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對梅花審美時很講究方式與環境,據《梅品》記載:賞梅最好在淡云、曉日、薄寒、細雨、輕煙、夕陽、微雪、晚霞、清溪、小橋、竹邊、松下、明窗、疏籬的環境下欣賞,而在林間吹笛、膝下橫琴等情況下賞梅則更有詩情畫意。
梅花的審美古人是從梅花自身形態之美,梅花與景物的組合之美與梅花的生發精神之美三個方面展開的。
一、梅花自身的形態美
從形態上,梅花的審美可以從色、香、形、韻、時五個方面進行。
1.色
梅花花色繁多,有紫紅、粉紅、翠綠、淡黃、純白等。其花開紅似丹霞、綠似翡翠、白如碧玉。紅的熱烈,白的清潔,黃的高雅,紫的堅貞,綠的富于生機,藍的伸展開闊,花開清香四溢,花色美不勝收。
在各色梅花中古人對白梅情有獨鐘,因為白色和雪色相和諧。白梅花開似雪,在層冰積雪之時,綻蕊怒放,梅雪輝映,顯得冰清玉潔,超凡脫俗“雪樹元同色”,“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試搖枝上雪,恐有夜來花”,“云來去,數枝雪”,“冰花個個團如玉,羌笛吹它不下來”,“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些詩句或言梅色同雪,或疑梅為雪,或指梅為雪,均從不同角度嘆賞梅花的瑩潔無瑕。
紅梅艷而不俗,嫵媚可人,亦為人們深深喜愛。蘇軾有《紅梅》詩三首,最有名的一首是:“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人時。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詩以醉酒少女擬寫紅梅,構想精妙絕倫,成為詠紅梅的絕唱,雪里紅梅,也成為歷代畫家的傳統佳題。
2.香
梅花的香味是略帶寒意的冷香,梅香寒而不俗,清而有韻,幽而有格,清逸幽雅,別具神韻,被歷代文人墨客所吟詠。
古人對梅的寒香有很多描述如“朔吹飄夜香”、“香侵泛水苔”、“靜愛寒香撲酒樽”等詩句都贊賞了梅花的冷香特質。
古人對梅香清幽的描述有“天與清香似有私”,“風遞幽香去”,“清香無以敵寒梅”,“著意尋香不肯香,香在無尋處”,“香聞流水處,影落野人家”,“一夜吹香過石橋”,“欲托清香傳遠信”等都生動地描摹出梅花韻意高雅的清香。梅花的清幽之香讓人難以捕捉卻又時時沁人肺腑、催人欲醉。探梅時節,若徜徉在花叢之中,微風陣陣掠過梅林,定有浸身香海,通體蘊香的感覺。
中國人以其細膩、微妙而豐富的審美感覺浮想聯翩,將嗅覺的感受轉化成視覺、味覺與觸覺,于是有梅香的“孤”、“暗”、“酸”乃至“冷”之說,如,“孤香粘袖李須饒”,“暗香浮動月黃昏”,“一點酸香冷到梅”。
梅香攝人心魄,朱熹因此稱為“真香”。梅花清香獨特,別具神韻非他花之香所能比擬,在人們心目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3.形
古人認為“梅以形勢為第一”,形即形態和姿勢。梅的形態有俯、仰、側、臥、依、盼等。姿態分直立、歪斜、曲虬。梅花樹皮漆黑而多糙紋、其老干虬曲蒼勁嶙峋,其風韻灑脫有一種飽經滄桑、威武不屈的陽剛之美。梅花新枝枝條清癯、挺拔,色彩和諧,有的曲如游龍、有的枝披靡而下,多變而有規律,呈現一種很強的力度和線的韻律感。
古人用:“疏”、“瘦”、“古”三個字來概括梅的形。
“疏”不僅指出梅花的疏密程度,而且與中國人“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的審美習慣相一致:如“疏影橫斜水清淺”,“疏枝橫玉瘦”等。
“瘦”也是中國人崇尚的一種美,“書貴瘦硬方通神”(杜甫詩),“瘦骨清相”是魏晉時代風范的典型形象,如“尚余孤瘦雪霜姿”、“蕊寒枝瘦凜冰霜”。
“古”指梅花歷數百年風欺雪侮而產生的“柯如青銅根如石”的剛強、沉雄與堅毅之美,如“氣結殷周雪,天成鐵石身”,“鐵干銅皮碧玉枝”。古到極致,老干虬龍,欲騰空而起“他年長就鐵龍干”。
這些詩句都是描述梅枝之橫斜,曲虬,蒼勁,嶙峋之美的。
4.韻
宋代詩人范成大在《范村梅譜》中說:“梅以韻勝,以格高,故以橫斜疏瘦與老枝怪石著為貴。”在詩人、畫家筆下,梅花的形態總離不開橫、斜、疏、瘦四個字,所以賞梅有四貴之說,“貴稀不貴密,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謂之“梅韻四貴”。
5.時
探梅賞梅須及時,過早,含苞未開;遲了,落英繽紛。古人賞梅以“花是將開未開好”,即以梅花含苞欲放之時為最佳,故名“探梅”。梅花以驚蟄為候,一般以驚蟄前后十天為春梅探賞的最佳時機。因我國的南北氣候不同,廣東12月至1月,滬寧2月至3月,北京3月至4月,武漢則以1月至2月為最佳賞梅期。
二、梅花與景物的組合之美
梅花與雪月的組合之美在古代最受推崇。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似雪是花花似雪,梅花又向雪中開”。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庭空月無影,夢暖雪生香”。
這些都是描寫梅與雪的組合之美的,所以,古人認為踏雪尋梅是一種最美的事,為此在歷代賞梅詩中有很多是和雪梅有關的。試想,白茫茫一片瓊樓玉宇的那種玉色,點綴著寶石般的幾朵紅梅,再送一段暗香撲鼻而來,這是何等趣事,但這種意境只有在長江流域才能享受到,這是因為,古代北方冰天雪地根本沒有梅花,而南方珠江一帶雖有梅花,卻不下雪,正因為如此,中國的四大梅園都集中在了長江流域。
三、由梅花生發的精神之美
著名國畫大師崔子范在談到世界文化差異時說:黃種人的藝術注重哲學和文學入畫。因此中國美學所追求的不是對外界事物的模擬再現的真實,而是具有哲學高度的人生境界,從梅花的題詠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這一點。
如,“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只有橫斜清淺口,澹然標格映須眉”。反映的是梅花的孤清高潔,與隱士高人崇尚的“遺世獨立”的品格相吻合。
又如,“欲傳春消息,不怕雪埋藏”;“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則是以梅花的凌寒不懼,報天下春,然后隱去的志士仁人的化身了。
再如,“清香傳得天心在,未許尋常草木知”;“數點梅花天地心”;“古梅如高士,堅貞骨不媚”;“還疑孤影是前身”等詩句則寓意著中國古代哲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國是個愛花的民族,他們愛牡丹之富麗、荷花之嬌艷、蘭花之灑脫,但更愛梅花之清香淡雅、冰清玉潔、堅貞不屈、“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的精神。
中國人愛梅,愛她麗而不嬌,清香雋永,枝干蒼勁,愛她的傲雪凌霜、堅貞不屈、謙遜淡泊。中國人愛梅,愛到以梅會友,聚天下梅癡于一處,品梅香四溢,看情暖人間。當人們在梅叢下抬首凝望,看到的絕不僅是清新飄逸的花瓣,更是幾千年來積淀于這片土地中的中國梅文化。
覺得不錯,請在下方點“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