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
山
安徽黃山險峻雄奇的特質,鐘靈毓秀的美景,是其他名山難以比擬的。我國歷朝歷代都有畫家將黃山作為自己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
張大千一生奉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并從“搜盡奇峰打草稿”中尋找創作靈感,
追求“集傳統精英和生活靈秀于一爐”。
▲石濤·黃山
張大千受石濤的影響頗深,他對舉世聞名的黃山也是情有獨鐘,曾先后三次登上黃山:1927年夏,張大千徒步登上黃山絕頂——光明頂;1931年9月,他再次登上黃山絕頂;1936年,他第三次登臨黃山。
三上黃山游歷與寫生,他觀察黃山煙云幻變之妙,從真實雄偉的山水中體驗,窮究自然的奇詭譎變,并留下了許多精彩的畫作。除此之外,他還篆刻了一方“三到黃山絕頂人”的印章,以志紀念。
▲張大千《黃山天都峰圖》局部
《黃山天都峰圖》是張大千一幅作于1944年的山水畫作。該幅以墨筆勾勒綠色著染,描畫出天都峰奇險之勢和少見的造型及空間。
作品構圖宏大,筆法豪放,氣勢幽遠,具有宋代的繪畫風格。整幅作品畫家試圖通過畫筆來追求一種返樸歸真的自然心境。圖中側鋒用筆較多,筆線游走自如,帶出動態中微妙的平衡,也增添了“黃山天都峰”的魅力。
▲張大千 黃山文殊院 嘉德2011春拍 估價500萬元
創作于1946年的《黃山文殊院圖》,以水墨描繪黃山峰巒,絕壁峭崖,深谷幽澗。云霧如游龍騰舞,奇松彰顯生命之活力。
該作品構圖奇妙,結構完整,細節刻畫把握準確,將山梁橫斷的形態延伸畫外,畫幅邊緣自然截取,為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山石輪廓落筆有粗細斷續之變,皴筆、水墨漬染結合。干筆敷色,清麗秀逸。局部皴擦,蒼郁煙潤。畫面充滿動感,仿佛奇松、怪石都在隨著流云游動。
張大千畫黃山,最得黃山的天趣。黃山的奇異景色深深地吸引著他,吸引著他去探尋其中之美,他曾經這樣寫道:“黃山無山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無奇不有。”
▲張大千《黃山天都峰圖》局部
在山水畫法上,張大千的皴法最為多變,或披麻、或折帶、或斧劈……他都能融洽一體,高雅而充滿韻味。
黃山是張大千縱貫一生的繪畫主題,他在對黃山奇特風景的探尋和描繪過程中,走出傳統,破格自立,其筆下的一幅幅表現黃山磅礴氣勢、雄偉姿態的畫作,為他一生的繪畫生涯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