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書法研究】論書詩研究札記 ■蔡顯良



論書詩研究札記(十九)


■蔡顯良


(三十九)金聲玉德說宋硯

我有古鏡硯,肌理細密勻。

沄沄散角痕,巨口細魚鱗。

涪翁銘其背,文字極雅馴。

鄭佽彥相者,不知何如人。

回首數百載,想見元豐春。

晴窗試磨洗,墨舊兔穎新。

攜歸供行齋,侑此金石身。

  宋代詩人仇遠的《試涪翁題鄭佽(cì)硯》,表達了對于硯臺這一文房用具的贊美之情,同時亦可從中看出宋代文人對硯臺的喜愛與珍惜,連黃庭堅這樣的文學書法大家均喜歡“銘其背”,把玩無厭。

  宋人歌詠文房四寶的詩歌很多,有三百多首,大部分均只詠其物,未涉書論,亦有不少涉及宋人的書法思想,重古、崇晉、神氣、意趣、雅俗、筆法等皆有體現。比如在詠唱硯臺的詩中,即有諸多閃光的書法審美思想值得賞讀——“墨池遺號古,筆陣用功偏”(楊億《石硯》)。“是時復有蔡中郎,筆法縱橫字瑰瑋。入門下馬索紙書,虬騰虎攫驚神鬼”(梅堯臣《正月二十二日江淮發運馬察院督河事于國門之外予訪之蔡君謨亦來蔡為真草數幅馬以所用歙硯贈予》)。“蜀箋珉硯池,為贈知雅故。慚無右軍書,亦乏左思賦”(梅堯臣《表臣惠蜀箋偕玉硯池》)。“景山筆力若牛弩,句遒語老能揮毫”(歐陽修《答謝景山遺古瓦硯歌》)。“詩成鮑謝石何與,筆落鐘王硯不知”(蘇軾《龍尾硯歌》)。“筆下云生字入神”(林敏修《歙硯》)。“勁筆更似畫沙錐”(張耒《魯直惠洮河綠石硯冰壺次韻》)。“文人筆陣森五兵,書品入妙仍詩名”(范成大《次韻陳季陵寺丞求歙石眉子硯》)。“儒生誰是喜書者,安得一逢王右軍”(喻良能《自題端溪硯》)。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文人清玩現象在宋代非常流行的確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唐宋是中國文化的鼎盛時期,唐詩、宋詞各領風騷,名人輩出,對文具的使用和審美要求很高。硯臺作為文房之首,更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故有硯必唐宋的說法。北宋時期硯臺市場繁榮,收藏交易頻繁,據唐詢《硯錄》記載,一方上佳的端硯其售價在數萬錢。俗語說:武士愛劍,文人好硯。歷代文人墨客都愛硯、藏硯、賞硯,常與硯相伴,因而有“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一生最相親傍”。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人均喜歡把硯臺當成雅玩之物,常撰硯銘,或勵志,或贈人,甚為風雅。從宋代開始,“四大名硯”相繼確立了自己不可動搖的地位。宋蘇易簡《硯譜》指出硯臺有四十余品,以青州紅絲石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為第二,歙州龍尾石為第三,甘肅洮河石為第四。后因紅絲石脈斷而開盡,自明代起被澄泥硯所代替。

  宋硯有十分突出的文人氣息,硯銘是體現這一氣息的主要手段。書寫之余,鑒賞和收藏名硯,成為文人的一大樂事,蘇軾、米芾、黃庭堅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同時詠硯贊硯的詩文層出不窮,還出現了《硯史》《硯譜》《硯箋》等研究論著。硯銘秦漢發其端,唐人繼之,至宋大行。始于秦漢的硯銘,內容多紀年、記載物主姓名身份、石硯的名稱等。而唐宋的硯銘有了文采,有些還有思想性。宋代大文豪、大書法家蘇東坡收藏了多方石硯,方方都有溢美之詞銘于其上,可謂硯銘中的翹楚。其《邁硯銘》云:“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道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又如:“其色溫潤,其制古樸;何以致之,石渠秘閣;永宜寶之,書香是托。”不僅有對硯的評價和珍愛,而且還有自勉、自策或自嘲的含義。此時,鐫刻硯銘已蔚然成風,特別是名貴石硯都要鐫文于其上,成為鑒別宋硯的重要依據。

  宋人重視石硯,逐漸取代唐代的陶硯而成為主要硯種,原因是它的發墨效果好,符合書畫藝術家對研墨的各種要求:“硯與筆墨乃舟船,論功次第誰能攀。”(曾鞏《謝章伯益惠硯》)同時,宋人對石硯的色彩、紋理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甚至成了一種追求:“古硯蟾蜍滴,文屏薤(xiè)葉書。”(余靖《謝伯恭篆屏蟾硯》)還對硯的造型、雕刻等工藝十分講究,宋硯開始從單一的文房用品逐漸發展為欣賞與使用相結合的藝術品了:“江南硯工巧無比,深洞鐫斫黑蛟尾。當心隱隱骨節圓,暗淡又若帖寒朏。”(梅堯臣《正月二十二日江淮發運馬察院督河事于國門之外予訪之蔡君謨亦來蔡為真草數幅馬以所用歙硯贈予》)宋代文人還親自參與到制硯當中,將繪畫、書法、詩詞、金石等藝術融入其中,創作出了“文人硯”,體現了文人高雅的審美品味,“得之象外”的境界。


  (四十)宋詞中的崇古尚晉思想

  歲在永和,癸丑暮春,修禊蘭亭。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湍激,映帶山陰。曲水流觴,群賢畢至,是日風和天氣清。亦足以,供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悲夫一世之人。或放浪形骸遇所欣。雖快然自足,終期于盡,老之將至,后視尤今。隨事情遷,所之既倦,俯仰之間跡已陳。興懷也,將后之覽者,有感斯文。

  標志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宋詞,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是中國古代漢族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可謂宋代文學的傳奇。而用宋詞的形式來詠贊書法這一中國藝術的另一傳奇,又是奇上加奇,令人嘆為觀止。比如上面這首方岳的《沁園春·隱栝蘭亭序》,是宋人所作有關蘭亭的詞中的一類很特別的作詞方法,即將《蘭亭序》原文進行改造,重新鍛句煉詞,在不改變原序思想主旨甚至是文意順序的情況下,尊重原文,重新以詞牌的形式填成一首宋時流行的詞。這樣的文學樣式,既十分有趣,又能反映和表露自己心中對魏晉風度的那份深刻的情感。像這樣以一種另類的方式來歌詠蘭亭的詞在宋詞中還有不少,反映的就是深深植根于宋人心中對于魏晉風度和魏晉書法的極度仰慕之情。

  宋初書法彷徨,唐末五代流風續演,歐、虞、顏、柳諸體皆有人習練,后又有“趨時貴書”現象,故宋初的書壇紛亂無序,讓人慨嘆的同時,亦為英雄的騰空出世留下了必然性空間。宋太宗朝的林逋,“開元文學鐘王筆”,文學觀念是古文運動的擁躉者,書法思想則崇尚魏晉,這是宋代論書詩以至書論中首次明確表達崇尚魏晉的審美思想。從此,崇古尚晉的書法觀念正式登上宋代書法史的舞臺。這與文學詩歌的發展步調一樣,宋初時風鼓蕩,靡弱無成,但其中亦有不少有識之士如柳開、王禹偁、石介儕輩左沖右突,提倡古法,意欲振興詩文,雖亦未成功,但篳路藍縷之功自不可泯滅。無論是書法還是詩文,均是到了梅堯臣、歐陽修時期,才掀起了復興高潮,并最終走向北宋晚期的輝煌勝利。

  崇古尚晉思想成為宋代書法審美的核心命題,其它的諸多書法思想與審美理念均由此而生發與演繹,其原因概約有三:一是唐代崇晉與好古思想的延續。二是“比蹤唐室”的變革之需;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魏晉書法的自覺與游戲規則的形成,符合書法史的發展規律,樹立了“盡善盡美”的典范。崇古尚晉思想之所以成為宋代書法思想的審美主題,并非偶然,其中蘊含著歷史與時代的雙重原因。宋代書論且不多言,我們可以從宋人獨特的文學樣式、并不擅長議論的宋詞中有關論及書法的內容,搜索到十分有趣又有價值的證據。

  宋代的論書詞約有16闋,其中以南宋辛棄疾為最多,有五闋,其中就有三闋論及蘭亭及王羲之書法,可見辛棄疾的書論思想主要是崇尚魏晉的,尤其是對書圣王羲之十分崇敬和膜拜。而在宋代論書詞中論及魏晉書法的總共才有5闋,當然亦主要是詠贊王羲之書法的。由此可見,終宋之世,書壇均洋溢著一股強烈的寶晉崇王之激情,發自內心,洶涌澎湃,為宋代的書論打下一個生發演繹的基調。

  且看辛棄疾詞:

  “一杯莫落吾人后,富貴功名壽。胸中書傳有余香。看寫蘭亭小字,記流觴。”

 (《虞美人·送趙達夫》)

  “曲水流觴,賞心樂事良辰。……且題醉墨,似蘭亭,列序時人。后之覽者,又將有感斯文。” 

(《新荷葉》)

  “看長身玉立,鶴般風度,方頤須磔,虎樣精神。文爛卿云,詩凌鮑謝,筆勢骎骎更右軍。” 

(《沁園春·壽趙茂嘉郎中》)

  辛棄疾詞中的那股對蘭亭雅集的傾心追摹之情、對王羲之書法的無限尊崇之意躍然紙上,跳蕩于字里行間。再看其他人的詞:

  向子諲《清平樂·贈韓叔夏》上闋:“銀鉤躉尾,一似鐘繇字。吏部文章麟角起,自是驚人瑞世。”

  方岳《水調歌頭·壽趙文昌》上闋:“胸有云門禹穴,筆有禊亭晉帖,風露洗脾肝。”

  從上述二詞所述內容可以看出,對魏晉書法的喜愛和敬奉,使宋人在品評他人書法的時候,很自然地將筆下有無魏晉風度、書中能否體現鐘王風韻作為評論一個人書法的主要標準和審美關鍵。可見,對宋人而言,對于蘭亭雅集以及《蘭亭序》其文其書的鐘愛已經深入骨髓,沁入心脾。

(待續)

辛棄疾《去國帖》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微商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小議對王羲之《蘭亭序》的誤讀
魏晉風度與蘭亭精神及魏晉書風
魏晉人物談|王羲之之一:以書法和文藝為中心的士人文化人格
真情常以酒后書,不醉不狂不好書,書法為什么酒后容易出精品?
崇尚魏晉、復古求新的追求——趙孟頫的書學思想
論晉韻對蘇軾“尚意”書風的影響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泰县| 洪泽县| 周至县| 平远县| 扎鲁特旗| 旬阳县| 广水市| 宜黄县| 观塘区| 马龙县| 诸城市| 新和县| 江油市| 江都市| 定边县| 双江| 东山县| 仁怀市| 尚志市| 宽甸| 鞍山市| 卫辉市| 唐海县| 三门峡市| 商洛市| 高陵县| 白河县| 库车县| 舟曲县| 平潭县| 新余市| 南部县| 余庆县| 博湖县| 丹东市| 太谷县| 巴彦淖尔市| 随州市| 郯城县| 上栗县| 丹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