟隨他效力疆場的功臣宿將,幾乎在他駕崩前,被他殺戮殆盡。史料記載,前后誅殺功勛卓著的文臣武將兩個集團成員及家屬,計四萬五千多人。當然,所殺功臣中也有一些恃恩跋扈,目無法紀,為非作歹,罪有應得的。但絕大多數是無辜的,是冤假錯案的刀下鬼。朱元璋殺紅了眼,功臣們惶惶不可終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大有朝不保夕之憂。有的大臣上朝時,天天與家人訣別,安排家事后事,晚上若活著回來則私下慶賀??植啦话矚夥栈\罩著宮廷。看到這種氣象,太子朱標產生了惻隱仁慈之心,規勸父皇朱元璋“以和為貴”,少殺一點功臣。朱元璋沒有吱聲。用一個實例來回答告誡兒子。第二天,他把朱標叫去,指著放在地上的一根長滿刺的荊棘棒,讓朱標去撿起來。朱標怕扎手,猶豫著不知怎樣才能拿起來。朱元璋這才開口說,我殺的這些人就像地上這根長滿刺的荊棘棍棒,他們對江山社稷有威脅有危險。擔心你心慈手軟不好拿,我除掉他們,不是對你有好處嗎?”一語道破天機。還是擔心自家的江山被人奪,屁股下的龍椅被人搶。除掉他們,甚至斬草除根,目的是鏟平威脅,也為兒子將來繼統登基鋪平道路。宋太祖趙匡胤心慈手軟一些,也念一點舊情,不忍心殺戮。在趙譜的點拔下,想出了一個絕招:召集所有的功臣來參加一場酒宴。酒酣耳熱之際,趙匡胤發表了一番講話,大致意思是:我趙匡胤靠你們擁戴當上了皇帝。你們勞苦功高,我銘記于心,時時想著念著你們的功勞。但我心里也有憂愁,這些憂愁折磨我晚上睡不好覺。我知道你們追隨我多年,對我忠心耿耿,不會產生異心。但你們能保證你們的部下不會貪圖富貴,沒有異心嗎?有朝一日,他們把黃袍披到你們身上,逼著你們做皇帝,你們不做能行嗎?人生短暫,如白駒過隙,活著不就是為了享受榮華富貴嗎?你們釋掉兵權,我給你們一生一世享受不盡的錢財,你們盡興享受去吧!話已經挑明了。這些功臣宿將心知肚明,知道趙匡胤開始猜忌他們了,一個個嚇得膽戰心驚,順坡下驢。第二天一個個稱病不朝,請求解除職務,乖乖地交出了兵權。拿著豐厚的金銀財寶,覓一處風水寶地或衣錦還鄉去享受榮華富貴去了。識時務者為俊杰,事已至此,走為上計。不交兵權,等待著他們的,就不是金銀財寶,就可能是斧鉞刀劍或一杯毒酒了。這就是史書上津津樂道的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也是宋太祖趙匡胤留給歷史上的一個杰作。所謂兵不血刃。宋匡胤這一招雖然陰險,但還算有人情味。君臣友好分手,情誼猶存。既沒有背上殺戮功臣的惡名,也沒有虧待那些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們,各自安好。功臣們賦閑在家手無兵權了,趙匡胤也高枕無憂了。也因這一幕“杯酒釋兵權”,宋朝開國的功臣,也大多落得個善終。最讓人遺憾和嘆息的是,敵國已破,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有些功臣宿將還癡迷不悟,還看不清形勢。還貪戀高位,還迷念手中的權力,還沉醉于前呼后擁一呼百應的威風凜凜,其結果,招來的是惹火燒身,迎來的是殺身之禍。人們熟知的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功臣文種和文章開頭發出那深沉嘆息的韓信,就是這種悲劇角色的兩個典型。吳王先打敗了越國。文種、范蠡深謀遠慮,規勸勾踐忍辱負重,前去吳國侍候國王夫差。勾踐俯首帖耳卑躬屈膝忍受羞辱,三年后被夫差放回越國。返國后,為了雪恥報仇,砥礪斗志,天天臥薪嘗膽,警示自己不忘國恨家仇。在范蠡、文種鼎力相助下,養精蓄銳,厲兵秣馬,勵精圖治,發奮圖強,精心準備。十多年之后,終于等來機會,一舉滅掉了吳國,實現了報仇雪恨的愿望。誰知這個勾踐,是個只能同患難不能共富貴的主子。吳國滅掉后,有人誣告文種將要作亂,勾踐信以為真。他派人送給文種一把劍,對文種說:“你教我滅掉吳國的七個妙計,我只用了三個,還剩下四個,你替我用上吧?!蔽姆N知道沒有退路了,就含恨自殺了。韓信投奔劉邦后,能征善戰,屢建奇功,“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時人對韓信的評價。作為領兵統帥,韓信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東擊齊、南伐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劉邦幾次身陷絕境,韓信及時出手相救,讓劉邦擺脫險境,化險為夷。劉邦能打敗項羽,奪取天下,可以說,韓信起了關鍵作用。作為西漢“三杰”(張良、韓信、蕭何)之一,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將劉邦推上了皇帝的寶座,使之成為了西漢的開國之君漢高祖。江山一打下,劉邦就暴露出了殘忍狠毒的本性,疑神疑鬼,寢食不安,擔心富有韜略手握重兵的韓信擁兵自重,伺機謀反。他慫恿老婆呂后同蕭何密謀,設計引誘韓信來到長安,將其幽禁于長樂宮鐘室,最后慘遭殺害,并夷滅三族。一代蓋世英才就這樣死于非命。蕭何是韓信認識劉邦的薦引人,也是最后害死韓信的同伙人。故有成語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之死,引起了后世諸多文人墨客的感嘆。劉禹錫的《韓信廟》就是其中之一:北宋大文豪蘇軾撰寫的《淮陰侯廟記》,對韓信也表達了深沉的仰慕之情,給予韓信高度的贊譽:“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壯圖,志吞六合,氣蓋萬夫?!?/span>當然,并非所有的功臣都落得如此悲慘下場,也有天年得養,壽終正寢的。這種結局的功臣,大多深謀遠慮,目光深邃,揣摩透了主子的心眼,審時度勢,功成身退,在人生仕途的關鍵時刻,作出了睿智的選擇。其結果,既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也讓家人免除遭殃。其類型,大體上有三種情形:這方面的代表人物,為春秋戰國時期與文種一道幫助勾踐滅掉吳國的功臣謀士范蠡。范蠡鼎力相助竭力輔佐勾踐復仇成功。滅掉吳國之后,勾踐非常感激他,許諾“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愿將囯土拿出來分給范蠡。但范蠡明察秋毫,看透了勾踐為人的本質,知道他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也悟透了人生,覺得功名利祿為過眼云煙身外之物,沒有接受勾踐的挽留,也沒有迷戀勾踐誘人的許諾。瞅了個機會,悄悄溜走,泛舟于五湖。先到了齊國,經商做生意,化名為“鴟夷子皮”。野史里還有一個富有浪漫傳奇色彩的說法,傳說范蠡離開越國時,攜帶著美女西施一同離去,才子佳人琴瑟和鳴共同創業。家財累積萬貫后,他全部散盡,接濟當地的窮苦百姓。又悄悄來到陶地(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改名陶朱公。由于誠信經營,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成了富甲一方的名商巨賈。重新致富后,范蠡仁愛依然,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美名遠播。享年88歲,無疾而終。家族亦是香火鼎盛,百年不衰。與韓信一道幫助劉邦奪取天下的杰出謀臣張良,就是其中的一個。劉邦在平定天下的一次慶功宴上,在總結他為何能打敗項羽取得天下時,說了幾句頗有自知之明的話:“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边@段話提到的三個關鍵人物,首當其沖的就是張良(又名張子房)??梢姀埩荚趧钚闹械姆至慷嗝粗?。劉邦封賞功臣,按功授爵時,挑選齊國境內肥沃富饒的三萬戶給張良為食邑,但張良辭讓了。他請求劉邦把當初與他相遇的留地(今沛縣)給他就足夠了。此后,他以身體多疾為由,自請告退。摒棄人間事,醉心黃老之學,靜居修道養性,得以善終。民間還流傳一種說法,傳說張良晚年隱居于風景秀麗宜人的黃袍山(今湖北咸寧市通城縣塘湖鎮),在山上修建了“良山道觀”,創辦了“伐桂書院”,潛心修道講學。據《山谷年譜》,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北宋大詩人、時年58歲的黃庭堅(號山谷)游歷黃袍山時,專門造訪了這兩處名勝古跡。今坊間有傳,言其所賦《牧童詩》,即作于此時(另有一說為其七歲時所作)。全詩如下:這里列舉兩個人的例子:一個李靖一個湯和。大家一看,就一目了然了。史書記載,李靖熟悉兵法,文韜武略,是個文武全才。他一生披甲上陣,所向披靡,轉戰南北,功勛卓著,風頭蓋世。功勞越大,威信越高,統兵越多,越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皇帝擔心這樣的將帥腦后長反骨,心頭滋野心,陰謀篡位謀反。為了打消李世民對他的猜疑,對他下黑手,李靖故意“自污”,抹黑自己的形象。大勝突厥之后,他瘋搶了許多財寶,俘獲了許多美女,夜夜笙歌,沉迷酒色,尋歡作樂,扮演了一個貪圖享樂不思進取的將帥形象。消息傳到李世民的耳朵。見到李靖后,李世民當著文武大臣的面,假裝訓斥了幾句,內心則欣喜不已。看到李靖的人生目標只不過是追求聲色一夕之樂,李世民一顆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來了,對李靖也放松戒備了。天下初定后,李靖托疾懇求辭官,歸家養老。李世民非常感動,饋贈了一大批財物供其享用。歸家養老后,李靖“乃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把自己與世隔絕起來。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靖溘然長逝,享年七十九歲。湯和與朱元璋是一起長大的老鄉兼哥們,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鞍前馬后幾十年,英勇善戰,屢建奇功,性格也有些敢作敢為,桀驁不訓。天下安定后,論功行賞封為信國公。看到朱元璋對開國功臣戒備猜疑,誅殺無忌,許多同僚,身首異處,他感到了處境危險,兇險難測,來了個急轉彎。在一次上朝時,湯和向朱元璋提出辭官。朱元璋聽后很高興,問他需要什么賞賜,他回答說:“請陛下賜給我一百名美女吧?!蔽奈浯蟪悸犃T,驚詫莫名,心里思忖:這個湯和是不是神經岀了問題?堂堂名將赫赫功臣,朝廷之上公然提出這樣荒誕不稽的要求,晚節不保,玷污聲譽啊。朱元璋聽罷,爽快地答應了,不僅給他百名美女,還贈送他很多金銀財寶以及養老別墅,供他享樂。《明史·湯和傳》記載,湯和辭官后,深居簡出,不議國事,謹言慎行,每天與身邊的小妾們嬉鬧玩樂,直到病危時才將她們遣散。湯和這種自污行為,在朱元璋一次又一次對功臣的大清洗大殺戮中幸免于難,最后也落得個壽終正寢的善終。為何要自污?為何要自毀形象不惜羽毛?因為這是自保的手段,也是有些功臣無可奈何的選擇。
只有你成天不問政事,尋歡作樂,花天酒地,不矜名節,在皇帝的眼里,才會感覺到你心無大志,沒有野心,不會拉幫結派圖謀不軌;另外,你腐化墮落了,聲名狼藉了,人設崩塌了,人們就瞧不起你了,你說話就沒有感召力了,立身就沒有凝聚力了,想謀反也沒有人跟隨你了。這樣的一個結果,正是皇帝老哥夢寐以求的。這樣一個不甚光彩的結局,雖然形象毀了,但命保住了,還是得大于失。悠悠幾千年,改朝換代,興亡更替,循環往復,開國功臣的命運禍福,大體上就是上述幾種。究其原因,我在文章前面已經論述,家天下是罪惡之源。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神圣寶座,豈容他人覬覦。猜疑一起,功臣人頭落地,就是一種必然。幸運茍活,逃過劫難,落得善終,倒是例外。江水滔滔流,歷史翻新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開國功臣遭猜忌遭殺戮的往事,已成了歷史陳跡,一去不復返了。但回首往事,探究成敗得失,遠見卓識之士留下的一些生存處世之道,還是能給人一些啟示。人生在世,不管走到高處,還是行在低處,來到關鍵的節點或岔口時,不要懵懂亂闖。要靜心凝神,審視觀察,仔細辨析,認真思考,擇善而行。必要時,該停下來要及時停下;該轉身時要及時轉身,該退回時要及時退回。誠然,停下、轉身、退回,于一時而言,有些戀戀不舍,有些遺憾失落;但于長遠而言,可能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是人生的一種幸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