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在黃鏡人處獲觀《黃癭瓢畫冊》,始知余畫猶過于形似,無超然之趣。決定從今大變。人欲罵之,余勿聽也;人欲譽之,余勿喜也”。
“前朝之畫家,不下數(shù)百人之多,癭瓢、青藤、大滌子外,皆形似也。惜余天資不若三公,不能師之”。
——齊白石
黃慎(1687年6月14日—1770年之后),漢族,福建寧化人,初名盛,字恭壽,恭懋,躬懋、菊壯,號癭瓢子,別號東海布衣,是中國清代杰出書畫家。為“揚州八怪”之一。
黃慎工草書,法懷素。畫人物,多取神仙故事為題材,初學(xué)上官周,后用狂草筆法作畫。筆姿放縱,氣象雄偉,深入古法,亦偶有筆過傷韻者。間作山水、花鳥,得荒率之致。所畫多歷史人物、佛道、樵夫漁父,早年工細,后參以懷素草書筆法,所作人物用筆粗獷,頓挫轉(zhuǎn)折,縱橫排奡,氣象雄偉。花鳥筆 法洗練,形象概括,畫風(fēng)潑辣;山水境界開闊,注重詩意的表達。
他自己總結(jié)一生走過的道路,感慨地說到:‘余自十四、五歲時便學(xué)畫,而時時有鶻突于胸者,仰然思,恍然悟,慨然曰:‘余畫之不工,以余不讀書之故。’于是折節(jié)發(fā)憤,取毛詩、三禮、史漢、晉宋間文,杜韓五言詩及中晚唐詩,熟讀精思膏以繼晷,而又于昆蟲草木四時推謝榮枯,歷代制度衣冠禮器,細而致于夔 蛇鳳,調(diào)調(diào)刁刁,罔不窮厥形狀,按其性情,豁然有得于心,應(yīng)之于手,而后乃今始可心言畫矣。”
正是這種凝思結(jié)想、廢寢忘食、苦攻不輟,黃慎才從一個小畫工成長為一位“詩畫名大江南北”的名家。
草書詩軸 紙本 縱141.2厘米 橫79.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黃慎《草書桃花源記》 手卷,紙本,設(shè)色,縱38厘米,1764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